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明】本篇是反映韩非的历史观和政治思想的重要论文。韩非在这里提出了“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进步历史观,对儒家“法先王”的复古倒退的反动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还根据古今社会变迁的实际情况,阐明了符合历史发展的“法治”思想,驳斥了儒家虚伪、反动的“仁义”说教。文章把学者(儒家)、带剑者(侠士)、言谈者(纵横家)、患御者(害怕作战的人)和商工之民(工商业者),比作五种害人的蛀虫——五蠹,对他们都进行了揭露和批判,要求加以取缔,同时提出了奖励耕战富国强兵的政策。韩非的这些政治主张,反映了历史潮流,对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起了很大作用。【原文】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行伦理观既否定“为己利他”又否定“单纯利己”,而把“无私利他”奉为评价人们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原则,因而仍属于利他主义而渊源于儒墨.只不过,儒家的伦理观是爱有差等的利他主义,主张爱“亲”多于爱“民”、先“亲”后“民”、“亲亲而仁民”;墨家的伦理观是儒家的否定,是爱无差等的利他主义,主张同等爱“亲”与“民”;我国现行伦理观则是对墨家的否定、儒家的否定之否定,它主张新的爱有差等,即爱“民”多于爱“亲”、先“民”后“亲”、“全心全意为人民”。  相似文献   

3.
唐代韩愈就曾主张“容贷羁縻,比之禽兽”,并认为“仍为选择有材用、威信诸岭南事者为经略,使处理事宜,永无侵叛”。他的意思,是既要把岭南之蛮夷当禽兽一样来管束,又要“容贷”他们当中的有用之材。这就是当时唐王朝中央政府在统治上对边山僻壤苦于“鞭长莫及”的情况下,实行“以夷制夷”的羁縻政策。  相似文献   

4.
将中国政治思想中“民本”思想与西方民主思想作一比较,从中窥探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和政治思想的本质特征。是件很有价值的事。“民本”思想的产生,可追朔到西周的“敬德保民”,而“民本”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正式排座,则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际。这以后中国的开明思想家、政治家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民本”思想的政治主张。从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看,“民本”的思想主要精神不外乎;民众是社稷之根本,天不可畏民可畏,故欲得天下,需先得民,而欲想得民需先得民心。西方民主理论的出现有个过程。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所谓民主,只是根据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原则所理解的多数人统治的形式,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资产阶级民主是以自  相似文献   

5.
论叶适经制事功之学的渊源及其与理学的分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适思想学术最早可追溯到“永嘉九先生”,而其直接渊源则为由薛季宣开创、经陈傅良发展的永嘉事功之学。叶适倡导事功之学 ,主张义利统一 ,并提出了“务实而不务虚”的原则。批判传统儒家的超功利主义价值观念 ,并由此与理学学者形成了分歧与对立  相似文献   

6.
扬雄重视民族问题,提出了“在夷貉则引之”的思想,主张向周边民族地区传播中原先进文化。他写作《方言》一书,就是出于向周边民族地区传播中原文化的需要。扬雄主张用儒家思想引导周边地区人民进入礼仪文明社会,这一思想是对儒家“大一统”思想和“华夷之辨”在其所处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在当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有为而进无为而治——略论孔子的政治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孔子的政治思想,其内容可以用“有为而进,无为而治”加以概括,具体地说就是通过“为国以礼”、“为政以德”、任人举贤、简政宽民等行政方略达到“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其核心内容是贤人政治,因而他极力主张要选贤任能、唯才是举.对于政府的行政过程和行政方针,孔子主张“居敬而行简”,抓大体,不烦琐,而简政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宽民”,给人民的生活造成一种宽松的环境.孔子的最高政治目标是“无为而治”,但孔子的“无为”与庄子的“无为”有本质上的区别.庄子的“无为”有严重的无政府主义倾向,而孔子的“无为”则是通过“有为”的政治方式而达到“无为而治.”  相似文献   

8.
一康熙十八年,《聊斋志异》初次结集问世。紫霞道人高珩为之作序,指出此书之“异”,仅是事异,在精神实质上则不违孔子思想;即使记载怪异,也不过略同于《春秋》载鹢飞石陨,并不足怪。只要读者“眼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船山六十六岁时作品《俟解》的诠释,探讨船山对君子、庶民与小人此三者之间的看法。《俟解》一书近于日记式的心得体悟,是依于《孟子》“人之所以异”章的內容而抒发。“人之所以异”章谈论人、禽之辨,认为人与禽兽之异者,系“君子存之”而“庶民去之”,船山此文即以君子与庶民对举,而非君子与小人对举。船山藉此兴发个人感想,认为庶民看似无病,而其实为害更大,故要引导人之志向,勿流于平庸与凡俗;小人之恶,人人见及,且得而诛之,至于庶民之平庸则陷于流俗,病无可病,有其祸害,而诛不胜诛,因此为害更大。故对于《孟子》“人之所以异”章中君子与庶民图像以及船山的诠释作一解说。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方古代政府理念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方古代存在不同的政府理念。在政府起源方面,中国认为政府是君王“受命于天”而设立的,西方则认为政府是人们通过“相互约定”建立的;在对权力性质的认知上,中国认为政府权力只能是“君主独制”,西方认为权力具有“公共性”;在制约权力方面,中国主张以君主的内在修身为主、以外在约束为辅,西方则主张以权力制衡为主;在对最高统治者的认知上,中国认为最高统治者就是“天子”,而西方认为统治者是“民选执政官”;在对政府官员的认知方面,中国认为官吏就是“事君之臣”,西方认为是“公职人员”;在对政府的管理对象的认知上,中国认为老百姓是天子之民,西方认为老百姓就是国家的公民。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的善因论和对治生之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司马迁的国民经济管理思想——善因论“善因”论是一种和“轻重”论不同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它反对封建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过多干预和控制,它的基本主张是放任。在司马迁之前,就有不少人主张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生活采取放任的态度。孔孟等儒家经济思想中就有放任的因素。①孔子就讲过“因”。他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②意思是说老百姓在哪里能够得到利,就听任他们在那里求利。孟子主张“关,讥而不征”。③货物过关卡,只检查一下,连税也不征收。这当然也是一种放任思想。汉初的黄老之学更是较典型的放任主义。“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④汉初几十年实行的经济政策都具  相似文献   

