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新华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6(5):163-166
印章是我国书法和雕刻艺术相结合的独有的工艺美术。因其所具有的书法艺术属性,与一般的工艺美术又略有不同,故称为“篆刻艺术”。中国的篆刻与书法堪称中国艺术中的孪生姐妹。篆刻是造型艺术,以汉字中的篆书作为主要造型依据,通过镌刻在事先准备的石头(载体)面上来展示美的这一形式称为印章艺术。齐白石是中国近代篆刻艺术大师,他饱览各家藏品,开阔视野、提高眼界、斟酌各种流派、接受各种提示,打开自己的思路,成就了自己的艺术价值。齐白石篆刻艺术堪称继吴昌硕后篆刻艺术的又一高峰,其印章艺术的美学思想总的分为书法美、章法美、刀法美、边款艺术美。 相似文献
2.
在桃花飘香的季节.当我面对这位老人时.完全被老人一生与紫砂泥打交道.一生为紫砂泥辛辛苦苦.一生从不追名逐利的执著精神所感动.这位老人就是紫砂老艺人马金旺。 相似文献
3.
在桃花飘香的季节,当我面对这位老人时,完全被老人一生与紫砂泥打交道。一生为紫砂泥辛辛苦苦,一生从不追名逐利的执着精神所感动。这位老人就是紫砂老艺人马金旺。 相似文献
4.
杨杰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9(4):100-104
紫砂艺术方圆造型是紫砂艺人共同传承、相互影响的创作法则,是紫砂艺术形态的审美主流。紫砂艺术造型的"方"与"圆"绝非仅是表示形体的概念,它体现着紫砂艺术的风骨和精粹,代表着文人的思想意识与艺术审美指向,方圆之间包容大地万物、亘世乾坤,聚合着中华民族的自然哲学、生命哲学与艺术哲学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张澜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Z2)
文学的自觉,是指文学从其它学科中分离出来,确立自身的价值和范围,初次形成清晰独立的文学概念,出现比较完整、自成体系的文学思想和观念;文学不再仅仅当作政教工具和附庸,它本身的审美作用被充分肯定,并且出现一支强大的专业文人队伍进行自觉的文学创作。文学的独立和自觉始自魏晋的说法,最早是由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一文中提出来的,现在已为各种文学史和批评史所通用。 一 对“文学的独立和自觉始自魏晋”,现在有些人提出了异议,认为我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应该从魏晋上推到汉代,也就… 相似文献
6.
王建平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53-154
在学术研究领域,任何一项专题研究的深入发展,都需要基础研究的支持。有关宋代科举的研究,虽然不乏一些优秀成果,但从总体上来说,它既不如唐代科举研究那么兴盛,也不如宋代经济史、宋代政治制度史、宋代官制史等专门史那么深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宋代科举的基础性 相似文献
7.
彭伟华 《中华儿女(海外版)》2012,(5):59-59
"只有体积,没有线条。描绘时,绝对不要注意轮廓,而要着眼于高凸面,是高凸面支配着轮廓。"——罗丹很长时间以来,我都是以平面的眼光看东西的,因为觉得用形状观察和描绘东西,省去了远近这层因素,应该比较容易画准形体。前阵子看到罗丹这句话,突然觉得可能就是这种观察习惯导致我画的东西总是显得单 相似文献
8.
提到中国文化,我们自然就会想到国画艺术;提到田画,我们自然就会想到那个操着一口地道湖南口音,戴着一副圆形老花镜, 相似文献
9.
李明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2):117-120
鲁迅首先是位翻译家,然后才是文学家,此为学界对其之新定位。他的儿童文学翻译中富含成人因素,其翻译方法为直译加意译,以直译为主。他的儿童文学翻译对其文学创作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0.
论文学的独立和自觉非自魏晋始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张少康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
本文不同意鲁迅先生所提出、并为多家所沿用的文学的独立和自觉始自魏晋的说法,认为从文学观念的发展演进、专业文人创作的出现和专业文人队伍的形成、多种文学体裁在汉代的发展和成熟、汉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特点等方面来看,文学的独立和自觉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它从战国后期开始初露端倪,到西汉中期已经相当明确,这个过程的完成可以刘向对图书的分类作为基本标志。 相似文献
11.
高小慧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1(4):33-36
鲁迅先生曾经提出魏晋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的观点 ,但并未对此加以论证。本文则从“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文学流派的涌现”和“文学理论的创新”三个方面论证了文学的独立和自觉自魏晋始 ,魏晋南北朝是完全意义上的文学的独立和自觉的时代 相似文献
12.
袁宏 《中华儿女(海外版)》2013,(5):87-89
这是一个集考察、旅游、文化交流为一体的一次旅途,不得不说这是一次充满对艺术的探索、缅怀着对历史的追溯的艺术之旅。北京的三月寒气还未退去,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组织的柬埔寨越南艺术考察团17日于北京再次启航,飞往充满异域风情的国度。经过几个小时的飞行,于当地时间17日晚10点左右,我们抵达了此行的首站目的地——柬埔寨。步出机场一股热带气息向你迎面扑来,由于地处热带,柬埔寨的3月不像北京的3月,让你一下进入到炎炎夏日。在回酒店的路上, 相似文献
13.
