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军 《社区》2013,(6):44-44
说起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熟悉的朋友就会想起那位“马修老师”用音乐打开那群可爱而调皮的孩子封闭心灵的场景。在上海浦东塘桥街道南城居民区里也有个“放牛班的春天”,其中的主人公就是张老师和她那群“老顽童学生”。  相似文献   

2.
美国电影《云中漫步》是—部充满了浓郁拉丁风隋的爱情影片。电影的女主人公维多利亚有—位非常可爱的爷爷,他对男主人公说了一句堪称经典的台词:“一切问题的秘诀都在于时间。”  相似文献   

3.
巴赫金对作者和主人公关系的看法,经历了由“──他”到“我──你”的变化,即经历了由把作者当作施动的主体(“我”),把主人公当作受动的观赏和认识的客体(“他”)到把主人公和作者看成是互为主体的平等对话关系的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巴赫金前后所考察并用来作为立论基础的文学现象的变化以及真理观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流沙 《百姓生活》2011,(4):23-23
曾经看过一部关于爱情的电影,影片中。年轻的男女主人公沉浸在热恋的幸福中。在一个镜头中,女孩躺在男孩怀里,两个人深情相望,女孩问男孩:“你真的爱我吗?”男孩说:“那当然啊。”女孩又问:“等我老了,你还爱我吗?”女孩的问话,引发了我对爱情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前一段时间,很流行一部孙红雷主演的电视剧——《潜伏》,剧中的主人公于则成以其聪明、谨慎、机智和勇敢成功地在敌人内部潜伏了下来。现实中,与这部电视剧同样吸引人们眼球的。同样精彩、离奇的是另一起“潜伏”事件——王彩霞案。“潜伏”的主人公王佳俊冒他人之名成功的在高校“潜伏”多年,并完成学业。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以戏仿或重写前代经典叙事文本作为建构新作品的结构、情节和主题的主要手段的独特小说类型,中国的“故事新编”体小说通过对前文本中的英雄式主角进行脱冕或降格处理而获得“反英雄”式的主人公,来实现其独特的作品意旨和艺术效果.尽管因形象的滑稽可笑而往往成为讥讽和嘲弄的对象,但这些被降格或脱冕的反英雄式的主人公在小说中却并不是被完全否定的反面人物,而是一些集双重性格或二元品格于一身的正反同体式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对果戈理短篇小说《涅瓦大街》的主人公形象给予分析,指出画家皮斯卡廖夫的悲剧性行动———试图通过“审美化”的爱情追求以实现其审美诉求和伦理诉求———源白其独特的“艺术-文本化”生存观念。主人公形象“艺术-文本化”生存的幻灭使得他的审美理想和社会理想获得了价值确认。  相似文献   

8.
我被沈涵秋芬兰之行所感动,于是乎我与她的思绪一起飘浮:夜深时.满天繁星.这是我第一次看到那么多星星,隐隐约约还看到一些星云。我终于相信古人是可以凭星相来判定方向的,我望着远方判断着“家”的位置。想起三毛“撒哈拉的故事”,忽然理解为什么有人会爱上那片沙漠,就为这片星空也值得。  相似文献   

9.
看了《山西老年》今年第六期刊登的《“幸福号”专列》一文,我很是感动。主人公彭长水用自己的双手为母亲打造了“幸福号”专列,并经常骑着“幸福号”带母亲外出散心,他们的故事让我想到了很多。  相似文献   

10.
庐隐以一系列自叙传性质的小说,塑造了“庐隐”式女主人公的群像,真实展示了“五四”一代知识女性勇敢地从旧家庭走出,在追逐理想的过程中痛苦挣扎,最后只能悲哀无奈地面对无路可走的现实人生轨迹。在这一过程中,知识女性经历了接受启蒙到反思启蒙最后放弃启蒙的精神历程。“庐隐”式女主人公这一群像的塑造,有助于进一步反思一代知识女性特质及五四启蒙运动内涵。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从“是与由”、“父与子”、“情与法”这三对矛盾入手,评析台湾作家白先勇的长篇小说《孽子》的“救赎”主题,探究小说主人公复杂的“边缘人”心态。  相似文献   

