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文星 《统计研究》2013,30(1):61-67
 本文利用2001-2008年中国深沪两市508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微观就业数据和企业动态劳动需求方程来重新估计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总资产规模扩张(即企业投资)具有显著的就业效应。因此,企业微观数据并不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下降或偏低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构建具备时变截距项和时变斜率参数的随机趋势模型,采用卡尔曼滤波和卡尔曼平滑算法估计模型参数,并运用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分解方法分析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来源,识别全要要生产率变动、资本和中间投入要素积累效应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资本投入和中间投入的一阶斜率参数具有显著的时变特征,且中间投入的一阶斜率参数远高于资本投入,各省中间投入要素积累效应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远高于资本投入要素积累效应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相对重要性强于资本要素积累效应;由于资本和中间投入一阶系数显著时变上升,资本和中间投入的技术进步偏离成为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重要来源,且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经济学机理角度分析了数据要素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加法效应和乘数效应,加法效应主要通过信息增值模式来实现,乘数效应主要是通过融合驱动模式来实现;验证了数据要素对经济增长发挥的主要是乘数效应,通过与传统要素融合,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且与劳动要素融合的乘数效应大于与资本要素融合的乘数效应;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数据要素发挥的乘数效应要大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数据要素主要发挥的是加法效应。  相似文献   

4.
数据作为全新的生产要素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双元创新是助推数据要素有效嵌入实体经济的关键动力。基于双元创新视角,剖析数据要素嵌入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理论机制,运用2008—2020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数据要素嵌入能够有效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双元创新在数据要素嵌入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发挥着中介作用,且更多地通过探索式创新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利用式创新的中介效应尚不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数据要素嵌入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效应在企业内部微观特征和外部宏观环境层面存在异质性。因此,建议应有效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营造数据要素赋能外部环境;持续提升企业探索式创新动力,激发数据要素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活力;积极引导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数据要素与传统要素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5.
数据要素已成为5大基础性生产要素之一,但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需进一步明晰。本文从人工智能技术入手,建立数据要素影响经济增长的内生增长模型,构建数据要素的产生路径和价值路径,并据此估算1999—2018年我国省级层面的新增数据要素价值。在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基础上,明确了数据要素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双维驱动”作用,即数据要素既能通过自身的经济增长效应直接驱动经济增长,也能通过促进技术进步间接驱动经济增长。进一步,本文进行三项扩展性讨论,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大数据交易平台能够提升数据要素的规模价值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在省级层面,数据要素可以通过降低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以促进经济增长;此外,1999—2018年数据要素的产出弹性呈“倒U型”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李超  商玉萍  潘团 《统计与决策》2017,(15):125-128
文章以“供给侧改革”为切入点,选取2000-2015年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以新古典生产函数为基本模型,用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通过面板单位根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和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得到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并根据各要素的增长率和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得出我国推动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动力因素是资本投入,其次是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7.
基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定义,同时考虑“资本—技能互补”假说,根据非技能劳动、技能劳动和资本三要素双层嵌套型CES生产函数,构建出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指数与要素配置技能偏向性指数,并推导出TFP增长率函数及其各分解效应。在理论层面揭示了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要素配置技能偏向性、要素效率增长率与投入增长率之间的协同效应对TFP增长率的影响机制,丰富了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理论下对TFP增长率变动的机理认识。进一步,利用2000—2019年中国制造业相关数据分析发现,生产要素效率水平的提升是推动制造业TFP增长率提升的基本力量,而在未来同时提升技能劳动效率水平与投入规模,对于提升制造业TFP增长率,进而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将具有积极且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章利用2009—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劳动、资本、能源和土地要素市场扭曲对出口规模的影响,并考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要素市场扭曲与出口规模二者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劳动、资本要素市场扭曲对各省份的出口规模具有抑制作用,能源要素市场扭曲对其无影响,而土地要素市场扭曲对其有促进作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促进出口规模增长的同时,对资本、土地要素市场扭曲与出口规模的关系存在增强型的调节效应。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要素市场扭曲对中部地区出口规模的影响最为突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调节效应在东中部地区作用明显,但在西部地区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9.
资本与劳动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投入要素,制度因素作为经济增长中的非物质要素,因影响生产效率而被长期关注。本文的定量分析表明,中国制度变迁中投入要素市场化程度、非国有化程度以及对外开放程度对资本效率、劳动效率产生显著影响;综合的制度效应明显地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但制度效应并没有改善资本投入效率。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成本函数和要素份额函数,利用中国1998―2005年27个制造业行业企业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宏观基础设施对中国微观层面的企业生产平均成本和投入要素需求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基础设施显著降低了制造业10个行业企业的生产平均成本,同时对不同行业企业的劳动力、资本和中间品等投入要素需求存在正负弹性差异,即存在互补效应和替代效应。最后,本文对中国、美国和加拿大的基础设施效应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1998-2005年中国1813家研究所构成的均衡面板数据,首次对中国研究机构的科技资源利用效率进行了评价研究。在采用FE和IVE方法控制双向固定效应和潜在的选择性偏误的基础上,估计了研究所投入要素对总收入和科技收入的贡献份额,由大到小依次为:非研究生科技人员、科研业务费、研究生科技人员、科研设备费,研究所的科技投入总体上不存在规模效应。采用GPS方法控制了投入要素的条件概率密度分布,估计了研究所投入要素对边际产出的动态影响,研究发现,随着投入要素规模的不断增大,非研究生科技人员的边际产出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它三种投入要素则呈现总体上升趋势。本文的研究结论对研究所提高投入要素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成本函数和要素份额函数,利用中国1998-2005年27个制造业行业企业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基础设施对中国微观层面的企业生产平均成本和投入要素需求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基础设施显著降低了制造业10个行业企业的生产平均成本,同时对不同行业企业的劳动力、资本和中间品等投入要素需求存在正负弹性差异,即存在互补效应和替代效应.最后,本文对中国、美国和加拿大的基础设施效应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3.
黄浩 《统计与决策》2016,(14):129-132
伴随资本深化现象的出现,我国制造业部门目前的高资本投入行为已经对劳动力要素产生了挤出效应,即出现学者们所谓的“零就业增长”的结论.这正是源于全要素生产率并未显著提升的背景下,制造业部门资本-劳动比的快速上升,不仅直接产生了资本对劳动的“挤出效应”和“替代效应”,还使得制造业部门完全依赖资本驱动的发展模式,而最终将导致资本边际效率和经济增长的双重减缓,这造成了对于劳动的“双重挤压”.文章试图对工业化发展模式、资本深化、劳动力就业和技术进步路径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和把握.  相似文献   

