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任何人口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动着。变动来自两方面:一是自然变动,即出生和死亡;一是迁移变动,即迁入和迁出。假定一个人口没有迁入和迁出的变动,那么,其发展变化便完全决定于生育和死亡的水平。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人口的生育水平和死亡水平都受着社会经济因素的强烈影响。我们在这里不去考察这种影响,而只考察在一定的生育和死亡水平下人口数目和年龄结构会怎样变化,考察它们之间的数量联系有无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死亡模式转变与国家卫生服务利用效率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利用历次人口普查资料和国家1993、1998年卫生服务利用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人口死亡水平变化及与卫生资源利用的关系。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死亡率呈较稳定下降趋势;性别、年龄别和地区别的人口死亡率、死因构成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目前,中国人口死亡率的继续下降已经不能单靠生活和卫生基本条件改善所发挥的粗放式作用,必须合理利用卫生资源,使那些沿用多年的社会支持系统和医疗卫生系统能够有效地适应新的人口转变形势,并能应对不同原因所致的慢性病和公共卫生问题,这也是降低人口死亡水平的潜在动力。  相似文献   

3.
相比新冠感染疫情所引发的直接死亡人口,包含新冠感染疫情引发的间接死亡人口的超额死亡人口更能反映新冠感染疫情对人口死亡的影响,因而研究新冠感染疫情下各国超额死亡人口的差异及其原因,更有利于弄清新冠感染疫情大流行对人口死亡产生的影响。使用99个国家2020年1月到2021年12月的死亡人口及其他社会经济数据,借鉴机会平等理论,从“努力”和“环境”两个维度建立新冠感染疫情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选择相关指标,使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研究了新冠感染疫情下各国人口超额死亡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如下。第一,各国人口超额死亡规模和人口超额死亡率差异明显,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还存在于发展水平相同的国家之间,这意味着引起各国人口超额死亡的原因并不相同。第二,引起各国人口超额死亡的主要因素不同,这些因素不仅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等环境因素有关,还与疫苗接种等应对疫情的努力程度有关。一些欠发达国家因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医疗卫生资源不足等原因面临较高的人口超额死亡;而一些经济发展较好,医疗卫生资源较丰富的国家,由于其防疫措施不力,也面临较高的人口超额死亡。第三...  相似文献   

4.
一、少数民族人口死亡率的演变死亡率是人口自然变动过程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标志着一定的社会发展水平,即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都有其相应的死亡水平。我国少数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解放前虽有许多民族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阶段,但也还有一部分民族仍处在封建农奴制或奴隶制,有的甚至还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公社制残余。在落后的社会经济制度下,人民的生活极端贫困,医疗卫生条件极差,  相似文献   

5.
如何排除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找出全国或某省、某地区、某县,当前早婚与多胎生育现象到底有多严重?在给定的生育、死亡水平下,人们一生中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时间到底有多长?有多少老人处于无子女与丧偶状态?生育、死亡、婚姻等人口要素的变化如何影响家庭规模与家庭结构的变化?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曾毅教授与王正联助理工程师研制的家庭状态生命表分析软件(中文版)作为人口分析的一种有效工具,可以帮助您寻找上述问趣的答案。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一种测算人口红利的新方法,即利用相对静止人口代替静止人口作为参照系测算潜在人口红利,进而为估算人口红利奠定基础。首先,从统计学角度将总人口变异系数小于5%的人口状态定义为相对静止人口状态。其次,处于相对静止人口状态的国家,其人口特征与静止人口相似,包括自然增长率接近零、性别结构相对固定、人口年龄结构相对稳定等,尤其是适龄劳动年龄段的人口比重在66%的水平上。最后,以这一稳定人口年龄结构为参照系,可以测算不同国家的潜在人口红利。  相似文献   

7.
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国及部分省区死亡漏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一、背景 死亡报告是人口普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人口研究的基础内容之一。因而,对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死亡报告进行深入分析,了解死亡报告的完整程度,掌握客观与真实的死亡模式与水平,对于分析普查的质量、描述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以及人口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平均期望寿命与婴儿死亡率是反映一个地区死亡水平的主要指标,它们一般是由人口普  相似文献   

8.
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是如何识别人口年龄构成以及人口年龄构成的变动状态。人口学中的年龄构成类型是根据反映年龄构成的一定指标,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口集团区分为不同的类型。一般而言,人口集团通常被划分为三种人口年龄构成类型,即年老型人口;年轻型人口和成年型人口。确定某一地区、某一国家在某一时期的人口是处于哪一种类型的方法一般是按照所规定的指标进行划分(如桑德巴尔模式划分法)。当这些指标分别达到某一水平  相似文献   

9.
人口死亡水平的变动与趋势包含了与社会发展互为因果的潜在信息,对其进行挖掘可以为人口数量与素质、城市化与劳动就业、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及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解决提供重要参考。基于“五普”、“六普”的人口普查数据,文章利用模型生命表方法对福建省的人口死亡率进行了校正;宏观角度对比分析了2000年-2010年福建省人口死亡水平与模式变化,微观多角度剖析了设区市之间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的差异及其原因。研究结论为:一是福建省人口死亡率显著降低,人口健康水平大幅提升,婴儿死亡漏报、错报问题明显减少;二是九个设区市之间的死亡模式存在地区差异,城市化水平、生育水平及社会卫生条件是差异产生的显著性影响因素,但经济发展、教育水平和公共医疗卫生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人口的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和一般生育率,在妇女平均预期终身生育水平和生育间隔基本稳定或变动不大,即生育模式没有多大改变的条件下,根据受育龄妇女人数,尤其是受生育旺盛和较旺盛年龄段妇女年龄结构变动影响大小而产生不同幅度或方向的波动,我国人口结构变动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一直将归属非稳态人口的范畴中,这是做人口分析时,决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前提。以年底为计算时间口径的育龄妇女人数,生育旺盛期间各年龄段妇女数,随着时间变化,其变动如下所述。  相似文献   