12.
在《变》中,德尔蒙是作者塑造的一个现代人形象,尽管不十分丰满,仍反映了作者的价值倾向。由于采用第二人称叙述,叙述者可以深入地揭示主人公的潜意识活动,同时他的叙述又具有某种审判色彩。叙述者系统地采用主人公的视角,其描述从未超出主人公观察的范围。“您”又指向读者,改变了读者阅读时被动舒适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文章主要论述了由“前悲剧责任”指导下,主人公的“行为”在激化悲剧冲突、塑造正面悲剧人物、辅助确立悲剧结构,体现悲剧价值中的表现和作用,并结合人们对反面人物、悲剧意识的批判态度来对中国古典悲剧的两个较为显著的特点作了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爱德华·邦德的剧本《李尔》改编自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李尔王》。在《李尔》中,无论从主人公的身份地位、精神追求还是最终结局来看,邦德一改原著中李尔王这一高贵的、英雄式的悲剧主人公形象,塑造了丧失崇高性且受困于权力欲望的李尔。通过李尔王和李尔这两个悲剧主人公的比较可以发现,邦德的这种人物改写反映了西方战后思想语境影响下当代西方剧作家对悲剧人物和悲剧功能的重新定义。  相似文献   

15.
幸福是什么?有人说,幸福是两个人手牵手,浅浅的笑。有人说,幸福是富人手中的面包,饱含一个个满怀热烈的期盼。有人说,幸福是帮助他人,不记回报。也有人说,幸福应该是一个圆满的家,家中有事业有成的男人,温柔的妻子,可爱的孩子。本篇故事的主人公周淑霞,今年36岁,这个普通的女人在她不幸的时候也获得了幸福。幸福来源于她的婆婆何淑芬以及Pasi…一位来自遥远的芬兰男士。  相似文献   

16.
钱军 《社区》2013,(4):44
说起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熟悉的朋友就会想起那位"马修老师"用音乐打开那群可爱而调皮的孩子封闭心灵的场景。在上海浦东塘桥街道南城居民区里也有个"放牛班的春天",其中的主人公就是张老师和她那群"老顽童学生"。  相似文献   

17.
开卷有益     
世界上有许多观点和道理,虽然有些被延用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但并不是完全正确的,我始终相信所有的理论都是相对而言的。有人说“开卷有益”,但我觉得开益未必有益,如果说“开卷有益”,那也只是相对而言。相信大家一般都认为,读了一些经典的名著,那肯定会有益吧?因为读名著可以让人学到很多知识,明白许多道理。许多哲学家,他们是在自己饱读圣贤书的基础上功成名就的。  相似文献   

18.
阿丽 《社区》2010,(30):63-63
有篇短文叫《爱能当饭吃》,意思是一锅水只要悉心熬制,也能熬出一杯精华来。那就是女主人公拿下男友的银耳莲子羹,他人想分得半杯或一口残羹,也是妄想。可见,爱情是独门独户的,一杯羹就是一道门槛。因为它太耗时费心了,你若不爱他,就会很嫌煲汤的麻烦。因此,爱能果腹。哪咱再穷,只要有水,  相似文献   

19.
上帝的誊顾,波尔多的骄傲 提到葡萄美酒,就会想起唐朝王翰的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更会想到被世人奉为经典的博礼酒庄(Chateau Cos Labory)葡萄酒。  相似文献   

20.
郁达夫“自叙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忧郁感伤的知识分子形象 ,他们挣扎于“性的苦闷”和“生的苦闷”中。这个形象系列及其特征可概括为孤独者及其沉沦、零余者及其放逐、避世者及其逃亡。这些形象实际上记录了作者本人情绪的历史 ,是“五四”时代精神的一种折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