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韩文化就其类型而言都是典型的儒家文化 ,与西方文化的代表基督教属于异质的文化类型。从文化角度看 ,近代基督教之所以能在中韩两国得到传播并有所发展 ,一方面是因为基督教与作为中韩社会正统意识的儒学具有些契合点 ,从而为基督教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另一方面 ,在思想上与基督教相对抗的儒学在 19世纪特定环境下的衰落 ,又为其发展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2.
儒学传入日本之后,形成了不同派别,并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近代以前,儒学为日本迎接西方现代化的挑战,接受西方科学文化,在理论上和思想上做了铺垫;进入近代以来,儒学以其特有的价值取向,在日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西方传教士是中西交通史上最早具备条件对中西文化进行较为深入、系统比较研究的群体。为了传教的需要,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究。19世纪前期来华的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经典的研究,侧重于把中国经书翻译为各种西方文字。德国传教士安保罗则是独辟蹊径,对儒学经典《四书》进行了白话文翻译和注释,即《四书本义官话》。其目的是让中国孩子、中国民众更容易的理解和接受他对基督教文化与儒学思想比较分析所进行的思考,更好的实施"孔子加耶稣"的传教策略。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的“学衡派”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非常奇特的文化守成主义和文化整体主义的代表。英美留学体验给了他们比较完整的学科专业训练,他们在借鉴西方经验的同时,清醒地看到西方近代文化的缺点,因此在内容上反对以独取某民族的文化思想为认知旨归,在时间上反对以近代西方文化代表整个西方文化。作为能指的“希腊”是“中国”这个更大能指符号的初始创设,所指均是一种“非西方”的自我现代化的可能。从古希腊到原始儒学,正是“学衡派”孜孜不倦寻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路径。  相似文献   

5.
在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兴起起到主导作用以前,即使是世俗的历史研究者也不能忽视耶稣被钉上十字架后的几年里,在巴勒斯坦所发生的事件对西方文化所具有的极其重要的意义。现在以耶稣复活为信仰的基督教已经出现,其取得人们普遍熟悉的形式的速度之快,必然会使史学家感到震惊。  相似文献   

6.
新儒家的出现,无疑是近代资产阶级哲学日趋衰落的结果,但本质上由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当然,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五四新文化运动存在的某些非理性密切相关。新儒家的儒学现代化观主要可以归纳为四类:以梁漱溟、熊十力等为代表的第一代儒学现代观;以冯友兰、贺麟、钱穆为代表的第二代儒学现代化观;以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等人为首的第三代儒学现代化观;以杜维明、刘述先为重要代表的并且正在形成的第四代儒学现代化观。日益失去经济和政治基础、理想与现实层面严重脱节、保守的政治与文化立场难以获得普遍权威等现况是儒学现代化正面临的困境。促成儒学的顺利现代化可以从以下渠道去努力:走出"批判—挖掘—超越"三步曲、构建"儒学—马克思主义—西方文化"三格局、实现"思想性—时代性—群众性"三结合。总之,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思考儒学的现代化之路,对于加强我国当前的先进文化建设都不乏启示。  相似文献   

7.
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明发展的支柱,基督教的人性观又是基督教文化的核心观念或源头观念.不了解基督教的人性观,就无法理解和认识基督教以及千百年来在基督教文化熏陶下的西方文明.本文对基督教善恶二重的人性观进行梳理和探讨,指出平衡的人性观对西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督教与儒学的比较研究,从明末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来华之后就已经开始。特别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关于中西文化之异同的文章,多如牛毛,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学术界又掀起了一个研究高潮。但是,由于论者往往只强调异的方面,所以至今对这个问题仍莫衷一是,异议纷纭。本文认为,基督教与儒虽为两种不同形态的文化,但其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这种多样化和趋同性是人类文化的的根本走向。  相似文献   

9.
马克斯·韦伯认为:正是基督教禁欲主义,从文化上直接导致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和繁荣。以传统主义为取向的儒教理论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否定了以儒家理论为基础的东方文化对社会现代化的意义。由此,引发了社会现代化的文化基础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东方社会现代化的文化基础是什么等问题。 应该说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多元论思想是西方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之一,但在讨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或处理其它国际事务时,许多西方学者都陷入了一元论取向的价值体系中,否认其它国家的独特发展。而东方许多学者也迎合这种一元论取向的现…  相似文献   

