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侗族文献发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深藏于民间的侗族文献资料,是侗族文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抢救发掘。本文就侗族文献的界定、价值、收集范围、收集的具体作法及其开发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侗族对特定生计资源的规序化配置,主要就是通过社区的"栽岩立法"对"资源边界"的划定取得各方的认可。这是侗族社区社会运作的文化策略。其实质在于,运用文化的方式,将社区生计资源的丰沛与匮乏,在制衡格局中得到有序的配置,集中体现了侗族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3.
侗族文化资源,从其形态上看,可分为物态文化、符号文化和观念文化三大类。物态文化如鼓楼、风雨桥、民居、侗锦等日用品,它们具有实物属性,表现了侗族特有的社会经济生活和民族特征;符号文化包括侗族神话传说、诗歌、音乐、舞蹈、侗戏、礼仪风习等,它们通过象征和特有的拟喻手法反映侗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观念文化如“萨”崇拜、伦理道德等,它直接表达了侗族意识形态的过去和现在。从内容上看,侗族文化资源概括了侗族  相似文献   

4.
“侗族文化圈”中心区旅游黄金线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整个侗族地区出发,以"侗族文化圈"为研究对象,对"侗族文化圈"中心区旅游黄金线开发丰富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的探讨,设计了贯穿全区的七条主要旅游线路,并提出了发展"侗族文化圈"旅游业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浅谈侗族传统生态观与生态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侗族的生产、生活中蕴含着许多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资源的传统方法和观念。文章对侗族的这些方法与观念进行了归纳 ,并认为这些方法与观念对侗族地区生态建设与保护有一定影响。国家在侗族地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 (草 )、封山育林等方面 ,除给予一些政策扶持外 ,应当重视侗族传统生态观  相似文献   

6.
侗族文化的建构是立足于对所处环境适应的结果,并表现为对特定生计资源的规序化配置。其主要内容就是从社区的"时空规序社会共识"以实现对"资源配置"的有效性,这是侗族社区社会运作的文化策略。将社区生计资源的丰沛与匮乏在制衡格局中得到有序地调控,集中体现了侗族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7.
[摘要]在北部侗族地区,随着鼓楼、花桥、侗族大歌等侗族标志性符号的丧失,人们逐渐失去了族群记忆的文化依托。三穗款场是整个侗族地区唯一明确以“款场”作为地名的的乡村集镇,承载着侗族北部地区侗人对款文化的全部记忆。以三穗款场为中心,建立“款文化空间区”,对款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深入发掘与保护,必然会推动侗族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唤醒北部侗族地区日益淡漠的族群认同意识,从而促进地区文化与经济的共生与共荣。  相似文献   

8.
当代侗族择偶习俗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侗族有其传统的择偶习俗,一般实行民族内婚、房族外婚,有的侗族盛行姑表婚,即姑女嫁舅男;有的侗族禁姨表婚,认为姐妹的孩子是亲兄弟姐妹,不可通婚。择偶时,注重对方的家世,即"根骨"要正。20世纪80年代后,侗族年轻人多有到外地打工,他们成为传统择偶习俗的"破坏者"。一些侗族年轻女性也趋向于远嫁他乡,既满足自己"趋外"的心理,又能为娘家换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侗族择偶习俗从"同类匹配"向"资源交换"转变,由此引发了社会文化其他方面的变迁。  相似文献   

