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艾青的诗歌,富有绘画美和音乐美。艾诗的绘画美,具体表现为构图简约,形象富有质感和意境创造的诗意美。以诗歌的内在旋律感动读者的心灵、注意表现音乐的流动美和象征手法的运用是艾诗音乐美的三个特征。  相似文献   

2.
艾青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位独具特色的、有着丰富绘画经验与丰厚艺术修养的现代抒情诗人。他独特的艺术创作经历与体验,为其诗歌风格带来别样的特征。他在巴黎的绘画学习经历,无疑让他直接探触到西方现代艺术精神和艺术特色,尤其是印象派艺术对于"光"与"色"的强调,对其诗歌创作影响更为鲜明。艾青被称为"吹芦笛的诗人",一个"从彩色的欧罗巴"带回了彩色的诗的中国的歌者。他的诗中有意味的色彩表现,深化了他诗歌的审美深度与广度,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有意味"的、充满了色彩想象与审美意象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艾青的诗歌创作是相当突出的。对他的诗歌作现实主义的分析和定位已成为流俗。如果从启示美的思路来考察艾青诗歌,可以提供全新的视角,对于理解艾青诗歌也更全面。同时,循此思路观察20世纪中国文学,也会获得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艾青诗歌的崇高美张清祥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县人。艾青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深邃透彻的主题、激荡回旋的情感、雄伟壮美的形象、自由奔放的形式,显示出一种令人鼓舞、发人深思、催人奋进的崇高美。本文试图从主题...  相似文献   

5.
艾青的意境理论与其诗歌创作紧密相联。他把意境剖析为主、客观两个方面,阐明了意境浑成的主客体交融,强调了审美主体的主导作用。笔者并从触景生情、缘情写景、情景相间相融、物我合一等方面论述了艾青诗歌意境美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6.
艾青的诗歌创作,始终坚持形象思维的艺术法则,凭藉艺术想像的魔力,运用抽象寻求具体、具体升华为抽象、抽象与具象相契合的三种类型的构思,进行取材和立意,成功地处理了诗歌创作中的具体与抽象、现实与理想、思想与艺术的辩证关系,形成艾青诗歌艺术的总体格局,亦为中国新诗艺术铺展了一条切实而开阔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诗》之后,汉魏乐府多为歌谣,乐府之后诗歌逐渐走向了格律化、案头化,至唐宋词随燕乐兴而兴,至南宋又随燕乐衰而衰,此后文人填词已经失去了真正的意义。我国古典诗词衰颓之后,至“五四”新诗又矫枉过正,割断历史,抛弃了汉语汉字所独有的审美特质,于是也只能是昙花一现,所以有人说20世纪是个“无诗的时代”。到20世纪80年代后,当代歌词则紧紧抓住了诗歌的文学性、音乐性、民族性和大众性的审美特质,并善于从古典诗词中采得神韵,从民歌中集得灵气,真正是诗起八百年之衰,但其命运同词诞生时一样备受大众欢迎又倍受学界冷落,因而值此之际,很值得振臂一呼:“真诗在歌中!”  相似文献   

8.
《诗》之后,汉魏乐府多为歌谣,乐府之后诗歌逐渐走向了格律化、案头化,至唐宋词随燕乐兴而兴,至南宋又随燕乐衰而衰,此后文人填词已经失去了真正的意义.我国古典诗词衰颓之后,至"五四"新诗又矫枉过正,割断历史,抛弃了汉语汉字所独有的审美特质,于是也只能是昙花一现,所以有人说20世纪是个"无诗的时代".到20世纪80年代后,当代歌词则紧紧抓住了诗歌的文学性、音乐性、民族性和大众性的审美特质,并善于从古典诗词中采得神韵,从民歌中集得灵气,真正是诗起八百年之衰,但其命运同词诞生时一样备受大众欢迎又倍受学界冷落,因而值此之际,很值得振臂一呼:"真诗在歌中!"  相似文献   

9.
"动"的精神是艾青诗歌的重要特质,来自于诗人燃烧的生命体验.大量动词、动感画面、情绪转换、动感意象构成"动"的精神之表征.自由诗体、省略标点和押韵、大量排比句等形式结合无间,创造出全新的"动感"审美."动"的审美体验,完全区别于古典诗歌的静态审美,也以其抒情主体的独立个性,与古典豪放派诗歌有着内在区别."动"的精神,根源于社会格局变动、异域和都市生活体验,更在于发现生命本体的意义和价值,形成人与世界的全新关系和全新发现."动"的精神,构成了现代新诗在诗学和美学意义上的开拓.  相似文献   

10.
<正> 文学艺术要求真实地反映生活,准确地描写出对象的特征,但这种真实和准确是指能反映本质和表达得体,而并不等于刻板复制和纤毫毕现.因为人的审美活动是一个很复杂的现象,不象一般的机械制作那么简单.诗歌描摹物象既要以客观存在为根据,又必须超脱变化,不拘于形,力求表现出内在的精神来.优秀的诗人在诗歌造作中,有时故意打破常规的艺术手法,描写出某种错觉性意象,追求一种似切非切,似幼非幼的艺术意境.由于这种变形的描写表面上看来与客观的实际情况不相吻合,但表达的又的确是审美者在某种情境和势态下的一种特殊感受,具有艺术的真实性,因而得到了诗论家的充分肯定.袁枚说:“梁元帝之,‘不疑行舫远,惟看远树来’,庾肩吾之‘只认己身往,  相似文献   

