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保平 《东岳论丛》2024,(1):41-48+191
在新发展阶段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双重目标,既要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又要实现农业农村的数字化。双重目标下数字经济能够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机制有创新驱动机制、效率提升机制、分工协调机制、组织管理机制、供需结构机制、融资支持机制。新发展阶段双重目标下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任务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的数字化改造,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数字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进数字化的农业经营组织体系建设,实现农业的数字化经营管理;以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发展,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水平;以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生态化,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针对新发展阶段数字经济赋能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制约因素,双重目标下数字经济赋能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径在于:推进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推进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补齐农村数字经济短板,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完善保障支持系统,提高数字经济赋能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支撑保障能力;加强财政金融支持,拓宽数字经济赋能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2.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特殊的国情农情决定了我国要建设的农业强国既要有世界农业强国的一般特征,更要体现中国特色。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能够在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通过发挥组织动员作用打造农业强国产业体系,发挥制度牵引作用确保农业强国建设方向,发挥文化建设作用丰富农业强国文化内涵等。当前,我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面临发展动力低下、市场化运营机制不健全、收益分配机制不完善、文化功能发挥不充分等问题。未来应进一步激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完善市场化运营机制和发展成果共享机制、提升共同富裕带动效果、强化文化功能建设,加强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的物质保障力、主体支撑力、价值驱动力和文化影响力,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科技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和战略支撑。党在领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革命性作用。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出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的号召,强调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背后有其深刻的价值意蕴。在科技创新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加速推进下,我国在创新成果、创新政策、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和创新文化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新征程上,需应“两个大局”这一谋事之基,科技创新赋能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遵循一定的实践启示,主要包括:保证党的领导与人民利益内在统一、寻求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同向而行、助推创新链条与链式反应深度融合、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实现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农业和农村不能成为“短板”;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实现农业强国的一个重要方面。产业融合贯穿“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环节,可以充分发挥产业部门的协同作用,优化要素配置,提高经济效率,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强国建设。产业融合是路径,建设农业强国是目标,应充分把握两者的逻辑关系;应加强政府和市场的融合,提高产业链和供应链韧性,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充分融入现代生产要素。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制度创新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制度的变迁,并揭示目前农业政策性金融制度的缺陷,提出新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制度创新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办、国办以及各级金融监管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意见,大庆市金融部门也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不规范、银行信贷创新有待增强、配套制度建设滞后、农村信用体系尚不完善等问题亟待解决,本文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外农业政策性金融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我国在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及金融支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如农发行业务范围窄,不能充分发挥支农作用;农村信用合作社重任在肩却步履艰难;商业银行脱离农村,进城上岸;农业保险既无法律支持又无真正开展起来等,提出应从战略高度认识农业政策性金融的重要性,构建我国的政策性金融支农体系,增大金融支农的力度。继续推进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改善农村信用市场和经济环境,加快农业保险立法和推进农业保险业务的发展,真正建立我国支持“三农”的政策性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8.
1930-1940年代,以信用合作社-县(市)合作金库-中央合作金库及省(市)分支库组成的三级合作金融组织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成为新式农业金融中的重要一极,也构成与农民银行及其分支系统组成的农业金融体系并立的新型农业金融体系之一.虽然以合作金库为核心的合作金融体系还存在资金来源的依赖性、网络的脆弱性、运转的非独立性以及在新式农业金融供给体系中的非主导性等缺陷,但它的建立对中国近代农业金融发展不无重要历史意义.它以合作金融的力量为近代农业与农村提供金融支持,成为近代乡村变革中的一注强力剂,并成为中国近代农业金融制度建设的一大创新.  相似文献   

9.
农村城镇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之一。农村城镇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滥用耕地、排挤农业剩余劳动力、环境污染等问题,又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从节约用地、规模适度、调整产业结构、制度创新、注重环保等方面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主线,这同时也对全社会各领域提出了基本要求。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必备内容。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基本特征决定了中国金融现代化的基本使命,也勾画出了金融现代化的基本框架。中国金融现代化既有与世界发达国家金融体系相同的特征,也具有党的领导、普惠覆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安全为要等自身特色。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应通过加快金融现代化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微创新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是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目前农产品及其营销、农业技术、农业管理等农业微创新在各地不断涌现,但农业微创新支撑体系中存在着微创新主体创新能力不强、微创新资源缺乏、微创新基础设施不足、微创新环境不够完善等问题,抑制了我国农业微创新的发展。应从培育和引进农业微创新人才、完善政府服务、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推动融资多元化等方面入手来促进我国农业微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农村金融抑制及制度创新——基于供需视角下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农村金融呈现出供给型金融抑制、需求型金融抑制并存且相互作用的特征,严重制约了金融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应通过产业制度创新、金融制度创新以及加快政府改革等途径,既要提高农户和农村企业收入,培育农村金融有效需求;又要加快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重构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体系;还要建立高质量的政府服务体系,营造有利于农村金融发展的制度环境,使农村金融真正地担当起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任.  相似文献   

