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自《文苑英华》专立“歌行”一门,歌行作为诗体的地位方算正式确立.《英华》选录的歌行作品与乐府诗有明显的承续关系,而严乐府与歌行之辨则是《英华》划分诗体的基本原则.《英华》通过选录作品对歌行体制作了初步界定,但也存在选录失当的弊病.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南宋以来歌行含义的衍变作了举要式的介绍,从中可见历代诗家学者对歌行这一诗体的认识存在严重分歧,这是歌行体裁至今难以界定的症结所在。文章依托前人之见并立足歌行创作实际,对歌行的体格特征作了初步界定,以期推进对歌行体制及其创作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明确歌行的含义是辨明歌行诗体的前提.历来所称之歌行有两个基本义项:一为部分乐府诗命题所用称谓,一指一种诗歌体裁.前者出现于汉世,其由来与音乐有关;后者得名于中唐,乃乐府诗创作流变和七言诗发展的结果.白居易、元稹、李绅等人最早提出这一诗体新概念,而正式将歌行体用于诗歌分类的是北宋初李方等人所编《文苑英华》.  相似文献   

4.
歌行类作品在唐以前就已经出现,到唐代其创作已达极盛。歌行是一个不断变动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不同论者眼中,其有不尽相同的内涵和外延。正是因为歌行这一诗体的不确定性,推动了人们对歌行的不断探索。这些探索推动了我们对于歌行这一诗体的认识。立足于歌行创作的实践,分别从其萌芽期和形成期的创作情况来分析这一诗体的发展与演变。  相似文献   

5.
“歌行”有广、狭二义。广义之歌行泛指唐以前以“歌行”或“歌”、“行”命题的乐府诗,故可连称乐府歌行。狭义之歌行又称七言歌行,特指唐代及以后文人按照乐府诗的风格创作的,具有和传统乐府相似的诗题,但又不用乐府古题的七言或兼有七言句的杂言古体诗,它是由古乐府发展而来的一种诗体。“选材豪劲,命意深远”是歌行体在题材及思想内容方面的特征。忧国忧民是歌行体经常表现的主题。对宇宙人生的理性思考是歌行体的另一主题。  相似文献   

6.
《南都学坛》2019,(3):41-48
杜甫不仅对各种诗体的体类特征有准确把握,也对各种诗体的艺术各有突破,其歌行体诗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艺术境界:一是以散句抒情,或感慨万千,或任意挥洒,充分将叙事、议论、抒情的功能融汇到一起,形成了"以气概盛"的情感力量;二是在结体方式上自由抒写,开合任情,牢笼诸象,起伏跌宕,潇洒自然,形成了开合自由的结体特点;三是无论写人或写物,总是尽可能从更多的角度去关注,形成了类似于"楚辞"的全面周到的关注视角;四是潇洒俊逸的审美特质。其歌行长篇,亦诗亦史,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歌行艺术的高度。  相似文献   

7.
乐府诗中有很多以“行”和“歌行”题名的歌诗,可是“行”及“歌行”之本义一直没有确解。《尔雅》及其注疏资料表明“行”有“言”义或“语”义,由此可以知道,“歌行”的本义为“歌辞”。  相似文献   

8.
初唐是歌行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它不仅代表了歌行的勃兴,而且标志着歌行的成熟。本文从题材选择、声律特征、叙事方法三方面对初唐歌行的文体特征和叙事艺术进行全面考察,以此证明初唐歌行的定型与成熟。  相似文献   

9.
"长庆体"叙事歌行在近代掀起了继元白、梅村之后的第三次创作高潮,于诗坛上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目前学术界对近代的这类诗歌关注不够,本文从近代"长庆体"诗歌的创作情况入手,分析这类诗歌的创作风貌、特色及其解构的原因。试图从史的角度描绘出这种精美诗体的发展轨迹和生命历程,进而从一个侧面理解和阐释中国古典诗歌的命运与归宿。  相似文献   

10.
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的标点历来纷坛不同,莫衷一是。本文以诗歌内在情思为依据,以诗人创作实践为佐证,以诗体渊源为参照,对它进行了新的断句分解,以深入认识这第一首文人七言诗的艺术特色,及曹丕在诗歌创体方面的可贵贡献。  相似文献   

11.
作者依据近年来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考证了清初大诗人吴梅村部分七言歌行如《永和宫词》、《东莱行》等的作期,纠正了旧说的谬误。  相似文献   