9.
生存保障是社会保障最基本要求,由于民族历史文化的差异,对如何理解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状况、保障手段等一系列概念上,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看法。本文通过对侗族社会的田野考察,对侗族社会的生存保障系统进行了分析,不论的资源培植、资源利用、生产与分配、社区管理等方面运行都是在特定文化下实现了侗族社会的生存保障,提出了社会生存保障不仅是一个经济的概念,更是一个文化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从水土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经济技术承载力、社会人文承载力四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资源枯竭型城市——江西省景德镇市的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景德镇市水土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力较低,经济技术承载力与人文社会承载力低,土地综合承载力处于较低承载力等级.其原因在于景德镇市水土资源匮乏,经济发展过于依赖资源型产业,缺乏生态环境建设与人力资源投入.据此,提出景德镇市应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与开发利用,综合治理环境污染,加快经济转型与技术发展和加大人才投入力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侗族民间信仰具有维持社会秩序、保护社会系统正常运作以及调节信众心理、加强文化传承、促进信众交往娱乐等社会功能,是建设和谐侗区的传统文化资源之一。侗族地区各级政府应加强引导、合理干预,既充分利用其正向功能,又合理规避其负向功能。  相似文献   

12.
[摘要]妇女在土著民族农业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的在地传承保护方面所居的重要地位及存在的问题已逐渐得到国际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对一个古老侗寨的田野研究,本文从性别分工、继承制度、世系继嗣和传统仪式等方面探讨侗族社会性别制度与香禾糯遗传资源在地保育之间的关系,旨在揭示侗族妇女在传统农业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传承保护机制中所发挥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贺君 《南都学坛》2008,28(4):140-141
我国农业资源环境存在诸多问题,只有建立综合决策机制、补偿机制、综合核算制度、可持续的管理制度、开放式的区域经济系统等,加速科技进步,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才能使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摘要]经过漫长岁月的适应与重构,侗族的传统文化已经定型为温湿山地丛林区的林粮兼营定居农耕类型文化。近5个世纪以来,侗族的这一文化样式在长期的适应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与所处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的生态智慧以及有效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特点的专门技能。翔实的田野调查表明,侗族传统文化所体现出来的生态屏障功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价值等生态智慧与技能即使从今天的科学技术角度看来,仍然具有明显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侗族民间传说及史料记载、现存的侗族芦笙词等为依据,探讨了侗族芦笙文化的起源、芦笙的制式及侗族芦笙文化的主要内容,并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讨论了侗族芦笙文化的研究方法及研究侗族芦笙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针对侗族符镇法-泰山石敢当进行研究,为研究侗族的历史由来和宗教信仰提供线索,对侗族风俗文化研究进行有益补充。侗族符镇法-泰山石敢当对研究侗族风水文化有着一定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7.
侗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其中,侗族建筑艺术更是侗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侗族建筑与"侗族大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需要被保护、传承。通过对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茅贡乡地扪村侗族传统民居的自然条件、建筑形式、历史渊源、设计方法和空间区分等方面深入实地进行调查研究,解析了侗族传统建筑的结构、样式、建筑方法、选材用料和不同地形下的建筑方式。同时,结合现阶段侗族人民生活条件和文化认知的改变的现状,本着保护侗族民居和提高侗族人民生活水平的原则,进一步提出适合该地区现状的现代民居设计及建造方向。  相似文献   

18.
侗族共同心理素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基本特征侗族是我国百万以上人口的少数民族之一,长期生息于黔、桂、湘、鄂、毗连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的民族。侗族共同心理素质的特征,对侗族发展影响很大。加强对侗族心理素质的研究,对侗族地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侗族历史悠久,属古骆越的一支。  相似文献   

19.
南部侗族地区几乎每一村寨均信仰"萨岁","萨岁"不仅是村寨的保护神,而且是最高神."萨岁"崇拜起源于侗族父系集团的"始祖母"崇拜和"土地"崇拜."萨岁"崇拜在具有普遍性的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区域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形象,有的区域在特定的时代需求下,还将"萨岁"与本区域的女英雄形象结合在一起."萨岁"崇拜对于侗族村寨内部资源的整合及区域间的联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侗族社区地名命名制度是当地居民在从事与生计相关的活动中,不断积累和传承下来的宝贵的地方性知识。通过研究该制度,可以从一个侧面去了解侗族居民是如何通过文化的调控去延续自身的激励机制、对农事活动的精心组织,以及对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延续自己的生计方式,并在长期的经验积累中加以创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