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5 毫秒
1.
鱼玄机作诗工于炼字,善炼动词、虚字,善用复叠,且炼字和炼意紧密结合,使诗歌达到典雅精工、意境浑成的艺术境地.  相似文献   

2.
杜甫和贾岛均为炼字大师,二人在炼字艺术方面有同有异。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非常重视炼字且所炼之字多为动词。不同之处在于杜甫所炼多为平易之词,于平易之中蕴涵丰富内容,且极自然;而贾岛炼字则较雕琢,给人一种生涩硬僻之感。而形成他们炼字有同有异的原因在于他们似中有异的生活经历和思想以及由此产生地审美情趣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信仰问题,涉及人的思想灵魂,也涉及到社会制度和党的指导思想。从“知”、“情”和“意”三个方面看,马克思主义信仰都是科学的信仰。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红色文化,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的践行过程。井冈山红色文化就是共产党人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文明成果。从“知”、“情”、“意”三方面解读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理想信念,对新时期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认识 (知 )、情感、意志”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三个侧面 ,它为人们提供观察、了解、研究人的思维活动和认识 (知 )过程 ,帮助我们确立情和理相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原则。在思想政治工作中 ,我们必须经常考虑“知、情、意”相统一的心理活动 ,要看到认识 (知 )对情感、意志的决定作用。在工作中加强理性与逻辑力量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一、揭开“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奥秘的一把钥匙 意境,是我国诗歌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从王昌龄在《诗格》中明确提出“物境”、“情境”、“意境”的“三境”说,到王国维倡导的近代意境理论,人们对意境的艺术规律和审美特征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建国以后,对意境理论的研究和阐发也不断发展,从1957年李泽厚发表《“意境”杂谈》开始,到近年间发表的不下数十篇专论,意境理论的研究已经有了较大的突破。在这些论著中,贯串着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把意境分解为“意”和“境”,即主客观两个方面,认为“意境”就是“在这两个方面的有机  相似文献   

6.
作文训练千头万绪,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题材的认识与思考,二是对主题的提炼与升华,三是对表现形式的斟酌与选择。三个方面的训练集中起来看,就是要解决“识”的问题。作文训练的关键在于炼识。炼识是作文训练的最佳选择。炼识,就是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美;炼识,就是要从繁纷复杂的生活现象中剔去假、恶、丑,提取真、善、美;炼识,就是要寻求最佳的表现形式,使其思想穿上最经济、最得体、最漂亮的服装,深情地招引读者、感染读者;炼识,就是  相似文献   

7.
雪提恒 《南都学坛》2001,21(5):118-118
一、意境是灵魂在中国画创作中 ,人物画讲究形神兼备 ,充分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花鸟画讲究境趣品味 ;而山水画的灵魂在于情调和意境。所谓意境简单说就是“托物寄情 ,寓意于境” ,意与境渗透 ,情与境交融。中国画“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的基本理论 ,决定了立意在中国画中的特殊位置 ,意境是山水画的主体内容所在 ,“境非独谓景物 ,喜怒哀乐亦是人心中的一个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 ,谓之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意境会因地而成形 ,当转换场景和角度以后 ,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意境。同样是一座山 ,有的如巨浪洪涛 ,有的则平沙浅濑 ;同样是…  相似文献   

8.
略观古今之论,又验之以文学作品,所谓意境乃是指在文艺创作与欣赏中形成的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艺术世界,亦即意与境的统一。考察具体作品,可能相对存在“意胜境”与“境胜意”的情况,实质上意与境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意是受制于客观物象的主观之意,包括情、志、理等;境既包括被主观之意所浸染、改造并映现于头脑中的客观物象,同时也包括来自对外物的感悟又反过来作为描写对象和结果的心象,这一点王国维早就指出过:“激烈之情感亦得为直观之对象、文学之材料”。正因意与境如此之缠绵,《人间词乙稿序》才将“意与境浑”推许为有意境之作的上品。  相似文献   