11.
(一)人口的平均期望寿命指标,即通常所说的平均寿命,是人口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综合地反映了人口的寿命水平,简单地说,就是该年出生的人,按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医疗卫生水平,平均能活多少岁,这个指标,对研究人口寿命的变化和人口再生产,进行人口预测和制订人口规划,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欢  黄健元 《南方人口》2013,28(3):17-25
人口死亡特征不仅具有时间和区域属性,同时也具有年龄属性,多重属性决定了人口死亡规律的复杂性。在研究儿童少年期、青壮年期以及中老年期人口死亡模型的基础上,以江苏省为例构建了基于局部人口死亡模型的全年龄人口死亡模型,并对江苏省人口死亡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基于局部人口死亡模型的全年龄人口死亡模型能够细致刻画人口死亡过程依年龄变化的特点;江苏省儿童少年期、青壮年期和中老年期人口死亡模式可以分别采用威布尔对数线性模型、三次多项式模型和罗吉斯蒂模型来描述;近年来江苏省人口死亡水平不断下降,但各年龄层死亡水平下降特点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3.
未来全国和不同区域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城镇化将是我国未来几十年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从人口学的角度讲,在加速城镇化过程中,人口三大因素,即出生、死亡、迁移的变化中,人口城乡迁移将是核心问题。本文在城镇化发展的中方案假设下,利用ⅡASA的模型对全国和地区未来30年人口城镇化水平进行预测。结果显示了全国和不同区域的城镇化长期趋势;揭示了城乡间的迁移和农村居民身份的改变,是城镇地区人口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伴随城镇化的加速,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于城市。  相似文献   

14.
1949年以前,由于医疗卫生条件和水平落后,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很低,吉林省人口死亡率约为30‰。解放后,吉林省推出了一系列降低死亡水平的方案,使全省的医疗卫生水平得到迅速提高,人民生活也有了较大改善,人口死亡率逐年降低,1992年死亡率下降为5.0‰,与1949年相比,下降了25个千分点,年平均下降0.587‰。近年来,人口学者已对全国人口的死亡水平从宏观上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由于各个省份的发展有很大差异,所以每个省份的区域性研究尤为必要。本文总结了建国以来吉林省人口死亡水平的变化及特点,并对影响吉林省人口死亡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一、人口的状态与状态转移以往的人口研究,往往偏重于点人口变化的分析,对人口的年龄构成即人口的年龄分布研究得较少。但是,从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观点来看,人口年龄构成状况的研究显的尤其必要。例如,婴儿剧增后的教育问题,以及随后的就业、住房、交通问题,老年时期的社会保险服务事业等等。因此,总人口虽然一样,但  相似文献   

16.
<正> 黑龙江省位于我国最东北部,人口约3000万,是我国的商品粮基地,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昔日的北大荒得到迅速开发,同时人民健康状况得到极大改善,死亡率水平大大降低,但由于黑龙江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以及较为独特的经济状况,其人口死亡与全国及其它省市区比较,具有许多不同之处。分析黑龙江省人口死亡率变化和现状,能够为制订全省社会经济发展政策、人口政策和医疗卫生发展政策提供依据;对其它地区开展人口死亡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从2000年人口普查看我国人口状况的几个特点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于弘文 《人口研究》2001,25(4):12-18
第五次人口普查是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第一次人口普查 ,也是世纪之交的一次国情国力调查。本文根据 31个省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 ,对我国 2 0年来人口变化、发展的主要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纵观人口状况的这些变化特点 ,都与人口的迁移流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我国低生育水平的逐渐稳定 ,低出生、低死亡和低自然增长的趋势已经形成 ,人口自然变动对人口各种结构的影响逐渐减弱。随着省际之间、城乡之间人口的迁移流动日趋频繁 ,人口的机械变动对人口各种结构的影响将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8.
在人口普查中,人口死亡容易发生漏报。文章分析了中国人口死亡漏报的社会原因,利用两次普查的人口数据证明了人口死亡漏报确实存在。为了估计出实际的人口死亡水平,对两次普查的人口数据质量进行了推敲,根据登记的人口和死亡率数据的不同情况,提出了相应的修正方法。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男性的预期寿命为67.97岁,女性的预期寿命为71.34岁,均比人口普查登记资料算出的结果小1.5岁左右。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口死亡水平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死亡率的高低不仅是这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人口自然变动指标,而且也是衡量和评价其居民健康状况、福利水平及社会经济和卫生进步等方面的客观尺度。反过来社会生活条件,尤其是社会经济状况优劣,也会给死亡造成不同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会导致人口死亡率的不同。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省市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必将导致其人口死亡的不同。探讨不同地区影响人口死亡率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以此为依据,对制定未来各地区降低死亡率的措…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对中国人口婚姻状况及其死亡水平进行了分析。总体来说,不同婚姻状况的人口有着不同的死亡水平,有配偶人口的死亡水平低于无配偶人口(包括未婚、丧偶和离婚);而且在不同的年龄段上,未婚、丧偶、离婚的死亡率与有配偶的相比也有程度不同的差异。本文还对不同婚姻状况的死亡水平差异的原因做了探讨和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