12.
杜甫歌行中有雄奇险怪一体,上承汉乐府《郊庙》、《铙歌》,中受李白、岑参的影响,下则开启了韩愈、李贺等人的歌行。此类作品从"尚奇"的角度,打破了歌行婉转流畅的旧格,对歌行体乃至整个诗歌艺术的发展都有突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歌行类乐府作为宋代成就卓著的一类乐府诗,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陆游的歌行类乐府数量居宋人之首,且题材广泛、诗风多变、立意深远,既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兼具唐人风神。他的乐府歌行句式错落有致,音韵和谐悦美,善于通过独特的意象表现反映时代精神的政治隐喻、寄托微茫,于沿用、借用乐府旧题之同时赋予其新义,并在各个时期呈现出不尽相同的主题意蕴和艺术风格,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歌行类乐府创作大家。  相似文献   

14.
《南都学坛》2019,(5):41-47
以杜甫诗歌中诗题带有歌、行、叹、哀、吟、引、谣、曲等字样、七言为主体句式、常见三平尾者划为歌行(共87首),在与杜甫律诗的对比中,可以确认杜甫歌行的体类特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杜甫歌行体诗无声律限制,多数采用自然音节,尽可能回避律句。二是押韵形式多样化,绝大多数作品使用两个及以上的韵部押韵(71首)。1.大多数作品平韵仄韵兼用,而且其中部分作品平韵仄韵互转;转韵作品中,每个押韵单元的句数不等,少则2句或4句,多则12句,最多者19句,灵活机动,以表意为主;每个单元的第一句以入韵为常例,如果使用入声韵,则往往邻韵通押,甚至混押。2.通首只用一个韵部(14首),以用平声韵为主,上声韵次之,去声、入声韵又次之。3.通首采用邻韵通押者,只有2首。三是多数作品有意回避对仗,出现较多词性虽同而声调未反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唐代盛行七言歌行 ,初唐四杰、沈宋、高岑均擅胜场 ,但气局有限 ,而李杜则雄逸豪宕 ,把七言歌行推向了顶峰。李白意气豪迈 ,天马行空 ,一任性情 ,章法多变 ,不受控制 ;杜甫则采用冷静的客观描写 ,寓情感于叙述之中 ,注重功力、律度 ,成为后人学习的范本。  相似文献   

16.
对《燕歌行》主旨的理解 ,学术界见仁见智 ,历来存在不同的看法。笔者从高适写诗的背景 ,从作品的基调考察后认为 ,《燕歌行》并非针对具体的人和事 ,《燕歌行》的主旨既非歌颂 ,也非讽刺 ,而是为战士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叹息、不平。  相似文献   

17.
七言歌行的演变与"梅村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对“梅村体”的艺术分析为切入点 ,以七言古诗的声律特征为核心 ,对七言古诗的演变进程探本溯源 ,梳理出七言歌行中“齐梁体”和“盛唐体”两种不同体式在各阶段的衍进轨迹。在这一背景下 ,文章分析了“梅村体”产生的原因及其在七言歌行体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8.
鲍照是先唐乐府诗史上最具开创性的一位诗人。“拟”“代”旧乐府而独出机杼,确立与完善七言歌行之一途,并致力于对江南流行乐府诗的创作,是鲍照及其乐府诗表现在新变方面最为鲜明的特点。其中,尤以对七言歌行的确立与完善而影响巨大、意义深远。正因此,鲍照乃获得了“乐府第一手”的美誉。  相似文献   

19.
岑参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他携笔从戎十余年,创作了大量边塞题材的送别诗。他擅长用歌行体写送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模式。在内容上,他的歌行体送别诗多描写西域的奇丽风光,表现西域民俗风情和汉蕃交往并描写边塞战争的场面。在形式上,表现为"景物+送"式、"乐器+送"式和"边战+送"式。他的歌行体送别诗不仅在内容上完全出新,而且在形式上也作了大胆的尝试,在表现手法上有了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歌行与乐府的关系既密切而又复杂。《文苑英华》中20卷歌行主要为新题乐府,20卷乐府主要为旧题乐府。这一事实表明,《文苑英华》中歌行与乐府,是同一家庭中的两位重要成员。清人冯班“歌行者,乐府之名也”的认识,也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