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后金庸"是中国武侠小说史的重要一环。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后金庸"武侠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完成了对"后金庸"概念的提出与诠释。从研究特点和文献内容来看,主要聚焦于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武侠小说伦理内涵的改变;其二,武侠小说文体属性的扩大;其三,武侠小说的美学意义研究;其四,媒介变革下的研究。这些研究一方面为我们呈现出"后金庸"武侠小说对金庸时代武侠文化的传承、发展与革新历程;另一方面梳理了武侠小说史的纵向发展脉络以及武侠小说创作的逻辑延展过程,对今后侠文化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武侠小说在20世纪中国命运坎坷,根本原因在于满足"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的社会下层青年民众想象性抚慰的武侠小说,本质上是幻想文学。这种幻想本质使武侠小说元语言与作为20世纪文化大势的"现代化"元语言形成了"动制分途",由此导致其在20世纪现代中国文化界因对"现代化"的态度变更而经历了曲折的历史沉浮。  相似文献   

3.
将20世纪武侠小说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通过隐含作者对文本的选择性操作,讨论其文本身份的超越性。并通过在个人生存与乌托邦理想的矛盾之间,武侠小说隐含作者所隐藏的落寞文人的自我文化形象期许,探讨中国文化中最有特色的两个群体——"文人"和"侠客"——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金庸武侠小说成功地将俗文化与雅文化结合起来,被称为文化武侠小说。其中佛教元素是金庸小说的一大特色。本文主要通过分析金庸武侠小说中对佛教四谛思想的表现,来阐述金庸小说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陆新武侠呼唤"后金庸时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21世纪崛起的大陆新武侠小说创作群体,将武侠小说推进到了一个不同于"金庸时代"的新的武侠时代,虽然其特色明显,但其成就与金庸时代相比仍然存在着重大差距.大陆新武侠小说创作应该进入"后金庸时代",其所表现的新世纪"当下经验"是前辈们所无法经历的,但文化素养和生活学识则应大力补充,也应有意识地进行武侠自身的媒体革新,才能不仅仅满足于畅销,而更要追求长销,形成经典.  相似文献   

6.
金庸武侠小说成功地将俗文化与雅文化结合起来,被称为文化武侠小说。其中佛教元素是金庸小说的一大特色。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佛学思想,体现出作者从佛家的悲天悯人精神出发解读人性,以人道主义的关怀诠释侠武的艺术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以来,武侠小说的创作再创高峰,并且出现了以现代都市为故事发生背景和以现代人为主角的都市武侠小说。然而,都市武侠小说与现代法治社会和侠文化的积极精神相冲突,扩大了侠文化的负面影响,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游侠的文化精神和武侠小说的写意美。都市武侠小说始终没有成为武侠小说的新旗帜,大部分武侠小说作者仍然将古代或虚拟时代作为...  相似文献   

8.
作为民国武侠小说北派五大家之一的还珠楼主,其作品代表了武侠小说中"奇幻仙侠派"的高峰.他的代表作<蜀山剑侠传>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其中蕴含的还珠楼主独特而系统化的生命观,是这部作品的重要意义所在.在对现实世界、生命形态以及生命发展过程的观照中,都体现着还珠楼主超越性的生命观.这种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同时又带有现代性,是武侠小说转向现代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是中国武侠小说发展的黄金期。本文旨在从叙事学的角度,在武侠小说文化语境中研究20世纪武侠小说叙事策略的形成和变迁等问题,从宏观上把握20世纪武侠小说文本的结构形态,并揭示其隐藏的思维模式和历史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10.
郑证因作于1941年的武侠小说《鹰爪王》,以宏大篇幅叙述单线故事,以"恩仇结"与"群英会"为纵、横结构线索,将情节叙事和文化叙事交织起来,形成了繁复与简约的良好结合,开拓了中国现代武侠小说叙事模式的新境界,对古龙、张艺谋等都有影响.这种风格,与麦尔维尔的《白鲸》有异曲同工之处,都可以为当下小说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论武侠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年来的武侠文化从总体上说变成了侠文化的扭曲与变形。武侠文化的泛滥成灾,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侠文化)的一场深重的灾难。由于武侠小说以趣味、消遣见长,具有较大的可读性。据之改编的影视作品,更可以吸引广大不谙世事的青少年以及文化程度不高的受众。因此,如何加以正确引导和适当控制,如何发扬真正的侠文化,就成了当前青少年教育和文化建设中值得注意的一个严重课题。  相似文献   

