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语学习的困难之处,在于从汉语思维到英语思维的转化.依据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构成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在每一种语言中都是不同的.能指的不同是明显的,而所指的不同则往往不为人们所理解,所指在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正是外语学习中的难点.英语学习的过程,就是从汉语思维到英语思维的转化过程,也就是学会用英语能指与所指所构成的语言符号进行思维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意境的“语象符号”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语象符号,是以语言为材料,而负载感性信息的符号.语象符号,包括音象符号、字象符号、句象符号和义象符号,是营造中国艺术意境,特别是诗境、词境、曲境、赋境、文境和书境的主要媒介.下面我们就从音象符号、字象符号和句象符号的结构层面,逐一阐释“意境”在这些结构层面上的审美内涵.首先,从音象符号角度,阐释艺术意境.“音”来源于“声”.声分三类,一是自然声,二是器声,三是人声.其中人声是语言的原型,也是构成音象符号的基本材料.在前语言阶  相似文献   

3.
简论同源词和同源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论同源词和同源字张兴亚同源词和同源字是汉语语言学中两个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一定区别的术语。同源词是音义结合关系有同一来源的词。词是音义结合的语言符号。推寻词的同源关系就不能离开词的这一本质特点。最原始的一批词,其音义结合关系是语言社会约定俗成的结果,是...  相似文献   

4.
字本位论从"字"这一最基本的音义结合的理据块寻求汉语的语法规律,理据论则以"字"为最基本的出发点探究语言符号发生和发展的动因.这两种理论都关系到语言编码的基本单位和基本原理问题,因此具有异曲同工之炒,即字本位论从理据入手,理据论从字切入.这也使得从表面看似乎没有直接联系的两种理论在深层次中对接成趣,二者把历时与共时、语义与语法和谐相系,共同为挖掘汉语的本质特点、解读语言的奥秘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5.
陈晓红 《中州学刊》2007,(6):247-248
鲁迅在阐释语言文字的功用时认为,语言有形美、音美和意美三美。其中,音美是运用汉语特有的元音占优势、有声调的特点,在语流的抑扬顿挫中,形成优美的节奏和动人的旋律,达到“铿锵和鸣”、“掷地作金石声”的效果。语音修辞就是利用语言的声音进行修辞,以取得语言的音乐美。语音修辞的美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双声、叠韵与叠音的音律美双声和叠韵是汉语语音表达上的独有形式。利用双声和叠韵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是汉语传统的语音修辞手段。两个韵母相同的字放在一起,声音特别响亮,铿锵悦耳;两个声母相同的字放在一起,发音部位一致,读…  相似文献   

6.
研究汉语的句法,不可不研究结构。词和词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成一种临时语言单位,在句子中充当某种成分,这种临时语言单位就是结构,又叫词组。汉语的结构类型是很多的,本文不打算一一讨论,只想就古汉语的“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谈一点管见。  相似文献   

7.
一、论题的缘起1998年1期的《语言文字应用》杂志在“把语言文字研究全面推向21世纪”的栏目中组织了一批专稿。其中,有两篇文章值得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一是《中西语言学的结合应以字的研究为基础》,强调语言的民族性,认为:“汉语的结构核心是语义……印欧语的结构核心是语法”,“与语言结构的性质相联系的问题就是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印欧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词,而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字”,“‘词’在欧洲语言里是现成的……汉语恰好相反,现成的是‘字’……汉语里的‘词’之所以不容易归纳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就是本来没有…  相似文献   

8.
语言符号价值理论是索绪尔语言学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深刻揭示了语言的本质特征。语言符号的价值同一般价值既存在相同点又存在差异。语言符号价值存在的前提是语言具有任意性和规约性。语言符号的价值存在是语言实现其价值的必要条件。语言符号的价值实现问题就是从价值存在到意义。语言符号的价值就是从意义到价值,再到意义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两个要素:人和环境。  相似文献   

9.
曹铁根 《云梦学刊》2004,25(6):106-110
汉语句法的中心主题是汉字。字、辞、块、读、句,是汉语句法单位的自然序列,其符号的创制编码与组码,是有理可据的。“心生而言立”,字、辞、块、读、句的语义结构直接映照汉语社团人脑心灵观念意义的结构。简单而通俗地说,汉语句法结构的理据与制码大法就是“象似思维”与“比类取象”意以象尽”。“根字”是其编码组码之本,语序虚字是其主要组合手段。  相似文献   

