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文明社会矢志不移的政治追求。在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的历史节点,我国迫切需要借助民主的赋能展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民主理念的主权在民和权利保障,确证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人民立场和人权追求;民主理念的公共理性和规则意识,形塑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伦理律令和法治诉求;民主理念的宽容精神,又不断催生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求同存异。不过,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虽然需要民主的赋能,但这种赋能的民主决不能是西方竞争式民主。西方竞争式民主遮翳主权在民的初心,而使民主蜕变为一种政治竞争的技术,以致其民主之核心已然是追求竞争而非以人民为中心。这种竞争式民主与西方族裔身份政治的联动更是诱发了西方多族裔社会普遍的撕裂。因此,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建共治只能依托中国特色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立足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合作底蕴,不断拓展民主参与的渠道,激活各民族大我优先的道德信条,并借助全国一体化公共教育,广泛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共识。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创新的国家治理制度安排,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民意收集、民智汇集和民意表达创设了优良的制度平台。全过程人民民主需要通过严格、规范和完整的程序链条设计,形成民主选举、协商、决策、管理和监督五个环节的程序机制,以保证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的有效运转,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与程序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参与实践程序需要守住民主选举程序关口,同时构建民主参与运行的程序体系,寻找理性共识指引民主协商推进机制,借助纠错纠偏方式创建民主监督的发现机制。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运行程序中,需要高度关注民主价值理念、制度和程序机制的统合建设,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制度体系,确保人民群众民主权利能够得到有效行使。  相似文献   

3.
公共服务数字化是新发展格局下增强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文章以数字化为论域,构建了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标准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公共服务精准化的分析框架,试图为公共服务数字化提供逻辑解释。客观地看,当前公共服务数字化建设面临一些现实矛盾:公共服务数字“红利”与“鸿沟”矛盾、公共服务数字“供给”与“需求”矛盾、公共服务数字“智治”与“善治”矛盾、公共服务数字“质量”与“数量”矛盾。为深入推进公共服务数字化进程,有必要构建公共服务数字化的优化路径,即有效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场域,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格局,完善公共服务数字机制,健全公共服务质量体系。  相似文献   

4.
李静然 《国际公关》2024,(5):107-109
数字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新契机。本文以数字经济为出发点,探寻其与共同富裕逻辑机理及实现路径,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可以通过创新驱动效应创造社会财富、通过协同推进效应集聚多种要素以及通过共享效应让更多人民共享高质量发展的成果,成为推进共同富裕的新动能。因此,需要突出问题导向,构建数字治理体系,为共同富裕提供良好环境,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为共同富裕提供源头活水,完善数字基础设施,为共同富裕提供基本支撑,推动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稳健前行。  相似文献   

5.
当前贫困治理重心将从显性的绝对贫困向更隐蔽、识别难度更大的相对贫困转变,但贫困治理的复杂性和长期性问题依然存在。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不再只是作为单一的治理规范、治理工作或治理要素,而是融合为一股新的治理力量,嵌入到相对贫困治理的逻辑当中。我们迫切需要正视并剖析这股新迸发的治理力量,重新理解贫困治理的复杂性与长期性特征。运用理论思辨和逻辑推理方法,提出通过“场景适配—情境互动—主体增能”的嵌入逻辑,为数字技术赋能相对贫困治理提供新的研究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解决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6.
人类社会已步入数字时代,民主政治亦深受数字技术影响,但这种变化并未超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理论视域。在数字时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数字化发展需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为引领,从而科学合理地构想中国数字民主政治的应然之境。同时,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积极作用,正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使民主理想在与具体实践的不断调适中逐步化为现实,实现政治哲学与政治实践的辩证统一。进而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同时,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创造性转化与发展,加快构建符合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哲学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7.
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价值内核和本质原则,是一种中国式民主的新形态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机制,是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形成的一种新型模式,体现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全过程人民民主以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为理论基础,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民本思想,借鉴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发展经验,创新民主政治理论和实践方式,着力实现人民民主的主体全员性、内容全域性和运行全程性的有机统一。新时代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是践行党的初心使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8.
技术智能时代已经到来,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境遇加速了现代社会的数字化转型,使日常生活更加依赖于数字智能。数字化生活在帮助我们更好防疫的同时,也带来了技术拒绝的困境,再加上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数字化与老龄化并行产生了大量被技术拒绝的“老年数字遗民”。新冠肺炎疫情时期数字生活的常态化解构了传统社会生活的伦理结构,人的整全性遭到了破坏,人类难以在一起。面对技术成为拒绝主体而引发的伦理问题,应该从技术本身的价值重构和社会实体的适应性变革两个维度做出调整,让“数字遗民”能够重新进入共同体生活,使“我”重新成为“我们”。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3年至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和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进地区共同富裕;2.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高融资效率、激发创业活力、促进技术创新三个方面间接提高共同富裕水平;3.数字普惠金融对西部地区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较东部和中部地区更为显著,对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边际效用高于非民族地区;4.东部地区主要通过提高融资效率间接促进共同富裕,中部、西部的创业活力发挥主要中介作用,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分别通过技术创新和刺激创业促进共同富裕。建议降低金融准入门槛,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完善差异化政策体系,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0.
作为人类政治文明的普遍价值追求,民主包含“立善政”与“谋善治”两层核心叙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方案,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功能的深层蕴涵,也是中国政治实现由“善政”到“善治”转进的逻辑必然。然而,民主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化不是自动产生的。在现实场域中,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治理逻辑表现为:基于本国历史与现实,以完备的制度结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创制性的制度潜能确证治理合法性,为释放治理效能奠基;以突出的绩效优势提升多元主体的治理积极性与认同度,为提升治理效能提供保障;以科学的决策设计吸纳人民意见,保障人民利益、人民参与和人民评价,提升治理聚合力;以高效的责任执行敦促政府尽责、落实回应与问责机制,深化党和政府的责任意识,塑造治理权威性。未来,优化提升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治理效能,要在上下贯通、左右兼顾、内外联动中寻求调适、升级,即构建“点-面-链-架-体”的系统化治理模式,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点,以多元协同为扩充面,进一步构建治理传播链、完善治理制度架,最终联通内外,打造治理共同体,促进各治理要素发挥合力效应,持续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解决全球性治理难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1.
伴随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乡村治理也逐渐向数字化治理迈进。数字乡村系统的搭建,为乡村的党务管理、政务管理、村务管理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当前,乡村治理数字化还面临乡村治理主体数字素养不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乡村数据资源价值利用不够等困境,阻碍了乡村治理数字化的进程。因此,有必要通过加强数字化教育,提高乡村治理主体数字素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推进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加强涉农信息资源整合,完善乡村治理数据体系等举措,走出困境,实现乡村善治,以乡村有效治理推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2.
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人民民主作为追求的政治目标.经过我们党百年的不懈探索,新中国70多年的不断实践,我们走出了一条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中国特色民主道路.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上海首次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发展全过程人民...  相似文献   

