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鲁迅曾这样评论瞿秋白同志的杂感:尖锐,明白,真有才华。(冯雪峰《回忆鲁迅·关于他和瞿秋白同志的友谊》) 尖锐有力,是秋白杂感的一个重要特色。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瞿秋白、鲁迅这两位伟人的名字是如此密不可分。他们的友谊,他们的共同革命精神,他们的协同动作,他们的对杂文创作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成就,确可称得上是珠联璧合、双峰并峙。“瞿秋白同志的杂文是和鲁迅的杂文同一类型而具有自己独立的风格和光芒的创作。这些杂文,可以和鲁迅的杂文比拟,是  相似文献   

3.
关于瞿秋白到鲁迅家避难的史实,是反映鲁迅和中国共产党关系的一个重大方面,不仅是研究鲁迅、瞿秋白的生平中的重要课题,也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党史不可忽略的问题。鉴于当时处在白色恐怖之下,在这方面的史实,几乎都未见于鲁迅日记和书信的记载,现在所知道的情况主要是根据许广平、冯雪峰和杨之华的回忆,分别见于许广平的《鲁迅回忆录·瞿秋白与鲁迅》,冯雪峰的《回忆鲁迅·关于他和瞿秋白的友谊》和杨之华的《忆秋白》,国内所出版的五、六本鲁迅的传记和《鲁迅年谱》、《瞿秋白年谱》,几乎都采纳了这三位鲁迅亲友各自回忆。近年来在这方面有新的发现,研究也有新的进展。如《人民日报》重新发表了陈云同志以史平笔名发表于一九三六年十月三十日巴黎《救国时报》上的一篇记述瞿秋白到鲁迅家避难的回忆文章《一个深晚》,同时《光明日报》上又发表了  相似文献   

4.
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三年 ,鲁迅先生在上海时 ,与瞿秋白同志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瞿秋白曾为鲁迅的杂文选集写过序 ,而鲁迅后来又为瞿秋白编了《乱弹》和《海上述林》来纪念他。一九三三年三月初 ,鲁迅为瞿秋白夫妇安顿了住处 ,并在那简朴的小亭子的墙上 ,挂上了亲笔书赠的一副对联 :  人生得一知已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以上所引 ,见李政民编《古今对联故事》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 986年 1 2月第一版第1 76 - 1 77页 ,可惜“知己”印成“知已” ,上联遂只能读成“人生得一知 ,已足矣” ,“知”可解释为知识或智慧 (知通智 ) ,联意…  相似文献   

5.
《鲁迅杂感选集》编辑与出版于一九三三年三月至七月间,它是瞿秋白同志与鲁迅先生在四十年代初共同领导左翼文艺运动的战斗友谊的光辉结晶。 一九三三年二月初开始,秋白夫妇第二次在鲁迅家中避难整整一个月,双方有了进一步的友谊,三月初他们虽然搬到鲁迅代为找寻的上海北川路底东照里十二号亭子间,但四月十一日鲁迅也由景云里迁居大陆新村九号,两家同属施高塔路,南北相对,距离很近,所以互相间的往来仍然最为密切。秋白对鲁迅全面、深刻的了解,成为他编辑《鲁迅杂感选集》和为之写作《序言》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今年9月25日,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诞生一百周年。本期特发表王士菁同志为本刊撰写的这篇论文以及杨义同志。《论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提要),以为纪念。 本文以三十年代这一伟大的革命年代为背景,着重论述了鲁迅和瞿秋白在我国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中的丰功伟绩和他们之间的深厚革命友谊,激励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在先驱者开拓的道路上,为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度精神文明而团结战斗。  相似文献   

7.
一九三一年春,鲁迅先生在黄陆路(现名黄渡路)“花园庄”旅馆避难时,结识了日本友人长尾景和。他们相处虽短,但彼此之间建立了友谊。这是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见证。一九三○年,长尾景和来上海游学,当时就住在“花园庄”。次年一月十七日,柔石等五位“左联”青年作家被捕,传闻将搜捕鲁迅。一月二十日,鲁迅全家就避居于“花园庄”,至二月二十八日返寓。在鲁迅避难期间,得到长尾景和的同情和关切。鲁迅向他说明:“我反对了蒋介石的政策,特别反对他的阴谋诡计和恐怖的政治,所以到处在追捕我,我的学生已经有很多人被捕了。”①长尾景和深切地感到鲁迅的伟大,并向他表示敬意。他们的话题十分广泛,鲁迅从生活、医学、文艺,一直谈到列宁和高尔基的  相似文献   

8.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非常重视翻译工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和革命斗争的需要,他象普罗米修士偷火给人类,私运军火给造反的奴隶一样,认真翻译介绍外国文学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他积极组织、领导青年作家从事翻译工作,并与革命烈士瞿秋白、柔石和翻译家曹靖华、李霁野、黄源等建立了亲密的友谊,以翻译为武器进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杂文史上,鲁迅与瞿秋白都是杰出的杂文作家,他们的杂文,是两块可以互相媲美的文艺瑰宝,值得进行一番比较。 《“友邦惊诧”论》是鲁迅杂文代表作之一,《一种云》则是瞿秋白杂文的代表作,两篇杂文在解放后都曾先后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名篇。本文便试图通过这两篇杂文的比较说明鲁迅杂文与瞿秋白杂文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鲁迅比瞿秋白大19岁。秋白1935年在福建长汀英勇就义,时年36岁;鲁迅1936年病逝于上海,不足56周岁。这两位目标一致、志趣相合的战友的实际交往,只是在1931年至1933年之间短暂的三年,但却共同书写了参与领导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辉煌篇章,其革命友谊亦为后人所热烈传诵。鲁迅书赠秋白的条幅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历史证明,他俩的确是知己,堪称人类友谊篇中的楷模。 然而,历览纷繁斑驳的人生世态,实践同时证明,与任何其它事物一样,友谊也是变化着的,或者越变越好,或者变到好的反面。如果友谊掺入利益  相似文献   

