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挫折的反应”在心理学中,指的是在遇到挫折时,所产生的心理,行为的应答性变化;“性格的塑造”在文艺学中,指的是对于人物的艺术形象的刻划。文艺家研究人的“挫折的反应”,会有助于他们在艺术地再现生活时深刻而生动地描绘人物。首先,文艺家明瞭“挫折的反应”可以帮助他理解生活中的似乎难以捉摸的一些人的“怪脾  相似文献   

2.
在中英诗歌中,有许多的关于“有的人”(somebody)或者“没有人”(Nobody)的词句。中外诗人们在这两个词中寄予了深刻的含义,他们代表着不同的人物。“有的人”或者“somebody”用来喻指诗人所要探讨的人物,所以是“大人物”;而相形之下,“没有人”则指代无足轻重的“小人物”。本文通过分析代表性诗人的诗歌中对“有的人”和“没有人”的描述,指出他们的不同指意。  相似文献   

3.
在《福斯特世家》中 ,高尔斯华绥创造了三十多个人物。几乎所有这些人物都是福赛特人 ,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特性 ,即财产意识及占有欲。然而在塑造这些人物时 ,高尔斯华绥却又将他们描写成各有不同性格的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物。在描写这些人物时 ,高尔斯华绥并不满足于对人物行为的描写 ,而更注重对他们行为的分析。通过对人物心理描写 ,作者深刻地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为读者创造出了难以忘却的人物  相似文献   

4.
<正> 一叙事文学的基本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而塑造艺术典型,又重在内心,要求以形传神、形神统一,深刻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文艺作品中,典型人物的内心世界,深深地烙印着属于个人的、又是属于时代的、民族的东西。罗曼·罗兰指出:“人们总是把一种发生的事情写成故事,其实不然,真正的生活是内心生活。”(《母与子·序言》)高尔基也不只一次地提醒自己、也提醒文友们注意研究人、描写人,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我不知道还有比人更好、更复杂、更有意思的东西,人就是一切。”“我过去、现在、将来都是人的崇拜者,只是我不善于把这一点充分有力地表现出来。”“一般讲来,文学的任务、艺术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琼州学院学报》2015,(1):70-73
李白和李颀的诗歌刻画了典型的盛唐名士形象,这些形象既有前代名士的影子,亦有盛唐名士的独特风采。在艺术手法上,李白和李颀都吸收了魏晋风度品评人物的艺术,重视展现人物仪容、风度之美,形神兼备地刻画人物。在风格上,李颀采用史传笔法写人,故重写实;而李白重视主观抒情,故多写意。二者刻画的名士形象艺术上的异同有着深刻的时代和个人因素。  相似文献   

6.
龚自珍因其开风气的气度而成为近代思想史开端式的人物 ,鲁迅因其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和彻底批判而成为 2 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两人有着类似的心灵历程。他们都从传统中出走 ,并对传统文化“思古”的思维方式、经典的不可动摇地位、圣人偶像给予理性批判 ;他们呼唤“风雷”、“英哲”式人物出现 ,并期待自己就是这种英雄人物 ,从而改变现实 ;在英雄未出现与个人力量微弱之时 ,他们对现实充满了忧患与痛苦  相似文献   

7.
小说作为文学这一大文化分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反映社会生活之广阔,表现人物行为之生动,揭示人物心态之深刻都是其它文学形式所无法与之比肩的。如果说“文学是人学”,那么小说无疑是“人学”的重头戏。关注人———在认识上把人作为焦点;重视人———在价值上把人作...  相似文献   

8.
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著作博大精深,他对美学上许多问题的论述都很精辟,典型问题算是其中之一。 鲁迅认为,典型不应该是善恶、好坏、忠奸等观念的拟人化,而应该是内心丰富,性格复杂的“真的活的人”。他在谈到《三国演义》典型人物塑造时说:“写的好人,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而写不好的人,又是一点好处都没有。其实这在事实上是不对的,因为一个人不能事事全好,也不能事事全坏。譬如曹操他在政治上也有他的好处;而刘备、关羽等也不能说毫无可议。”他认为,把好人写得绝对的好,坏人绝对的坏,必然使人物“出乎情理之外”,就不真实不可信,也不会是活的典型了。这个见解是深刻的,是符合辩证法,符合马克思主义美学原则的。典型应是血肉丰满的活生生的人物。在我国明清以前的不少作品中,人物缺乏鲜明的个性和性格的丰富性,往往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人物观注重人物的心理性特征,注重叙述为人物服务,随着俄国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等文论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人物作为叙述的参与者是如何为叙事服务的,关注到人物的功能性作用,中外文论家对此都有相关论述。功能性人物观的提出,突破了传统人物观的局限,也有着叙事学上的意义。它有助于更深刻地发掘作品的深层主旨。  相似文献   

10.
在报纸及广播每天发表的大量新闻中,比比皆是的是动态、成就、经验等新闻报道,人物新闻数量极少;即使进行人物报道,亦多属人物通讯或人物故事,而人物新闻常常是凤毛麟角。这样就给人一种印象:似乎我们的新闻事业总是把反映工作、传播经验视为第一位,而人物报道则是次要的,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即使遇到了一个生动的人物典型,也要把“人”隐去,而写成干巴巴的非人物性新闻。这种习惯于见物不见人的倾向,使大批人物新闻不能出世。  相似文献   