13.
司聪 《人文杂志》2023,(3):12-21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的时代化继承与发展。数字金融作为引领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能够为“双循环”提供持续动力和关键支撑。然而现阶段,数字金融面临着数字创新发展滞后、金融市场供需失衡、金融开放成效微弱、金融风险层见叠出等突出问题,这极不利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数字金融赋能“双循环”的根本路径在于,增强数字金融赋能“双循环”源动力、提升数字金融支撑国内循环作用、打造数字金融赋能国际循环优势、保障数字金融赋能“双循环”安全发展态势,从而推动构建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更有质量创新的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4.
西部区域特色农业现代化与农地制度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是西部农业现代化基本取向的认识,分析甘肃省区域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农地问题,以区域特色农业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为取向,可以看出完善西部农地制度需要将农地资源市场化;确权赋能;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进行制度创新;认识到农地制度的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的制度变迁;同时政府也要发挥政策引导及开拓市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高强  周丽 《中州学刊》2023,(3):43-51
推进农业强国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建设农业强国必须准确把握农业强国的战略内涵,明确其本质特征、国情特色、国际通识、建设目标、基本前提及战略主线。为确保农业强国战略的有效推进,要找准突破口,着重从激活“四化同步”蕴含的外部动力、城乡融合发展激发的内源性动力、双层经营体制的弹性和韧性及高水平开放注入的发展动力四个层面入手,挖掘建设农业强国的动力源,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之路。从战略布局上看,农业强国战略应与扩大内需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双碳”转型战略等国家重大战略统筹谋划,一并推进;从政策选择上看,要强化规划引领保障,夯实人才基础支撑,创新政策支持体系,深化城乡联动改革,协同推进释放政策合力,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迈进。  相似文献   

16.
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选择。本研究基于创新理论和“情景—主体—策略—制度”分析框架,探讨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发展的理论逻辑、现实情境和改革路径。研究发现:我国设施农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科技水平持续提升,但标准化建设滞后、现代化程度低,“小散乱”问题突出;设施农业发展偏重生产技术方面集成,产业链协同创新和相关资源的整合集成较少;设施农业核心技术较依赖进口,存在“卡脖子”的风险与隐患。集成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所需的各类资源要素,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主体协同创新,既是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客观需要,也是达成政府多个涉农政策目标的有效途径。加快我国现代设施农业发展,需要构建多方参与的协同创新机制,强化关键核心技术的综合集成供给,制定完善现代设施农业标准和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17.
受二元结构、城乡制度供给不均衡和城镇化不协调等因素影响,福建农业现代化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互动不足、进展缓慢。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同步发展,必须厘清农业现代化机理,创新农业经营管理制度,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建设。通过构建合理的农业转移人口退出和进入机制,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相似文献   

18.
开放土地金融 搞活土地资本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金融制度是欧美市场经济国家一项基本制度。本文分析金融业的特点,指出发展土地金融业的必要条件,阐明了中国发展土地金融业必要性、可能性及发展前景;结合我国当前实际,借鉴国际经验,围绕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目标需要,提出了中国土地金融制度创新的制度设计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武峥 《新疆社会科学》2024,(2):20-28+148
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现代化有何影响?从动力机制及其未来路径等方面深度解析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价值维度。在经济方面,新质生产力通过提升产业效率和增强市场竞争力,助推经济结构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社会层面,通过优化人民生活质量和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和全面进步;环境方面,新质生产力推广绿色发展模式,努力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在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机制上,分别通过技术创新效应、组织创新效应和制度创新效应促进中国式现代化,技术创新为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组织创新优化管理,释放创新活力;制度创新构建高效公正的治理体系,保障现代化进程顺畅进行。未来,需要构建双支柱举国体制促进技术创新,建立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完善组织创新,构建长效的制度创新机制,提高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等。  相似文献   

20.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和农业现代化的基础,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和基础性核心产业.当前中国针对现代农业用种需求的创新水平与种业强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其深层原因是种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体系还不够完善,具体表现在各类创新主体尚未形成完整的创新链条、育种创新成果的评价和保护制度不健全、种质资源保护不力且优质品种挖掘不深三个方面.日本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