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三国演义》是一部描写战争与英雄的古典小说 ,书中英雄个个有泪 ,而且动辄流泪。作者罗贯中对英雄泪的描写是为了突出人物某方面的性格。同时 ,也不可否认 ,《三国演义》的成书时间是小说的初创时期 ,《三国演义》人物刻划只能称为类型化典型。从现代读者的审美心理来看 ,在阅读《三国演义》时追求的就是那种自然、质朴、直率和粗线条的风格所带来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2.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水浒传》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8月在山东泰安召开,与会中外专家学者就《三国演义》《水浒传》的版本与成书过程;罗贯中的籍贯问题;《三国演义》《水浒传》人物形象、思想文化内涵;小说艺术的运用以及《水浒传》《三国演义》的小说评点、传播、接受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而又和谐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新见解、新观点,为《三国演义》《水浒传》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拓宽了道路。  相似文献   

3.
“桃园结义”在《三国演义》中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意义,有关它的不同解读,能够反映《三国演义》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其誓词是真话还是套话,事关小说文本的“对外宣传”和“衷心底蕴”是否一致,进而关系到小说的成书方式以及罗贯中的“主体性”;有关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讨论,常常徘徊于对原著的还原理解和对消极影响的担忧之间,这是“历史主义”和“普遍主义”的矛盾;无论推崇《三国演义》的精髓是谋略,抑或以《红楼梦》为参照系批评它是权术大全,“泛谋略化”和“去诗心化”,皆未搔到《三国演义》的真痛痒.  相似文献   

4.
壹《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我国产生最早、影响最大的两部长篇小说,这两部文学巨著的产生,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两部作品的成书,都是由宋代说话演变而来。《三国演义》成书前,作为故事已在社会上流传较久,早在唐以前就有有关记载,只不过是些片断故事,不见系统的讲述。到宋代说话兴起,说三分成为说话业的一个专项。当时著名的说话艺人霍四究便以擅说三分出名,可知这时演说的已是有头有尾的全部三国故事了。在当时的说话业务中,“三国”属于“讲史”。  相似文献   

5.
《西游补》是《西游记》众多续书中的一部,也是续书中最为人关注的一部。《西游补》作者与成书时间的确定,是研究《西游补》小说首先需要讨论的问题。通过对有关《西游补》作者与成书时间研究的各种观点进行归纳整理,知其人,论其世。关于作者生平、成书时间等方面的探究,将更有助于对整部小说主旨立意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6.
《三国演义》经历了中国古代其它小说都未曾有过的特殊发展、演变和创作过程。从表面上看,《三国演义》在明代才面世,但是,只要我们追踪其从历史到小说的整个发展过程和种种关系,我们就会发现,《三国演义》从萌芽到成书,经历了多种表现形式和发展阶段,经过了一次又一次、一代又一代的群众创作,在这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文化体系,它包括与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有关的,如:《三国志》、魏晋六朝有关三国的故事传说、杂史笔记、“说三分”、三国戏曲以及各时期有关三国的诗、词、歌、赋、跋、序等等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文章基于语料库的视角,选取《三国演义》罗慕士英译本为语料,CLOB小说语料库为参照语料库,利用Word Smith 6. 0以及Antconc 3. 2语料库检索软件从词汇和句子层面进行量化统计,进而对文学作品译者风格和译者特点进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研究发现,《三国演义》罗慕士英译本译文在词汇、句子等方面符合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反映了罗慕士的翻译风格。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及其作者《三国演义》是在长期群众创作的基础上由文人作家最后加工成书的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六百年来,它在民间一直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曹操、刘备、关羽,诸葛亮等人物形象,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空城计等故事,可以说几乎家喻户晓。《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中比较早的杰出的作品,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历史小说的高度成就,开始了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两部伟大名著由于它们在成书过程、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若干相似之处,加之它们的作者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自二书产生以来,历代不乏学人对它们进行各种层次的比较研究。作者在爬罗剔抉近三十年《三国演义》《水浒传》比较研究文献基础上,从思想内容比较、人物形象比较、全面综合比较等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简要概述,并对其特征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0.
在对《三国演义》小说的解读中,我们看到书中对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文化习俗的描写出现了缺失。对这些习俗的礼仪、人际交往、衣食住行等细节,甚至连与曹魏政权紧密相依的文学史上重笔勾画的以曹丕为首的邺下文人集团的交往、唱和,以至于日常生活中酒、茶等器具的描写亦非常少。总之,《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很少有对那个时代的生活化的风情以及细节的展示。本文拟从文化变迁与《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过程来考察这种缺失。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于《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研究是整个《三国演义》研究中谈得较多且较深入的课题之一,因为这一课题关系到如何评价这部古典名著的价值问题。然而,六百年来,关于《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上所取得的成就却众说纷纭。本文主要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做了述评,并兼及典型问题的再认识,我们认为要判定一部叙事文学作品在人物塑造上"是否取得了成就,取得了多大成就",只需用"是否塑造了成功的艺术典型"这一准绳去判断即可,无需再分"××化"的标准。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三国演义》作者、成书年代及版本问题的探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有各种分歧的认识、观点、说法。进入21世纪,研究者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仍不减以往,仅我国大陆出版发表各种有关论著就达30多篇(部),其中不乏新的见解与资料。对近六年来的有关研究予以综述,从中可以看出这些分歧在新世纪《三国演义》研究中的延续与演变。  相似文献   

