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伽达默尔的真理观是对认识论真理观的反动,是在古希腊、认识论和存在论真理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真理观承认个人视域是真理的基础,公共视域是真理观的追求方向.前期将真理同人类意识结合起来,后期则从存在的等级中寻找真理.  相似文献   

2.
伽达默尔对于真理问题的探讨 ,在理解的本体论论域内 ,可以看成是对“真理何以可能”的回答。伽氏悬置真理存在问题 ,以海德格尔关于该问题的存在论结论为起点思考获致真理的可能性 ;其真理观意在超越传统的真理概念和方法 ,通过“视域融合” ,揭示出在理解中走向真理的道路 ,并用理解的语言性规定了真理的界限。伽达默尔理论的顺理成章的结论是 ,我们不会有关于世界的真理。他否认世界可以对象化 ,但其结论与怀疑论无关  相似文献   

3.
真理概念是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捍卫的核心,但他所说的真理不同于科学主义的真理,而是超出了科学方法论范围的本源性真理。他的真理概念直接来源于海德格尔,并与黑格尔的真理观有着密切的联系。伽达默尔真理观的特点就在于坚持真理的历史性和语言性,由此他试图超越客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两难困境。从伽达默尔的真理观中可以看出他的哲学兼有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特点,但更倾向于现代性。  相似文献   

4.
伽达默尔对诠释学的理解不只是停留在文本本身,他强调"文本新意义"。对文本的理解需要创造性,前见不是理解的障碍,而是理解不可缺少的条件。基于此,他提出视域融合来解决传统历史性带来的不同视域对理解造成的差异问题。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伽达默尔的诠释学是对文本、理解者、成见、意义的融合与生成等要素及其结构和这些要素共同作用的过程的展开;分析了理解的结构和过程;揭示了诠释学诸要素之间关系和地位;阐明了理解在诠释学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理论创新在于,他通过开放“理解和解释”的内涵,扩张“文本或本文”的外延,实现了其后现代解释学在理论上对传统解释学的积极突破。尤其将语言引入哲学和解释学,赋予语言和理解、解释以本体论的意义,强调历史传统在现实人们的处境及视域中融合创新,敢于肯定历史偏见的历史地位与价值,这是很富于时代人文积极创意的。但是,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无视理解、解释的客观实在性基础,淡化理解、解释的实践性矛盾斗争,漠视理解、解释的正当性与非正当性的原则区分及主导性与非主导性的原则差异,这是必须清醒加以批评鉴别的。  相似文献   

7.
对伽达默尔成见说的思想渊源进行历史和逻辑的分析,探究了成见说的内涵及其与权威、传统的关联性,与历史发展的融合性,阐述成见说中的“合理的成见”和“误人的成见”与“正确的成见”和“错误的成见”之间的差别和联系。并客观地评析了伽达默尔成见说进步性合理性及其所存在的片面性、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关于"更好地理解"——以施莱尔马赫和伽达默尔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莱尔马赫提出解释学的任务是与文本的作者一样好甚至比他更好地理解他的话语。为此他主张通过"重构"使解释者与原作者处于同一层次,从而把握作者无意识保留的东西。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总是相互理解。他以解释学的处境、视域的融合阐明了解释者对文本的理解问题,提出与其说更好地理解,不如说不同理解。然而,既然在视域的融合中,解释者的视域起决定性作用,那一切理解也就是当代理解。  相似文献   

9.
伽达默尔在他的现代哲学解释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世界文艺理论史中最具特色的艺术观念.他坚定地认为艺术是真理的经验形式;艺术只有在创作与解释者的相遇和攀谈中才能存在;原始文本与解释者之间的距离不是理解的障碍,而是使艺术现出真理本性的积极因素,作者的创作与解释者在时间距离中达成的攀谈是一个永不休止的视域融合的过程.伽达默尔的艺术观是惊世骇俗的,也是不无偏激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伽达默尔阐释学中的核心概念:即理解的历史性、偏见观和视域融合来解释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认为作为第一读者的译者由于理解的历史性,琴身的偏见及与原作者的不同视域就使得翻译不可能重复原文,肯定了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的合理发挥。  相似文献   

11.
伽达默尔通过对康德美学的重释和对审美意识抽象的批判,得出了他关于艺术真理的结论,即我们在艺术中经验到的不是一种科学真理,而是一种存在的真理,这种真理是一种生活真理和意义真理,这种真理经验改变了我们理解主体并影响到我们整个的世界经验。  相似文献   

12.
在实践唯物主义精神的指引下,遵循实践哲学的方法原则,正确对待真理的主观特征和主体本性,挖掘深藏其中的主观意蕴,是关乎真理论研究和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是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要求。真理作为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即科学的理论,它包含认识和正确的认识两个规定性,简而言之,真理是特殊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塔尔斯基的语义真理论是逻辑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带来了真理论研究的塔尔斯基转向:在研究基础上,发生了从本体论或认识论到语言学的转向;在研究动力上,发生了从揭示真之本质到克服语义悖论的转向;在研究主题上,发生了从研究真之本质到研究真之规律的转向;在研究进路上,发生了从下定义到公理化的转向。公理化真理论是在塔尔斯基转向的背景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新型真理论。理解塔尔斯基转向是理解公理化真理论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4.
亚里士多德开创了逻辑,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求真的工具。在哲学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真之符合论,在这一思想影响下,为达到求真,亚里士多德建立了他的逻辑学说。纵观其哲学与逻辑思想,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说是围绕“必然地得出”这一观念形成的,而这一观念来源于其求真思想。求真是逻辑的本质,求真的外在形式表现为推理这一技术手段。亚里士多德创立的逻辑是通过推理达到求真的科学。  相似文献   

15.
以霍克海默的《启蒙辩证法》为主要依据,参证其他著述,并结合时代语境来梳理霍克海默的真理观,旨在揭示出霍氏真理观的否定神学背景及其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传统教科书把真理本质属性定义为"客观性",这一规定无视真理的获得与检验是一个主体创造的过程,是各种主体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而夸大了真理本质属性中的客观性成分.因此,必须全面把握真理的本质属性:从抽象层面上看,真理决不是纯客观的,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从思维具体层面上看,真理决不仅止于是真实的,是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种不同形式、不同性质的真理:即绝对形式的“相对真理之总和”与相对形式的个别真理.不能把每个真理中包含的绝对真理的成分,当成这个真理本身,所以不能说任何真理既是相对真理又是绝对真理.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理论活动,哲学根源于人的现实生活,表达着人在具体生存境遇中的精神追求,寻求着对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在哲学视域中,对真理的理解,也应立足于人,立足于人的现实生活。因此,真理应是人的真理。但是,符合论真理观在理解真理时遵从客观性原则,使真理成为仅与对象符合的客观知识。真理与人无关。针对这一问题,从片面追求客观性、对人的抽象理解、人的生存实践本体地位的缺失三个方面对问题进行批判构成了本文的基本理路。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传统知识论真理观的理论背景及其思维方式的分析,指明了传统真理观非人化的理论根源,简要地说明了现代哲学对传统真理观的批判。并从哲学自我理解和自我发展的角度阐述了哲学的实践转向及其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真理观人学向度的理解,阐释了真理观人学向度的内容、含义及其特点。以期推进国内对真理观问题的研究和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