10.
现代新儒学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面临迫切的现代化问题的情况下产生的。现代新儒家强调儒学的现代价值,探索儒学走向现代化的途径,这在当前无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历史表明,现代新儒家所憧憬的现代化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才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基督教哲学的对象、性质和意义。说明2至16世纪这1500年按哲学史分期的恰当标准应归属于中世纪。中世纪哲学以基督教文化为背景,是公教会的意识形态,在此意义上可等同为基督教哲学。研究中世纪基督教哲学是走向成熟的现代化中国文化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2.
北京大学的特殊文化环境,西方批判、反省现代化的思潮,父亲之死给梁漱溟带来的心理动力和毅力,是梁漱溟实现由佛返儒的文化心路的原因。梁漱溟提出的力图解决文化与现实社会存弊相连问题的文化模式有独创性,它为新儒学在当今的活跃开了一代风气,并赋予了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晚清社会有着相当影响的《万国公报》是寓华新教传教士的舆论阵地 ,是一分以宣传基督教为主旨的刊物。在长达近 40年的时间里 ,它对儒学的评析既有“耶儒相通”之言 ,也有“救世教成全儒教”之语 ,更有以基督教取代儒教之论。这些言论有合理的成分 ,但更多的是以基督教文化为中心 ,对儒学采取了非科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儒学作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不仅对中国本土的政治经济、伦理道德、思维方式、社会风俗等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而且流传到国外 ,对西方社会及东亚各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代社会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就民族性、时代性和空间性而言 ,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或网络文化时代的来临 ,并不意味着儒家文化民族性的消解和前现代文明已毫无作用。西方新儒思潮的流行 ,以及东亚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儒家文化的应用 ,使得人们把注意力重新转向了对中国儒家思想的追溯与研究 ,以研讨儒学在世界范围内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述先的文化哲学是了解其新儒家精神实质的关键。刘述先以现象学和解释学相结合所建立起来的文化哲学,超越了“五四”以来的中西文化论战,认为在东西方现代所处的不同转型时期,真正的危机乃是人文价值和科学的冲突和不平衡。以此为出发点,刘述先认为只有“生生不已”的儒学“仁心”才能平衡人文价值与科技成果的冲突。为此,他将儒学的“仁心”托付与基督教的“终极关怀”结合在一起,提出了“改组儒学理想,创造性的综合”的文化主张。作者认为:刘述先文化哲学的这种精神努力开启了中西对话的广阔空间,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时代性,通过与第三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的比较,刘述先的这种努力显示出独特的运思方向,其所提出的文化主张对我国现阶段文化建设有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6.
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既源于基督教,又掺杂、糅合了儒学等中国传统文化.洪秀全对儒学,是既反对孔子崇拜和大力抨击,又利用它来改造基督教教义,以有利于拜上帝教的传播.洪秀全对儒学的反对与利用同时并存,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亦有不同表现,有一个演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对西方和现代化的回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影响的扩大促进了非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和西方化。这些社会的政治和文化领袖对西方影响的回应以下列三种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进行:抵制现代化和西方化;拥护现代化和西方化;拥护现代化和反对西方化。 抵制主义 日本从1542年最初接触西方直到19世纪中期,实行着一种本质上抵制的政策,它只允许引进象武器这类有限的现代化形式,而西方文化,包括基督教都被严格禁止。日本在17世纪中期,驱逐了所有的西方人。这种抵制的立场随着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性这一历史境遇下,中国工业现代化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典型代表的儒学却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完成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是现代新儒家无法回避的时代重担,以中西文化对话关系为视野的现代新儒学只有避免西方现代化的通病,才能重建儒学现代形态的形上之学。  相似文献   

19.
孔子及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已经走过了2500多年的历史,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仍然展现着新的生机与活力。本文对现代新儒学在中国的复兴做出了简要的分析,阐述了现代新儒学对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发挥的积极作用。同时提出了应大力弘扬中国传统道德文明的精神理念,对于克服西方近现代唯科学主义所造成的人文主义危机和失落的认识,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特别强调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和中华民族文化自身发展的连贯性,对于纠正西方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解和偏见,对于增强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华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很多学者在论述儒家是“学”,还是“教”的问题时,把儒学的仁和基督教的爱加以比较,认为二者有很多的相似点,以证明儒家是“教”。可是,我们发现了儒学和基督教许多的不同。本文仅从仁和爱、超越观和忠孝观三个方面,考察儒学和基督教,仁和爱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