14.
张杰 《统计研究》2016,33(3):72-79
本文利用改进的APG模型框架对中国各省份地区制造业部门生产效率增长进行分解和测算,并针对导致中国制造业要素配置效率低下的动因进行深入分析。主要的发现是:技术效率和企业净进入是推动中国制造业生产效率增长的主要来源,而要素配置效率对中国制造业生产效率增长的贡献非常有限,由此验证要素市场的发展滞后是造成中国经济增长乏力的重要内在因素。进一步的检验发现是,地方政府对要素市场的干预是造成制造业要素配置效率低下的主要动因,这种干预效应总体上呈现倒U型关系。更为细致的分解结果表明,政府干预对于资本要素配置效率的作用效应呈倒U型关系,而对劳动要素配置效率呈U型关系。这些检验结果均证明,全面推进要素市场的市场化导向改革,减少政府干预对微观经济部门的扭曲性影响,是维持中国制造业生产效率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5.
非实验数据的定量分析因受混杂因素的干扰而失真。倾向值匹配模型(PSM)通过模仿实验设计中的匹配过程,有效地处理了混杂因素的干扰,从而让基于非实验数据的因果效应估计更加真实、可靠。基于CGSS2010数据,运用PSM模型估计了体育行为的健康回报,研究发现,因受选择效应的影响,传统OLS模型低估了体育锻炼的健康回报。体育行为的发生频率与健康回报之间呈现倒U型特征,即随着体育参与频率增加,健康效应先升高,后减小。体育行为在促进健康的同时,健康可能也反向影响着人们的体育锻炼行为。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使用1999至2006制造业企业数据,比较Levinsohn—Petrin方法和OLS方法对生产函数估计结果的异同,验证了LP方法解决内生性问题的有效性。在方法比较的基础上侧重选择LP方法测算中国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并以企业生产率为基础计算制造业各子行业、各地区以及三个企业群的生产率并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7.
王贞茹 《统计与决策》2012,(14):138-141
要素投入是经济增长主要动因,但要素投入的结构、类型不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也不同。文章利用1980~2010年的经济数据,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中引入了C-D生产函数模型,主要解决了其要素贡献以及地区结构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资本、劳动投入、金融发展水平及全要素生产率等因素在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制造业的发展关系到第二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制造业的增长是中国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度了制造业各行业及中国各省制造业效率情况,然后利用中国省级制造业效率指标以及专利申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制造业效率影响因素的外延数据构成面板数据(Panel Data)建立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专利申请与制造业效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钱雪亚  胡琼  邱靓 《统计研究》2016,(12):17-27
关于工资上涨的经济影响,相对于区域层面对低劳动成本优势的持续关注,面向企业的经验研究至今不多.本文从价格直接效应、雇佣规模效应、结构替代效应三方面分解工资水平影响企业经营成本的传导路径,运用浙江省第三次经济普查形成的制造业企业数据模拟各路径上的实际影响.研究认为:工资作为劳动要素的价格,直接成本效应是普遍而显著的,但当前工资水平尚未对企业雇佣规模构成广泛影响;人力资本水平显著影响着企业是否能以资本和技术等替代劳动,形成结构替代效应化解直接成本压力.面向未来工资继续上涨的必然趋势,政府应着力加强人力资本投资积累以改善劳动供给,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以提升劳动要素效率.  相似文献   

20.
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指标,采用索洛余值法对1978~2009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素投入及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测算,发现资本和技术是兵团经济最主要的增长源,兵团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相对滞后.建议兵团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也要优化就业结构和投资结构,提升全要素贡献率,从而促进兵团经济待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