11.
诗歌是最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艺术。它的音乐性是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一个重要特征。诗歌的音乐美是诗歌艺术美(如感情美、形象美、意境美、建筑美、绘画美等)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说感情美、形象美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那么音乐美则是诗歌的内在的骨骼,  相似文献   

12.
论闻一多诗歌的音乐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常说,诗是“音乐的语言”,是最美的语言艺术。闻一多在创作实践中对新诗的抒情美、形式美作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和开拓。一九二六年他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新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就是对新诗形式美的理论概括;而音乐美则是诗歌形式的本质特征,诗歌的其他形式要素统摄于音乐美。 “一切艺术都趋向于音乐”。在语言艺术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离开了音乐美,就没有好诗。“古人诗即是乐”。诗在其源头上,与乐同为一体,是以歌唱的形式流传。直到今日,诗歌仍然是一种可诵性的语言艺术,往往更重视作用于听觉感受。音乐性,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质。黑格尔说:“音乐和诗有最密切的联系,因为它们都是用同一种感情材料,即声音。”郭沫若说:“人类的语言发明之后,一种兼含着明确意识的音乐出现,它便是诗歌。”他们从不同角度一致肯定了诗与音乐的直接的内在联  相似文献   

13.
艾青诗歌的生命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历史上的文本,如果尊重其原初意义,试图重建文本的历史语境,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把文本推向了历史的远处,把作者还给时间之河的彼岸,以致消失在当代读者的极目处。如果文本的确只有写作时代的意义,那么它会自动退出我们的阅读视野;如果文本仍为我们阅读,仍与我们构成对话状态,那么采取客观主义的态度显然违背有效的审美阅读原则。面对艾青早期诗歌,可以强烈感受到诗歌里那种穿透时间之幕的永恒魅力,倾听到对我们发出的交谈声音,它不是作为过去时代的见证物供后人瞻仰,而是自身裹挟着郁勃汹涌的生命之流,漫过时间堤岸,涌向我们,渴望对话,渴望重读。因而必须重建对话的现代语境,在承认先前所有解读有效性、合理性基础上采取一种新的阅读姿态,面向文本语言结构,又不弃绝写作语境和历史素材,以现代姿态  相似文献   

14.
自从《尚书·尧典》第一次提出"诗言志"后,我国历代的进步诗人以此为座右铭,比较正确地处理生活和创作的关系,赋诗陈志,或美或刺,或讽或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本质,体现了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从屈原到李杜、到白居易、到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强调汉语诗歌听和诵读的功能出发,运用大量例证进行分析,通过诗歌用词讲究声调美、回旋美、参差美,详细阐述汉语言诗歌丰富的音乐美。  相似文献   

16.
我国有支著名的古曲,名日《高山流水》。那旋律,时而如山泉汩汩;时而象瀑布飞流。郭小川的诗歌,就具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他的每篇诗章,简直就是一支支流水般的旋律。 郭小川说:“诗应当是‘叮当作响的流水’”,“我的《祝酒歌》、《厦门风姿》等,在实践我的这一主张上面,我比较满意。”在他的全部诗歌创作的艺术实践中,在探索如何表现内容的音乐美上(新诗的格律),也为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诗与音乐同源。英诗的音步,汉诗的平仄或音组的有机配合,连同头、尾、中间韵及拟声辅音、双声叠韵等诗歌音乐手段的多元调配,使英汉诗歌的表层节奏与朗读时所产生的深层节奏间存有一种隐性内涵。从听觉形象出发,探讨英汉诗歌的迥异,可从中欣赏到两种语言形式下各自诗体的美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对诗本质的探讨并不仅仅局限于“诗言志”和“诗缘情”两大说,从钟嵘的“滋味说”、皎然的“意境说”、……到王国维的“境界说”,反映了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史上由表层到深层探讨诗歌审美特质的过程。而对诗歌审美特质的认识,反映了中国古代诗论家们已不再是仅仅局限于从作者的角度,而是从作者和读者共同的角度去探讨诗的本体问题了。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诗歌是世界上最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之一 ,自它产生之日起就跟音乐有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在后来的发展中 ,它虽然从音乐中分离出来 ,但它具有浓郁的音乐美质 ,主要表现在节奏的回环美 ,音调的抑扬美 ,声情的合谐美。这种音乐美使得中国古代诗歌具有长存不衰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1937年7月7月,中国的土地上燃起了神圣的抗日火焰,全国人民怀着敌忾同仇的决心投入对敌斗争的洪流,而站在斗争前列的作家中,诗人们尤为活跃,但就其影响之大来说,当首推艾青。绿原将这一时期的艾青誉为“那个时代的领唱歌手”,他说:“不论在延安还是在重庆、桂林,新诗同祖国、同人民共命运、共呼吸。人民需要诗,在寻找诗;诗需要人民,在表现人民。”“不能不令人想起当年的诗人艾青。那时,即使在最低沉的政治气压下,只要什么刊物上发表了他的新作,读者无不奔走相告:今天读到了他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一口气念完了《火把》——我背得出《假如我是一只鸟》(即《我爱这土地》)——不,还是《向太阳》好……”绿原所说的上述诗篇,就是艾青抗战前期的一些代表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