11.
白孝文是长篇小说《白鹿原》中又一个命运大起大落的人物。这一形象中包含着相当丰富而深刻的民族文化内容和社会历史内容。白孝文由封建宗族的“样板”演变为投机“革命”的阴谋家的历程,凝聚着许许多多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政治内涵。这一人物灵魂的异化也是具有深刻的历史悲剧性的。  相似文献   

12.
当代著名作家魏巍创作的《地球的红飘带》(以下简称《飘带》,是一部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感人至感的长篇历史小说。作品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这一革命战争广阔宏伟的历史画卷,深刻地揭示了伟大的历史精神,而最重要,也最能体现作品艺术成就的则是它的人物塑造。 《飘带》成功地塑造了敌我营垒中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历史风云人物形象。敌方的如蒋介石、王家烈、杨森、吴奇伟等。在写这些人物时,既掘弃了那种漫画化的简单手法,又没有故意在反动人物身上去寻找“美好人性”和“光明面”。而是依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地描绘敌人形象。既写了他们反共反人民的共性,也写出了鲜明的个性。如蒋介石的反动阴险和两面派嘴脸;吴奇伟  相似文献   

13.
略论当代小说创作的“内向”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八十年代开始,随着文艺的春天到来,我国的文学创作,特别是小说创作呈现出一种逐渐流行的总体倾向,那就是作家们的视线在更多地转向人物的“内宇宙”。这类让读者感觉面目一新的作品更加强调从主体、理性、个性出发来表现人物的认识、探索、感情、命运乃至情绪、感受、憧憬、梦幻、追求等,把“内心的真实”当作更高也更理想的美。这样,审美视角便发生了根本的自“外”而“内”的位移。 与传统小说——那些按时间顺序、有头有尾、结构谨严、情节清晰、读起来饶有兴味而又不太费劲的小说相比较,作品的重心已明显由纪事(人物的外部)进入到人的自身主体(人物的内部世界)。 在我国,传统小说的作者大都是全知全能地在向读者讲述故事、品评人物、进行扬善贬恶的教化。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主要通过人物的“所作所为”来显现,至于“所思所感”则要么一片空白,要么用“寻思道……”几笔带过。就连《水浒》中的七星聚义、武松打虎这样矛盾焦聚险象叠出的名段也概莫能外。 在外国,巴尔扎克等的古典名著更是不厌其详地去精细描述城堡、街巷、房舍、陈设、民俗、家世、服饰、车马等,冗繁得连自然主义大师左拉有时也认为难以忍受。人物内心世界的矛盾的  相似文献   

14.
延宕艺术,是指在叙事作品中,为了加强读者对作品表现对象的感受,有意延缓叙事进程的一种手法。高中语文有许多文章都运用了延宕艺术。恰当地运用延宕艺术,不仅能丰富人物形象、展示人物心灵,更能深刻地表达作品的主题。一、通过延宕艺术,丰富人物形象《明湖居听书》这篇课文,以描摹生动而素为人所称道。白妞说书的技艺,通过作者巧妙地应用比喻,而使人感觉“三月不知肉味”。其实在这之前作者就巧妙地运用延宕艺术的手法,为下文正面写白妞做了铺垫。明湖居听书人们慕名而来,听的就是白妞说书,所以才九点多人们便“赶忙”去明湖居…  相似文献   

15.
中国当代动物小说对动物形象的塑造一般有三种视角:“人看动物”、“动物看人”、“动物间互看”。尽管归根结底这三种视角都是人在看,但由于后两种视角尽量“化身为动物,”动物处在“看”的位置,拥有了话语权,可以从自己的立场来评判人及其他物种,而人也在这不同视野下更深刻而全面地认识自己。  相似文献   

16.
作为神话人物的孙悟空,其“家乡”当然也就是虚构的神话世界。离开了神话世界,讨论所谓孙悟空的“家乡”问题,实际上是在讨论一个伪问题。我们应当从文化学、文学创作的意义上追溯孙悟空的原型及其环境的变迁,从而在深刻而丰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展示孙悟空这一神话人物形成的文化学基础、创作机制和丰富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7.
在阅读文言文时,人们常常被语言简炼、语义深刻的人物对话所折服,而一些经过精心设计的相近语义的重复对话,其艺术表达技巧尤使人拍案叫绝,对这些重复对话语例进行剖析和研究,探讨规律性的东西,无疑也是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拟就中学文言中的部分语例进行论析,以就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文学史和美学史上,戏曲和小说的创作,对人物、典型问题的提出具有特殊的贡献。然而,就人物之刻画。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的贾宝玉及“小女微才”的金陵十二钗等以降人物,是迄今为止最为成功、贡献最大的。他的创作构成划时代的唯美标志,对后人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我们的文艺创作中,反面人物形象概念化、简单化、脸谱化、漫画化的问题,是长期存在的。林彪、“四人帮”横行的时候,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前一段时间,我们对“四人帮”的创作路线和以“三突出”为中心的一套文艺“理论”的批判,在人物塑造方面比较着重、比较深刻地批判了他们在英雄人物和中间人物问题上的谬论和流毒,对他们在反面人物塑造问题上的谬论和定下的戒律,则批判不够,流毒尚存,“禁区”仍  相似文献   

20.
董才生 《理论界》2004,(4):78-79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信任异化观”,认为信任异化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资本主义信任异化是资本主义深刻的信任危机,资本主义信任异化和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不公正。因此,克服资本主义信任异化的根本途径是对于信任异化的扬弃,建立共产主义信任。马克思的“信任异化观”,不仅深化了其异化理论,而且也为我们深刻而全面地理解信任基础、建构信任危机理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深刻而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