13.
数字乡村建设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数字中国建设的有机组成,利用技术赋能释放出均等化的市场机会,重新统筹城乡关系,并使得多元化、大众化的主体共同参与乡村振兴,可有效提升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发挥信息惠农的作用。要实现数字乡村有效赋能乡村振兴,应从数字乡村对“乡村经济、乡村生态、乡村文化、乡村政治、乡村主体”五个维度的赋能机理出发,明晰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直面影响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源性阻碍、要素支撑不足、发展机制有待完善”等方面的现实困境,构建“产业优先机制、协同联动机制、要素支持机制”等机制并进行优化,构建与数字技术相匹配的高效平台与能有效激发农民主体内生动力的体制机制,高质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实现数字技术对于乡村振兴的精准赋能。  相似文献   

14.
重大突发疫情决策科学化就是在尊重专家专业知识和权威基础上作决策。重大突发疫情的决策民主化是在充分发扬现实民主和网络民主的基础上作出决策,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大突发疫情决策公开化是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基础上作出公开决策。重大突发疫情再次凸显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公开化具有必要性、紧迫性。重大突发疫情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公开化密不可分,互相促进。失去科学化、民主化、公开化的重大突发疫情决策,会对社会产生极为深远的消极影响。建立及时有效、有针对性的重大突发疫情决策机制,适时推进法治建设,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15.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理念,既是对西方民主的超越,也是对我国人民民主理论的创新发展,这突出表现在强调人民民主的全程性,即民主主体的广泛性、民主生活的全域性、民主过程的持续性、民主流程的闭合性。用法律制度保障人民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条基本规律。我国已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但仍存在缺乏统筹规划、民主政治立法有待完善、促进和保障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机制有待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建设有待加强等问题。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加快民主政治立法,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机制,深入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化,构建系统完备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6.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最新成果,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必由之路。深刻认识和全面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准确剖析全过程人民民主生成的三重维度,系统诠释其科学合理性、历史必然性和现实重要性。从理论维度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对西式民主理论的批判和超越,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基础上吸收和转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成果。从历史维度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进行民主探索实践的经验总结。从实践维度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为国家治理效能提升筑牢了根基,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7.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有效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一种民主政治新形态,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实践成果的理论升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特质体现在历史性、批判性、辩证性和体系性四个方面。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党领导中国民主建设百年历程的经验总结,是具体的、历史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刻批判西方民主制度和理论存在的逻辑矛盾和价值问题,超越西方民主对多数决竞争性选举等民主核心内涵的片面理解,在手段与目的、形式民主与实质民主、民主过程和治理效果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多领域、多主体、多层次地构建民主运行的完备制度体系,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相似文献   

18.
党的二十大就“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进行了全面部署,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大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断探索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的智慧结晶和经验总结,开创了人类民主实践的新形态,具有显著优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其政治优势;“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的制度体系是其制度优势;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其实践优势。实践证明,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相似文献   

19.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探索出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形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在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中筑牢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人民性”根基。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为抓手强化制度保障,实现“民主全方位覆盖”与“民主过程有序,结果有效”的运行目的,始终将人民民主贯彻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0.
作为新时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理念和新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不仅具有完善的民主制度体系,而且具有完整的民主实践链条。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结构谱系中,不同类型的民主制度之间相互配合,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民主环节之间有效衔接,为人民群众全方位、全过程、持续性地参与公共政治生活和国家治理活动提供了重要渠道。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党性与人民性、民主形式与民主实质、民主与集中、民主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的有机统一,是最广泛、最真实、最有效的社会主义民主,既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又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