名扬海内外的宜兴紫砂陶,以其特有的迷人风采,与中国特有的民生茶道相联系,被文人雅士玩赏了几个世纪而经久不衰,它渗透在一个古老民族的民生之中,蕴生着审美而实用的天文价值。李建芳就生长在这个陶都古镇之中,她从童年期就与陶土结伴,可谓耳濡目染,命运与情感都融贯在紫砂的灵魂之中了。只要是艺术的细胞,它必 相似文献
14.
匣中美玉 艺术之路我虽对紫砂知之甚少,然而也知道丁蜀镇是著名的紫砂泥产区,宜兴陶器以丁蜀镇所产最为著名.范姓乃中国紫砂界的名门望族,然而,范培君却出生寒门,三岁患上小儿麻痹症,父母带他四处求医,却并无成效,最终还是落下了腿疾.家中一贫如洗,有时还要靠借粮度日.1984年,范培君16岁,父母已无力供养三个孩子上学.作为长子的范培君放弃了继续读书,他决定挣钱供两个妹妹读书.范培君的人生是艰难的.然而,他又是幸运的.同村的叔叔在紫砂二厂做壶,说动了厂长,收下了他.从此,紫砂艺术给了范培君人生的独立与机遇. 相似文献
15.
史爱兵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1(1):140-147
在精微的哲学深思和人生体验中,唐君毅构建了心本体的哲学体系,实现了“道德自我”——“仁德”——“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的层层晋升,从高悬于天际的道德心灵,最终走向了永恒理性和现实人生的融合,在理与情的结合中强调了生命在物我感通基础上的圆融。在这个基础上,他指出中国艺术精神之根本在于物我相忘以通情,中国艺术的心境关系实为一感通关系,中国艺术精神是以心物交融为核心的感通之德。感通之德的提出既是唐君毅对中国传统游艺精神的承继又是他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创新性解释,既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又是对中国文化精神探求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6.
张艳萍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189-192
<诗经>燕饮诗生动地展现了周代人君的领导艺术:修身、尊贤、亲亲、敬大臣、体群臣、子庶民、柔远人、怀诸侯.其基本原则就是,以人为本,营建庞大的人力资源网络,依靠其合力来治理国家.此种领导艺术泽及后世,至今仍有借鉴意义.<诗经>所倡导的君臣观,正是孔子君臣观的来源.此种君臣观与韩非、董氏的君臣观有着本质区别.二者的分界,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他的画展被安排在象征着中国美术最高殿堂的中国美术馆底楼圆形大厅举办,当代绘画大师吴冠中与他对谈艺术,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为他的画展撰写前言,画展举办前由上海飞往北京的一架飞机上,有半数乘客是为一睹这次画展的艺术家……他就是现代海派绘画的代表人物--陈家泠. 相似文献
18.
郝树声是21世纪初河南文坛一匹"黑马"。他的小说以纪实风格真实再现官场底层公务员生存状态,一定程度上可以当做秘书工作、县乡基层工作生动形象的参考书。小说结构不事雕琢,自然天成,《镇委书记》、《侧身官场》、《怪味沧桑》采用线性结构,用"我"的视角讲述故事,很好地满足了读者"求真"的阅读期待;《隐形官阶》采用纪传体写法和网状结构,以全知叙事视角,很好地满足了作者的表达欲望,生动展示了隐形官阶的命运悲欢。其小说语言通俗流畅、风趣幽默,富于生活化、地方化、秘书职业化特点。但由于过于纪实而使小说缺乏诗意的想象。 相似文献
19.
唐双宁,一个把中国古典艺术融入到现代金融管理中的人,一个对金融监管、投资、货币信贷等领域有着深入研究的金融家,一个飞舞狂草追求卓越的书法家,一个重情重义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将艺术融入经济学,让枯燥的经济数值灵动起来,使金融与艺术这两个本无关联的行业在他身上得以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张福平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0-34
随着网络和手机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以强大的声势涌入主流传播渠道,使得艺术传播单一地屈从传统大众传媒传播逻辑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艺术的生长或因现代传媒环境的变化呈现出分化发展的情况:依托传统大众传媒发展的艺术进一步精萃化,服务于企业品牌建设的倾向化创作促使艺术流派多元共生,基于个人自媒体的艺术精彩纷呈。在这个注意力主导的时代,以互动、社交、分享、小众化、大数据取胜的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也促使艺术传播与价值影响发生诸多变化:艺术普及更为迅速广泛,大众审美空前提升;人人都是设计师,个性化订制大发展;艺术批评全球化,艺术品交易市场更加活跃;艺术文化产业大发展,基于艺术的自媒体“钱景”可期。自媒体传播在大大促进艺术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比如:传播内容的同质化问题严重,自媒体艺术传播面临发展瓶颈;超现实镜像问题依然在自媒体中存在,这对包括艺术在内的社会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极为不利;技术引发传播异化,并对艺术创作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