10.
双重语言符号系统的运用,是科技写作、特别是科技广告写作的主要特色。 所谓双重语言符号系统,就是自然语言符号系统与人工语言符号系统。而自然语言符号系统,系指全民共同使用的、用文字书写的语言符号系统,如中文、英文、俄文等;人工语言符号系统,又叫“非自然语言符号系统”或“超自然语言符号系统”,系指自然语言符号系统以外,可以用来交流思想、传达信息的假定性书面符号系统,如图象、表格、公式等。  相似文献   

11.
一、网络语言逼迫一批汉语词汇“下岗” 在网络词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数字符号、拼音符号和英文简写。这些词起初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它们的出现,使得许多汉语词汇在网络语言中被打入“冷宫”,处于“下岗”状态。例如:数字符号,7456(气死我了)、9494(就是就是)、88(拜拜)、8147(不要生气)等等;拼音符号,GG(哥哥)、JJ(姐姐)、DD(弟弟)等等;英文简写,PM(Pardon Me请原谅我)、  相似文献   

12.
从书写符号来看,英语属于表音字母文字,汉语属于表意象形文字。但是从有声语言角度来看,二者都是表达语义的语音符号系统。英语与汉语音义联系研究一直各成系统,各自为政。对两种语言的音义联系研究进行系统的对比后,相隔万里的两种语言系统呈现给我们的竟是遥相呼应的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13.
在今天一般的语言学教科书中,皆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的系统”,“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这个结论对于汉字与汉语的关系而言很不全面,它只说了较后阶段的事,而不是说的全部关系。本文对汉字与汉语的原始关系作出一些探讨,并就汉字与汉语的关系和拼音文字与语言的关系作一些比较。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是文明与文化的代表,语言和文化更是密不可分。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是对汉语的语言结构、语言符号的学习,同时还是学习汉语语言符号所表征的新的文化内容。因此,对外汉语教学要将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相结合,注重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还要在异域文化的比较中打破文化壁垒、消除文化误读,使对外汉语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潘文国误解了汉语的字和文字改革政策。字和词的不同是语言共性,不是汉语个性。把汉语的字和英语的词对应是误解是另外一种表现。这种误解导致汉语在联合国文件处理中吃亏。汉字改革已经取得重要成果,国家语言政策一直坚持这些成果的推广。但是汉字拼音化是不能一蹴而就的,也不能够因此就说国家政策改变了,否定文字改革成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被符号化的神秘数字在萨满教观念中起着表达思想和感情的副语言功能。在萨满教观念体系中 ,神秘数字这一非自然语言符号却起着自然语言所不能代替的神圣功能 ,它在特定的场合能够表达一些特定的思想。人类的有些思想无法用语言表达 ,往往借助其他的副语言习俗或特殊符号来表达 ,符号人类学上称这种符号为会意符号或意会符号。萨满教中所用的一些符号和神秘数字实际上就是一种表达特定意义和思想的意会符号  相似文献   

17.
汉语是一种以"字"为本位的语言体系,从古至今,汉语的这一性质都没有动摇过,历代学者对汉语的研究就集中在对"字"的研究上.到了近代,特别是现代汉语,其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很大程度上是借用了西方语言学中的词法,并取得了建设性的进展,但这并没有否认中国语言的字本位的性质,而是更进一步推进了以字为本位的汉语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8.
“夯”字今字典辞书收有二音,一为“hāng”一为“ben”,“夯”字在具体语境中读那个音,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夯”、“笨”、“憨”,分别出现在吴语方言、官话方言和山东方言的作品中,可断定,“夯货”是吴语方言词,当依据方言音读作“hāng”,“夯”字在江浙方言中是“憨”字的假借,主要原因是汉语的地域差异,造成方言音读不同,又假借“夯”字记吴语音.后世读“夯”作“ben”,由于汉语中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而存在“同义换读”现象,对“夯”字做了理据重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对索绪尔的两个版本《普通语言学教程》所作研究的基础上,依据索绪尔关于语言的本质、语言符号任意性原理和语言符号系统的要素、价值理论,分析讨论了徐通锵先生关于“字”与“语素”及“两种编码机制”的观点,并提出和论证了“语素本位”原理。  相似文献   

20.
汉语的词形变化是不丰富,西方资产阶级语言学者长期以来藉此污蔑汉语,说汉语是原始的、低级的、落后的语言。当然,这都是谬论。但是,近来又产生引一种倾向,汉语的词形变化不丰富,似乎因此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景幼南先生就明白地表示这样的意见。他说:“用虚字代替字尾变化,在语言的表达效率和学习难易上,是优点,还是缺点?我认为无疑是优点,是我们对祖国语言最值得自豪的地方。只举一个例,便足以说明。汉语‘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