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彭锋 《天津社会科学》2015,(1):150-155,163
在两个世纪的发展历史中,艺术哲学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大致区分为三个阶段,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思辨的艺术哲学时期,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是实证的艺术哲学时期,20世纪中期以来是分析的艺术哲学时期。作为学科形态某些阶段的艺术哲学已经成为历史,但作为研究方法它们在今天依然有效。不过,无论从学科形态还是从研究方法来说,这三种艺术哲学都在西方的范围之内。在西方艺术哲学的第三个阶段即分析的艺术哲学中展现出来的开放性,使得中国和其他文化传统中的艺术思想可以介入其中,一种跨文化的艺术哲学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初期至40年代中期为艺术论美学阶段,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文艺的服务对象、文艺的内容与形式、文艺的继承与发展等问题作出了新的解答。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初期为认识论美学阶段,其代表人物蔡仪建立了崭新的唯物主义美学体系,从客观论的角度研究了美的本质问题,从认识论的角度回答了美感问题,从反映论的角度探讨了艺术问题。5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为实践论美学阶段,其代表人物是李泽厚、蒋孔阳,他们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共同的理论资源,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哲学基础,提出了美的本质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美感是历史积淀与社会实践的产物,并对艺术中的形象思维和典型创造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小说的诗化现象是中国现代小说发展中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小说诗化不仅有小说自身发展的内在原因 ,而且和中国文化艺术传统密切相关。本文以诗化小说为例 ,从哲学精神、美学观念两个方面探讨小说的诗化与我国文化艺术传统之间的关系 ,以揭示小说诗化的哲学基础和美学渊源。诗化小说不仅以诗意照亮人生 ,也以诗意的方式观照自然 ,这与中国哲学很大程度上是诗化哲学息息相通 ;在审美特质上 ,诗化小说与我国抒情诗的传统密切相关 ,诗化小说重视物我交融的主观体验 ,追求和谐含蓄的美感体验 ,讲究“言外之意 ,韵外之旨”的语言表达效果 ,切合我国古代诗歌美学的主要精神  相似文献   

4.
赵林  周玄毅 《学术月刊》2015,(4):171-176
赵老师,您好!您早年是学西方哲学出身,但是近十多年来,您的学术研究方向主要定位在基督教思想史和西方文化方面,您能谈谈自己是如何从传统意义的西方哲学研究转向这些新领域的吗?我们这一代人,由于受青年时代的精神氛围的影响,很多人都对哲学感兴趣。在20世纪70、80年代,在较为浓郁的政治意识形态氛围中,年轻人谈论哲学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情,就像今天的年轻人喜欢谈论影视明星、网  相似文献   

5.
您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开始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并将这一研究与您对马克思主义重大理论问题的思考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研究特点,并且取得了丰硕成果。最近您发表的《反对制造马克思》、《人类不能没有马克思主义——当代西方思想界马克思主义研究评述》等相关文章,在社会上和理论界都引起了较大反响。您是否可以大致勾画一下您的学术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6.
文章主要追溯80年代“纯文学”观念由怎样的知识表述构成,并分析这种表述方式的意识形态特性。论文把起点设定为对当前有关“文学性”问题的反省,认为首先需要区分“体系内批判”和建立在对艺术体制自觉基础上的“自我批判”这两个层次。当前的文学常识主要是80年代建构出来的,因此,厘清“纯文学”的知识谱系是进行文学性讨论的历史前提。“纯文学”体制形成于80年代后期,并主要在三个领域内运行,其一是以“诗化哲学”代表的哲学/美学领域,其一是转向对语言/符号关注的文学理论领域,另一则是“重写文学史”思潮所代表的重构经典的现代文学研究领域。论文详细剖析了三个领域中“纯文学”表述的特定知识谱系,及这些表述发挥政治性的方式。论文最后认为,90年代以来的历史变迁将那些支撑“非政治”表述的潜在的认知框架暴露出来,从而提供了对包括“纯文学”在内的整个80年代进行自我批判的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哲学 ?这是冯友兰先生自步入神圣的哲学殿堂以后一直思考的问题。从 2 0世纪 2 0年代到80年代 ,冯友兰在不同时期哲学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 ,对哲学分别作出了不同的定义。 2 0年代的《人生哲学》 :“哲学者 ,求好之学也。”① 30~ 4 0年代的《新理学》 :“哲学乃自纯思的观点 ,对于经验作理智底分析、总括及解释 ,而又以名言说出之者”②;《新知言》 :“哲学是对于人生底 ,有系统底 ,反思底 ,思想”③;《中国哲学简史》 :“哲学 ,特别是形上学 ,是一门这样的知识 ,在其发展中 ,最终成为‘不知之知’”④ 。 80年代的《中国哲学史新编…  相似文献   

8.
中西文化存在着根本的差异,这在庄子和谢林构拟的审美意向性结构上反映的很明显:庄子的审美意向性结构是向内收敛的;谢林则是向外呈现的。另一方面,庄子和谢林艺术哲学也是异中有同:庄子是哲学的诗化,而谢林则是诗化的哲学,虽然他们各自在求证的方式上略有不同,但都主张哲学和美学是合为一体的。  相似文献   

