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在人类的道德生活中,善的价值通常被人们理解为是人完善其自身的价值,而且在特定的社会里,也还常常被确认为是按照一定社会的伦常习俗的要求以完善其人的价值,对于这一理解,从纯粹道德的意义上说,即从义理之内得于己的意义上说,应该是无可异议的。然而,由于作为具体的人,他又总是在特定社会中生活的现实的人,因此,他的善的价值,总要呈现在他的社会价值中,并且他也只有在从事完善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即在达善于人的现实中才能完善其自身。所以, 相似文献
2.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1)
善的性质曾被摩尔看作是与颜色的性质一样不可定义,但是威廉姆斯等人后来指出,善与颜色不可类比:一个是定语形容词,一个是谓语形容词,如果加以混淆会发生逻辑错误。马克斯·舍勒虽然也经常将善与颜色相类比。但是,舍勒的善论区分了两条思路,即在实事意义上的善好,和行为意义上的道德善。它们都是在事实与价值二分的框架内进行,并以价值论为基础:善好以价值质性为基础,道德善以质料价值为基础;并且在价值现象学之内前者需要回溯到后者之上。这也是实事价值回溯到人格价值的精神还原过程,它表现了舍勒的人格主义立场。舍勒的后一种善,即道德善其实是在拒绝(前述)实事意义上的逻辑分析及其推理;而另一方面看,当代许多现象学家从实事意义上对舍勒价值概念的理解,实际上就是混淆了其善论的这两条思路而导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的活劳动是创造新价值的惟一源泉 ,物化劳动只是借助于活劳动转移自身的价值 ,它本身不创造价值 ,增加价值量。科学技术是科学劳动的物化 ,属于物化劳动 ,不创造新价值 ,不是价值的源泉 ,但是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科学工作者的劳动即科技劳动作为活劳动的一种特殊形态 ,不仅创造新价值 ,而且能创造巨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及其进步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 ,于是 ,有人就提出科技价值论、知识价值论 ,以代替劳动价值论 ,还有人把科学技术纳入活劳动的范畴 ,以说明科学技术是商品价值的源泉 ,从科学技术的存在形式、发挥作用的途径及其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三方面来审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性质并不能说明它就是商品价值的源泉。商品价值的源泉来自于创造科学技术的人的劳动。 相似文献
5.
6.
一位英国诗人说过:"研究人类之最好的方法乃是研究人."研究人必然要研究人的个性及其保持,它对人的价值创造具有重要意义.在此,笔者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一点探索,以引发人们对它的关注.一、人的个性保持的意义及其划分标准为了对个性问题有一个完整的认识,首先要弄清什么是个性与人的个性.所谓个性是指某一事物所特有的,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属性、特征.它使不同的事物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人的个性一般分从心理学和哲学上解释.人的个性一词源于拉丁语"Persona",原含义有二:一指个人在生命舞台上所扮演 相似文献
7.
8.
9.
论价值、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是在商品的交换关系中以货币价格相对表现出来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体现的是商品所有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价值由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创造,物质生产要素和一切不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都不创造价值。市场经济的分配就是价值分配,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由价值规律支配的市场价格就是对商品所有者经济利益分配的手段和实现形式。价值、剩余价值、资本,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范畴。 相似文献
10.
论创造价值的劳动一般□赵海东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究竟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理论界对此一直争论不休,提出各种各样的观点。整体看来可分成两大派别:一是窄派,提出只有物质生产劳动才创造价值,非物质生产劳动是不创造价值的;二是宽派,坚持物质生产劳动创造价值,同时... 相似文献
11.
12.
13.
别论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总以为劳动价值理论问题就象一块泡泡糖,初嚼有点甜味,再嚼就无味了,且永远嚼不烂,只能吹泡泡而已。象这种问题的讨论各家只会坚持自己的定见,不会退让应和不同观点,共识的可能性等于零。因此,对劳动价值论可以百花齐放,不必百家之鸣。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的分配比价值的决定更有实际意义。价值决定的一元论和价值分配的多元论可以并存。于是我把价值创造的价值分配分别开来论述。 相似文献
14.
论检验社会制度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标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判别社会制度优越性有两条标准 :强大且可持续的价值创造力和较高的价值分配公平度。前者是价值创造标准 ,是社会制度优越的一般理论前提 ;后者是价值分配标准 ,是社会制度优越的最终保障。同时满足这两条标准的社会制度才可称作是优越的。公平和效率并没有一方优于另一方的性质和属性 ;一味强调前者而忽视后者 ,就会滑向平均主义 ;过度迷恋后者而排斥前者 ,则会导致严重的社会不公。依据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这两条标准做出优越的制度安排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传统价值创造以企业为导向,以物质资本为关键价值驱动要素,通过企业内部挖潜,以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一价值创造模式从逻辑、主体、空间及目标上都发生了较大的转向.现代企业应以顾客为导向、以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两轮驱动,通过与外部价值链的有效整合,达到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企业劳动者的生产劳动 ,不仅生产物质产品 ,而且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市场经济的分配就是价值分配。我国现阶段不是要人为地消灭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剩余劳动的经济关系 ,也不是要取消企业主通过经济关系和国家凭借超经济手段获取物质生产劳动者的剩余价值的分配关系 ,更无需创造一种新的理论来否定这一社会经济关系 ,而是要建立、健全切实按照商品的价值规律配置社会资源的客观机制 ,同时完善、优化国家分配剩余价值的行为。 相似文献
17.
郑文斌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4(1):26-28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为基本依据 ,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为检验标准 ,从精神生产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创造过程特征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分析 ,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社会地位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8.
蔡继明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论生产劳动与价值创造──兼答苏星教授蔡继明七年前,笔者曾在谷书堂教授主编的《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中写道:“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都创造社会财富,都形成价值。非物质生产领域劳动者的收入,是通过交换而取得的自身劳动所创造... 相似文献
19.
20.
试论先进技术与价值的创造吴铁军(河南财经学院)伴随科技革命的兴起,新技术的个断被采用以及国民财富的不断增长,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论义起。这种现实与理论的巨大碰撞之一就是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一些同志依据于现实提出了物化劳动(先进技术)与活劳动共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