12.
“禁民二业”思想是在中国奴隶制时期四民分业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后来成为历代封建王朝中一项重要的统治政策。两汉时期“禁民二业”政策与重农、抑商和抑兼并问题密切相关 ,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其侧重点各不相同。大体而言 ,西汉前期“禁民二业”政策主要是为了实现重农和抑商 ,西汉中期以后则以抑兼并为主要目的 ,东汉时期“禁民二业”政策的出发点是为了抑制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由于历史背景之不同及其政策目的之差异 ,这一政策所发挥的现实作用也因时而异。  相似文献   

13.
在长达二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远离皇朝中央的海海岛,历来被视为荒僻鄙陋、教化未开的海角天涯,史藉不乏“珠崖绝险,民犹禽兽,”“地极炎热”,“风涛瘴疬”之类的记载,是唐宋以来,惩处逆臣、放逐政敌的所谓孤悬海外的“蛮荒”之地。但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文明史上,海南岛也曾出现过“奇甸有光”的灿烂时代,这就是海南岛文运兴盛、才贤大起,以“衣冠胜事”而震动中原的朱明一朝。  相似文献   

14.
苏轼在《应诏集、策别十二》中,提出了“敦教化”的主张.这种教育的体现,是人民的“有所不为”.自觉地乐于为善,对不义的事情不干.他说:天下之民,“其心安于为善,而忸泥于不义,是故有所不为.夫民知其有不为,则天下不可以敌,甲兵不可以威,利禄不可诱、可杀、可辱、可饥、可寒,而不可叛.”这样的国民,正像孟轲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因而能够“见危授命,见利不忘义.”所以,国家的政权牢不可拔,推之不倒,外力压不翻,无敌于天下.反之,若“秦汉之世,其民见利而忘  相似文献   

15.
安民思想是中国古代统治阶级治国治民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奴隶社会前期,奴隶主在实行对人民统治时就已意识到“民”的力量。如《尚书》“可爱非君,可畏非民”,①“予临兆民,檩乎若配索之驭六马”,②很明确流露出统治阶级对“民”力量的畏惧心理。正是受这种心理的支配,产生了统治者最初的安民意识:“都,在知人,在安民”;“安民则惠,黎民怀之”。③西周奴隶社会鼎盛时期,周公从商亡教训中,看到人民的巨大力量,并懂得“天畏裴忱,民情大可见”,④和“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的道理。⑤他反复告诫周天子“欲至于万年惟王,…  相似文献   

16.
上博藏简《民之父母》篇着重探讨了“五至”、“三无”和“五起”三事。此三者分别对应于“志”、“气”和“气志”三大范畴,同时也对应着礼乐之实、礼乐之原和礼乐之用三个方面。“五至”强调了“志”的主导作用,谈的是礼乐之实;“三无”则主张“气”是“志”的外化,讲的是礼乐之原;“五起”是对前两者的进一步发挥,主要突出礼乐之用。其对应的“气志”则是“志”和“气”的统一,正如礼乐之用是由礼乐之实和礼乐之原所造就的一样。  相似文献   

17.
一、富国必须开源先秦两个影响最大的学派——儒家和法家,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问题上,儒家强调富民,主张薄税敛,藏富于民。而法家则强调富国,主张百姓家不积粟,以充实国家财政。在富国(指国家财政富足)与富民的关系上,荀况摈弃了儒法二家的片面性,而吸取了两家思想中的合理成分。他主张富民,但不抛弃富国的目标。他始终把富国和富民联系在一起。儒家所鄙弃的富国强兵思想,在荀况的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荀况强调富国,但又认为必须把富民放在首位。他摈弃了法家鼓吹的民贫国富的主张,认为“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比孔丘的“百姓足,君  相似文献   

18.
虽然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 ,但囿于时代的局限 ,他与其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一样 ,主张实行愚民政治 ,提出了“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的政治主张。孔子教育的宗旨 ,是要把人们教育成没有自己思想 ,没有自己独立人格 ,只知顺从、盲从统治者的“愚直”之民 ,这种教育是含有强烈愚民色彩的奴化教育  相似文献   

19.
文廷式的变法思想 ,在政治上主张变君主专制制度为“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制度 ;教育思想和人才思想则主张破旧立新 ,改革教育 ,扫除愚昧 ,培养人才 ,设立学校等等。体现了既有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尖锐批判 ,也有对未来国家政治的明确主张和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20.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古人关于民之为“本”的论述大致分属于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一是对民之于政治统治的工具价值的认识,属于一种实用政治理性,主要表现为“重民”的思想;一是出于“为天地立心”的神本思维方式的推断,主要表现为“因民”、“子民”思想。传统民本思想内容驳杂,虽然是其中部分内容尚有某种积极的现实意义,但若以其作为现代政治理念和政治主张,则应当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