13.
论《水浒传》的成书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一般认为是世代累积型,然而从史料、话本和戏曲考察,水浒故事内容并非呈持续累积状。史书记载简单,并无话本作品流传,水浒剧内容独立,由此可以看出其成书不同于《三国演义》等世代累积型小说,而属文人独创。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采取章回形式的历史题材的小说,《三国演义》和《东周列国志》比较著名。这种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受了《二十四史》一类史书的影响,往往从某一朝代的开始为开始,某一朝代的结束而结束,很有点断代史的味道。 但在《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之后,类似的佳作却极少,原因之一是写作极为不易,既要有生花之笔去塑造人物描绘情节,同时又要对史实相当熟悉使主要事件和历史能基本相符合,所以有的小说作者就视为畏途了。  相似文献   

15.
论《三国演义》的文学性及其创作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价文学的标准是艺术感染力。《三国演义》的文学性在于它有意突出的情感因素是渗透弥漫于全书的本质特征 ,使一部主要以故事取胜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了诗意 ,成为耐人咀嚼的“有意味的形式” ,标志了《三国演义》的文学水准和创作性质。进而表明 :我国历史小说由“讲史”话本向章回说部的过渡 ,其实是民间创作向个人创作的转变 ;罗贯中《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文人创作的长篇小说 ;中国古代由个人创作长篇小说的历史从罗贯中《三国演义》开始。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的《三国演义》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本文就其中争论最热烈、最引人注目的三个问题予以述评 :( 1 )关于罗贯中的籍贯 ;( 2 )关于《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 ;( 3)关于《三国演义》的版本源流。在评介诸家观点的基础上 ,作者就如何推动研究的深入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是一部伟大的历史演义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苑囿中第一技报春的奇葩。但是与《红楼梦》、《水浒传》相比,我们对《三国演义》的研究显然是比较薄弱的。一些基本的艺术问题,大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有的至今仍认识模糊不清。在以往的研究中,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占了很大比重。然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至今尚处于一种近乎混乱的状态。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对《三国演义》艺术特质的认识模糊不清,因而导致研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于江户时期(公元1603-1867年)输入日本,与这一时期崛起的庶民文化相得益彰,尤其伴随着第一个日译本《通俗三国志》的诞生,《三国演义》在日本被广泛接受的同时,对江户文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不仅涉及小说、戏剧,还波及到绘画领域。另一方面,江户文学在接受《三国演义》的过程中,将一部中国小说通过一步步日本化,演变成日本的小说和戏剧,表现出了强烈的文化过滤特质。  相似文献   

19.
在1995年中国荧屏上发生的最大事件,莫过于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在中央台每晚黄金时间播出。该剧也是我国有史以来投资最大,制作成片时间最长的一部电视巨作。1995年新春伊始,绝大多数寻常百姓都坐在家中观赏了这部在我国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典文学名著。这部电视巨作的制作完成和播放,其影响甚至波及海外,泰国、马来西亚、日本等国电视机构也纷纷购得在本国、本地区独家播放《三国演义》的播映权,从而使得诸多中外人士都能一睹这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精彩华章。下面笔者仅从《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谈谈这部伟大作品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巨大影响,同时兼谈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改编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20.
著名老作家、湖北省文联主席姚雪垠同志,应我院邀请于一九八一年十一月廿五日下午来我院讲学.姚雪垠同志的讲题是:《漫谈中国小说的艺术传统》.他首先概述了中国小说发展的简单轮廓;然后他说:我们在研究、欣赏和学习中国小说的艺术传统时,应该很好地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发展观,要看到小说的发展,总是受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意识的发展以及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的.小说艺术所呈现的新陈代谢、推陈出新的发展状态,正是应该从这里来理解.接着他分析了《三国演义》、《水浒》、《儒林外史》、《红楼梦》等长篇小说.他认为《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题材的杰作,作者对史实和虚构,历史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作了大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