9.
《韵语阳秋》文艺美学“意”本体定位有两个立足点:一,文艺作品内蕴之“意”相对于诸形式因素的本体性;二,审美主体(“意”)相对于审美客体(“境”)的本体性。它重视“意”之“情”层面并进而认为,“意”之终极指向是超越“情”而达于“道”。它关于“意”与“境”及两者关系的论述,在我国“意境”理论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理应为全体社会成员的语言应用"昭法式"的官媒等新媒体中赫然存在的乱象,是话语建构主体缺乏必要的语言生态伦理自律、欠缺践行语言生态伦理自律价值观念所必需的知识积累与实践自觉的明证。实质是在"意""言"两种不确定性之间谋求精妙关联的"炼字",既是建构适情适境的优质话语以促进语言和谐的根本技能,又是实现语言生态伦理自律的必要基础。依托特定语境,依据认知参照点,考察具体语言表达形式中的共现成分,可以深入探究"炼字"的内在机制与实践方法,这是实现语言生态伦理自律的必要前提,也是改善新媒体话语生态、促进汉语言纯洁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1.
我国认识论研究的几个生长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 ,全球问题研究凸现了自由向必然转化对人类产生的危害 ;突破把知识作为唯一研究对象的传统模式 ,在真善美的认知、评价和审美中揭示人类认识的完整内容 ;研究主体完整的认识结构 ,即人格的知意情的发展 ,体现对人的关怀 ;以符号为中介 ,在认识的个体形态与社会形态的交融中揭示认识的内在机制 ;在认识论发展中研究邓小平的认识论思想。这五个方面应该成为我国认识论发展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2.
皎然与禅     
皎然的诗多禅意,可总结为不嗜浮名薄利,深谙无言而道合之理,探寻幽远、空寂闲静之境。他的诗论,谈及的意、境、情、景、象涉及到了间境问题,其理论思想,多来自佛教,对后代以禅论诗有重要的启示。皎然的“复古通变论”也有与佛学思想相关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朱熹关于品德心理结构的思想李太平品德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成分,它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构成的有机整体。朱熹全面深刻地论述了“知、情、意、行”四种成分,在德育实践中注意培养学生知、情、意、行这四个方面的品...  相似文献   

14.
胡锦涛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不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个崭新命题,那就是如何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有效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新形势下,坚持知、情、意、信、行相统一,是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效性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艺术散文而言,唐宋并不是高潮期,作品也没有达到至高境界。唐宋只是艺术散文成型期。唐宋艺术散文各有优长和不足。唐代艺术散文的特点是:情感的个性化和深邃性;寄情怀于实用文体;情与景结合,意与境融汇;语言以散为主,杂以骄语;重于载道,理念性强。宋代艺术散文的特点是:创作主体基本形成;以自然平远为主调的形式美确立;审美鉴赏的愉悦功能有所凸显;有冗繁的议论和明显的“做”文之迹。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有关中国古典诗歌创作情与景、意与境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7.
感兴是知、情、意、趣的综合表现,即人"物色万象,爽然有如感会"的精神情状。具有"随遇发生,随生而盛"之特点的感兴,实质上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对存在的领会的体现。知、情、意、趣之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就是诗人之胸襟,也就是叶燮所说的"诗之基"。对于诗歌创作乃至任何文学创作来说,出而为情必显情之趣,出而为景必显知之趣,出而为事必显意之趣;而无论作品是重在为情、为景抑或为事,都必然是情、景、事浑然一体的,这就意味着,任何文艺创作都有知之趣、情之趣和意之趣灌注其中,也就是说,感兴之所以在文艺创作中起关键性的作用,就因为它是知、情、意、趣的综合表现。  相似文献   

18.
李剑农是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政治史家。他的一生亦政亦学,一方面感于时局,关怀政治,躬身参政以求现实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具有知识分子的理论学养,常在学理上探索民族出路。政治调和论即是他亦政亦学双重身份下的思想表征。李剑农的政治调和论回答了政治调和的可能性、方向性等问题;导源于现实,归宿于现实,着眼于现实政治问题的合理解决;在理想之境与现实之境中游离,立足于现实之境,却也难免在理想之境中寻求精神解压。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思想政治教育者用"讲故事"的方式向教育对象传述蕴含一定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事件",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手段。事、情、境、理、叙事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运行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事是依托、情是催化、境是场域、理是核心、叙事者是主体,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具有灵活性、人文性和隐喻性的特点,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的精髓,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灵活运用这一方法,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本义分为“造意”和“实义”,二者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造意就是实义;造意反映实义;多个造意对应一个实义。造意有两种作用:一是可以利用造意的规律性,串连相关的汉字进行比较分析;二是可以利用造意进行同义词的对比分析,揭示和纠正人们对二者常见的以造意作为实义、将造意和实义的关系看做引申、以造意作为语源义认识误区,确立真正反映词义的本义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