9.
西方诠释学的东渐及其效应——洪汉鼎先生访谈(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小洲:据您的了解,您认为西方诠释学在中国的传播最早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请问当时是什么样的情况? 洪汉鼎:我们最早接触诠释学的就是中国科学院哲学所编的《哲学泽丛》,早在1960和1970年代,它就发表了一些从苏联翻译的哲学论文,其中讲到了诠释学.广州大学有一位青年学者作了考证:在《哲学译丛》 1963年第9期刊登了由水羊木先生翻译的德国学者O.贝克尔所写的《艺术审美尺度的超验问题质疑:H.-G.卡达穆尔〈真实性和方法·哲学诠释学纲要〉》一文(卡达穆尔即伽达默尔),这应该是中国当代最早介绍伽达默尔解释学的文章.注意啊,这是在1963年,也就是在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出版后才三年,我们就有介绍了.此后,在1970年代,《哲学译丛》陆续发表了一些翻译过来的苏联学者的文章,其中提到了解释学和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所以说,引入解释学的年代可以上溯到1960年代.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逻辑哲学被我国广大逻辑与哲学工作者认同并由此而开始的成规模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纵观从80年代初至今的研究历程,可以把我国的逻辑哲学研究分成起始研究阶段与深入研究阶段。在我国的逻辑哲学研究中,主要存在着两种不同但又互补的逻辑哲学观。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文学的“史”的研究,不是与其“即时批评”的发生结伴而行的产物,而是中国当代文学在被“学科化”的进程中逐步完成了其“历史形态”的塑形.。半个世纪以来,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史”的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为第一阶段;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是第二阶段;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可视为第三阶段;80年代末至今属于第四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里,有关中国当代文学的时段划分、经典指认、现象选择、历史叙述等方面,不仅与时代的修辞语境关系密切,而且也成为中国当代文化复杂变化的典型“镜像”。  相似文献   

12.
在80年代中期以前,收入分配领域的主要矛盾是计划分配体制造成的平均主义,对此,社会各界都没有异议。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则既有计划分配体制遗留的平均主义问题,也有随经济体制和分配体制变革而出现的差距过大问题,对此,社会各界也没有异议。那么,目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对此,  相似文献   

13.
中国 2 0世纪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 :计划经济学时期 ( 30年代中期至 50代中期 ) ;计划经济学批判和商品经济学 (市场经济学 )探索时期 ( 50年代中期开始至 80年代中期 ) ;市场经济学探索时期 ( 80年代中期以来 )。一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演变史说明 ,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必须建立在市场经济理论基础之上 ,必须解决中国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 ,必须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  相似文献   

14.
诗化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再度繁荣,随着社会思潮和美学风格演变,20世纪80年代诗化小说在诗意内涵和叙事模式上都发生了变化,这突出表现在叙事空间由前期的完整统一裂变为后期的多维杂存。叙事空间的裂变适应了当时社会文化心理,与传统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或后工业社会的演变逻辑相适应,是受到形式主义美学思潮影响的结果。诗化空间的裂变蕴含着丰富的意识形态内涵,它既是一种抵制僵化的现实秩序的方法,也是诗化小说应对现实和摆脱边缘化文体地位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5.
忧思—— 我们容易看到科技带来的财富和成就,看不到潜在的风险 张弘:在古希腊时代,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但是到后来,哲学、伦理学就和科学分开了.您对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忧虑,显然是哲学家式的思考.那么,您如何看待哲学(伦理学)和科技之间的关系? 何怀宏:上个世纪50年代,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有过一场争论,这场争论显示两大学...  相似文献   

16.
谢伟(以下简称谢):杨老师,您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就开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史的研究,二十多年来,您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出版了一批专著.因此您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新发展情况比较熟悉,您能否谈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何萍在《哲学动态》2020年第9期撰文指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的兴起,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界,这一新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通过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概念,消除传统哲学教科书体系的知识结构和理论框架的不利影响,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的自我更新;第二阶段主要通过中国现代性的研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和发展中可能出现的某些实践层面的问题进行反思,建构以"危机/批判"为内在结构的中国特色的历史理性思维方式.这一历史理性思维方式既对我们思考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有效,也对我们观察当下这一危机四伏的世界有效.就此而言,中国现代性研究,是以一种新的研究方式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与中国伟大实践的紧密联系,进而推进了中国实践哲学的研究,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当代价值.从对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到对现代性的反思,从解读《手稿》到解读《资本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经历了一个从"主体性哲学的建构"到"中国文化深层理性结构的反思"过程.这个过程既是批判的,又是建构的.  相似文献   

18.
从传统理解现代 以现代解释传统——景海峰教授访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老师,您是如何开始研究哲学的?能否简单谈一下您的治学经历?●好的。我是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当时对哲学并无特别兴趣,或者说根本不知道哲学为何物。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所以“入门”也很特殊,不像现在。那时的哲学系只有一个专业,偏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相关的课程占了一半以上;其他如西方哲学、中国哲学、逻辑、自然科学基础、伦理学、美学等,加起来大概只有一半。所以,本科的四年教育算是“启蒙”,刚刚摸了一点门径。大三后,我选了汤一介老师的“魏晋玄学专题”、“道教史”,和张岱年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等课,对中…  相似文献   

19.
戴劲(武汉大学哲学学院2006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以下简称"戴"):李教授,您是康德研究专家,而您的博士论史是写休谟的.请问您是否是由休谟哲学转向康德哲学研究的?那您是否认为二者之间存在贯穿的桥梁?比如您博士论文所研讨的因果律问题.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突破传统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基础上,进入了重新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的阶段。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的建构与反思,是从整体上把握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它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繁荣创新和中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其中的一些重大理论成果进行了比较集中的梳理,由此反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正在理论和实践中酝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