11.
鲁迅和瞿秋白在三十年代初期领导左翼文化运动的共同战斗中,不仅并肩作战,而且还互相交换意见,由瞿秋白执笔,合作写过《王道诗话》等十二篇杂文。这些杂文是秋白同志在鲁迅家中避难或住在鲁迅家邻近时所作,其中包括了鲁迅的某些观点,并经鲁迅修改,请人誊抄后,署上鲁迅的笔名,投寄《申报·自由谈》、《申报月刊》发表。鲁迅为充分发挥这些杂文的战斗作用,将它们收入自己的杂文集中。收入《伪自由书》中的有《王道诗话》、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与瞿秋白的杂文创作,其历史的战斗价值也正如他俩在现代革命文学史上的伟大历史功绩一样是不可磨灭的。周扬曾有过十分明确的论述:三十年代初他俩一起“参与和指导了左翼文化运动,率领和团结广大文化工作者,粉碎了反革命的文化‘围剿,促成了革命文学的空前繁荣”。这理当包括鲁迅和瞿秋白杂文创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与瞿秋白分属“五四的一代”和“大革命的一代”,他们具有类似的家庭背景及早年经历;在现代中国“革命”路径的选择中,鲁迅一生坚守文化批判和思想革命的入世向度,瞿秋白则由思想革命走向政治革命并为之献身;作为现代中国的两位杰出人物,鲁迅和瞿秋白的主体世界具有勃郁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精神特性,表现出“战士”气质和反思性特征,他们以各自的入世方式承负沉重的社会担当。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瞿秋白文化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相关背景为经 ,以贯穿于各时期的四方面特色为纬 ,企求全面体认瞿秋白革命文化观的来龙去脉、主要内容和精神品格 ;并在与李大钊、鲁迅、毛泽东文化思想的比照中确立瞿秋白革命文化观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瞿秋白与鲁迅、与冯雪峰的关系,前人已经谈过不少,根据现今已有的史料,可以在对史料进一步梳理的基础上,对他们三人历史联系的微妙之处进一步作出更深层次的揭示。瞿秋白与鲁迅、冯雪峰三人之间,因其各自的人格体气、目光胸怀与哲学世界观,铸成了各自不同的独特命运。  相似文献   

16.
瞿秋白对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的评价有一个变化过程:192 7年“4·12”政变之前,瞿秋白对孙中山评价较高,褒多贬少;后期则评价较低,贬多褒少。这一变化主要因为蒋介石借孙中山三民主义的“金字招牌”推行反共反革命政策,以及瞿秋白一度犯了“左”的错误。  相似文献   

17.
鲁迅曾经说过:"中日两国人民亲如兄弟,资产阶级欺骗人民,用血在我们中让制造鸿沟,并且继续制造.但是无产阶级和它的先锋队正在用自己的血来消灭这道鸿沟."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一九○二年踏上日本国土后,就和日本人民保持着友谊的联系,而且越来越深.在日本人民中间,鲁迅有不少"亲如兄弟"的朋友.内山完造是鲁迅日本朋友中较亲密的一个.他们之间的友谊,就是中日两国人民亲如兄弟友谊的一个生动的范例.  相似文献   

18.
鲁迅终其一生都表现出对主体人格的极力彰显与坚守,他以“立人”为奋斗目标。瞿秋白在临终前写的《多余的话》中解剖自我,极力追寻属于自己的生命主体性。巴金在经历文革劫难后,终于重新获得自己失落了的主体人格。如此说来,从鲁迅到瞿秋白再到巴金,20世纪的知识精英们走过了一条主体人格的彰显、追寻与重获的精神之旅。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知己     
汪金友 《可乐》2008,(10):67-67
在北京鲁迅博物馆,讲解员问我们:"谁是鲁迅的知己?"众人回答了几个名字,讲解员都说不对。最后,她告诉我们,真正成为鲁迅"知己"的,只有一个人,就是瞿秋白。  相似文献   

20.
时代性与战斗性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是一贯表现在先生伟大的全部文学遗产中的现实主义精神,而在杂文这一特殊形式的写作上,那种精神,也更为鲜明突出的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与战斗性。鲁迅先生在一九三三年写的“小品文的危机”一文中(南腔北调集),曾指出散文小品应在“挣扎和战斗”的基础上生存及发展。所以他本人的写作,即是以“萌芽于文学革命以至思想革命”的杂文,给“五四”以来新散文“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关于鲁迅杂文的时代性和战斗性,一九三三年革命文艺的伟大理论家瞿秋白,在所编“鲁迅杂感选集”的“序言”上,有过正确的阐明。瞿秋白就鲁迅杂文产生的时代原因和战斗使命,作出极卓越和全面的论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