12.
大陆新武侠和东方奇幻中的"新神话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神话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经过21世纪学术界的重新阐释,成为当下的一种文化浪潮."新神话主义"在大陆新武侠和东方奇幻中都有突出的反映,两种文类借此对于20世纪以来小说中的神性和人性描写做出了幻想性超越,表达了对于小说意识形态和世界本体的当下认识,前者体现为新时代下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后者表现为关于"世界是什么"的狂欢化思考.  相似文献   

13.
武侠小说的文体演进,以“江湖”符号表意的“否定”前行为内驱力,呈现出格雷马斯符号方阵式的全否定格局。从“剑仙”江湖、“英雄”江湖、“人”的江湖到亦正亦邪的侠客江湖,20世纪武侠小说“江湖”表意方式依次否定与渐趋圆熟。但在此后,武侠“江湖”作为幻想性表意符号已彻底跌落“现实”,这与武侠小说在20世纪中国的首要任务——以“前现代”的情景幻象否定在现实中无力参与的现代化大潮——明显相悖。武侠必须在“江湖”新的符号表意形式的生成中,完成其“幻想性”的重塑。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战争文学,在对战争的英雄化、诗化、审美化中,常常使战争变成了人的欲望的狂欢,人生价值实现的最高形式,战斗英雄成了一代人的青春偶像。而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和中国作家张炜的《古船》,却正视了战争在神圣、崇高、正义背后的人性的残酷的一面。而在后战争时代,武侠小说、各种竞技游戏便成了战争的最好的替代品。  相似文献   

15.
平江不肖生向恺然是现代武侠小说第一代的领军人物.他的<近代侠义英雄传>以霍元甲为贯串人物,以爱国的诚挚深情和民族的凛然正气为全书的魂魄,塑造了一代气贯长虹、铁骨铮铮的侠客义士、英雄豪杰群像.此作反帝而不排外,肯定西方文明而不媚外,形象地表现了中西文化的可互补性.作者不满足于"武艺"的表层描述,而是从"道"与"艺"、"德"与"武"的辩证关系入手,深入揭示了作为"武艺"内核的深层文化内涵,把"武艺"提升到"文化"层次进而提升到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融合的高度,堪称现代武侠小说的奠基之作与里程碑.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地域文学,美国“南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素以其鲜明浓郁的本土特色著称于世。然而,深入考查发现,其本土特质中却蕴蓄着丰厚的欧洲文化元素,尤以欧洲骑士精神最有代表性。聚焦“南方文艺复兴”时期作品所体现的欧洲骑士精神,探析其对欧洲骑士精神的吸纳与融汇,揭示骑士精神对该文学道德体系的筑基作用,为从异域因素探究本土文学特色的发生与成型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范例。  相似文献   

17.
武侠小说已经与互联网有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既有武侠小说书籍陆续被电子化为可在网络上阅读的文本;另一方面,网络原创武侠小说于1996年诞生并迅速发展。网络改变了武侠小说“生产”、“流通”乃至“消费”的方式,这种改变或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武侠小说情节、主题、表现方式等各方面的革新。  相似文献   

18.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与中国侠文化负面批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之侠从<韩非子>最初为其命名起,就有明显的组织、经济、行为、危害性等"四大特征"而与黑社会性质组织相似.但韩非显然遮蔽了侠的历史合理性和进步性,因此司马迁曾致力于以"仁"、"义"重新塑造侠的道德形象,使侠在文化和审美理想的层面上表现出先进性来.但在具体的历史现实中,侠在西汉就已经完成了从义侠到黑道的堕落蜕变,从此在现实和想象层面沿着不同的道路发展,并随时纠结在一起.今天的打黑除恶专项斗争表现,对于深深植根于传统的中国侠文化,亦应一分为二,作两面观.  相似文献   

19.
论90年代"后金庸"新武侠小说文体实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90年代的武侠小说,在武侠电子媒介和武侠文化研究的推激下,由香港的温瑞安和黄易等表现出了不同于60至80年代的新的特色.在文体意识方面,由传媒的变化和网络的发展形成了武侠文体的"后现代化",主要表现为武侠小说的文体扩张与文体渗透.武侠小说在90年代的成就,总体来说虽有不足,但新一代武侠作家(包括武侠多媒体艺术的创作者)已经具备了某种思想探索与文体实验的先锋性,这将是雅俗整合中新的文体格局形成的契机.20世纪初武侠小说文体发展中出现过的颠覆、沉寂、创新的过程,又将在新的世纪重现.  相似文献   

20.
非写实是中国传统小说的重要叙事习规,但是在20世纪,中国小说受时代与异域文学等的影响形成了写实性的小说主流,非写实性小说的创作被挤压而日渐沉寂。考察非写实这种传统性因素在晚清的繁盛和五四之后的冷落,可以描述出中国小说从传统中蜕壳走向现代的发展轨迹,找到文学发展的内外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