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闻一多诗歌的音乐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常说,诗是“音乐的语言”,是最美的语言艺术。闻一多在创作实践中对新诗的抒情美、形式美作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和开拓。一九二六年他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新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就是对新诗形式美的理论概括;而音乐美则是诗歌形式的本质特征,诗歌的其他形式要素统摄于音乐美。 “一切艺术都趋向于音乐”。在语言艺术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离开了音乐美,就没有好诗。“古人诗即是乐”。诗在其源头上,与乐同为一体,是以歌唱的形式流传。直到今日,诗歌仍然是一种可诵性的语言艺术,往往更重视作用于听觉感受。音乐性,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质。黑格尔说:“音乐和诗有最密切的联系,因为它们都是用同一种感情材料,即声音。”郭沫若说:“人类的语言发明之后,一种兼含着明确意识的音乐出现,它便是诗歌。”他们从不同角度一致肯定了诗与音乐的直接的内在联  相似文献   

2.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音乐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鲜明的音乐性众所周知,但一百多年来乏人研究。其诗歌的音乐特征由其诗歌中的音乐词汇、音乐性意象和音乐性形式在词汇、语意和语法三个层面上共同建构而成。具体而言,其诗中大量使用的音乐术语和乐器名称赋予了诗歌联想性的乐感;有声有色的鸟意象和纯音乐意象,以及乐律十足的赞美诗形式则直接赋予诗歌突出的音乐特征。  相似文献   

3.
古典诗歌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具有音乐性,而这一音乐性在诗歌诵读教学中如何把握,一直是个难点。本文从直观体现诗歌音乐性的三个方面:平仄——诗歌的抑扬美、节奏——诗歌的内在情感美、押韵——诗歌的回环美着手,逐层讨论了诗歌音乐性诵读应掌握的方法与技巧。  相似文献   

4.
诗文都属于文学语言,文学语言究竟有没有音韵美?我们认为是有的。文学语言的音韵美,或称诗文声律,就是文学语言的音乐性。这不仅是汉文学语言的特点,而且是世界各种语言进入文学语言所共有的特点。现在有些人对文学语言的音乐性持否定的态度。最明显的是所谓“现代派”,他们把音韵说成是诗歌的“枷锁”。在文学领域中,诗的音乐性,较诸其它文学形式更突出,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因此,否定诗的语言的音乐性,也就等于否定了一切文学语言的音乐性。有些人承认诗需要讲求音韵美,散文(prose)(这里指广义的散文,与韵文verse相对而言)则没有什么音乐性可言。因而对于散文的语言美中包含的音乐美,就不去注意。在研  相似文献   

5.
诗与音乐同源。英诗的音步,汉诗的平仄或音组的有机配合,连同头、尾、中间韵及拟声辅音、双声叠韵等诗歌音乐手段的多元调配,使英汉诗歌的表层节奏与朗读时所产生的深层节奏间存有一种隐性内涵。从听觉形象出发,探讨英汉诗歌的迥异,可从中欣赏到两种语言形式下各自诗体的美  相似文献   

6.
诗歌是最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艺术。它的音乐性是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一个重要特征。诗歌的音乐美是诗歌艺术美(如感情美、形象美、意境美、建筑美、绘画美等)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说感情美、形象美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那么音乐美则是诗歌的内在的骨骼,  相似文献   

7.
徐志摩是十分强调诗歌音乐性的诗人。他的诗歌中体现的音乐性与他本人深厚的欧洲文化渊源是密不可分的。他的诗在内在音乐性方面表现出浪漫主义气质和唯美主义倾向,在外在音乐性方面表现出欧化的格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徐志摩诗歌的“志摩特色”。  相似文献   

8.
诗与思的另一面是诗与音乐 ,它们都是时间艺术 ,其时间存在不是物理时间 ,而是现象学所谓的本源性时间。诗歌语言是处于先验音乐结构中的语言 ,这种音乐结构渗透于诗歌的各个层面 ,首先是其语言音响的音乐性组合 ,体现为诗歌中的声韵 ;其次是通过语义揭示的神韵流动的生命空间 ;最终归于寂静 ,进入老子“大音希声”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魏尔伦提出"音乐先于一切"的诗学理论,重视音乐性在诗歌创作中的地位.他用语言模仿乐音,以独特的声响打通人的感官,实现感觉挪移,以求达成波德莱尔的"横向应和".诗人借助"再现"的音乐表现手法,使诗意如音乐回环往复,从而推动语言的所指多层次地向纵深扩展,最终达到表层和深层的"纵向应和"."复调"作曲技巧的运用,既构建了立体有形的外部世界,又表达了无形无边的人类情感,实现了"横向应和"与"纵向应和"的结合,诗义直达无限.魏尔伦的诗歌通过有形与无形之间无限的展示空间,较为全面地表现世界和人性的本质.由此,魏尔伦以音乐语言继承和发展了波德莱尔的"应和"理论,丰富了象征主义诗歌的创作手法,奠定了自己象征派代表诗人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华美的乐章——论徐志摩诗歌的音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到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人们总是提及押韵、回环复沓等手法而往往忽视了音节中的声母在徐志摩诗中的作用.本文着重从诗人在声母运用上的特点来看徐志摩诗歌的音乐性.  相似文献   

11.
唐代诗歌和音乐水乳交融;诗歌本身具有格律化、音乐性、具有韵律的美;入诗的乐器多种多样;诗歌和音乐也相互促进和结合;诗人描绘音乐的手段和效果非常独特。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典诗歌讲究格律、韵味、意境,具有均匀、和谐、统一的东方声韵美,抒情达意的同时体现出内在的节奏感和音乐性。诗歌的音乐美来自内外两个层面:诗歌外在的形式美是语音层面的音乐美,来自于语言文字本身,通过平仄、押韵、节奏等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而诗歌内在的音乐美来自语言文字内部蕴含的情感和意象,读者透过语音形式的韵律从内心感知、体会到诗歌内在的思想情感和表现对象,从而获得回味无穷的美感享受。  相似文献   

13.
音乐性是诗歌的自然属性。为再现原诗的音乐性,许多译家作出了尝试。但由于音、意很难兼顾,诗歌翻译之音乐性一般为第二选择,甚至索性抛开,因而译诗的音乐感往往不强。本文以为忽略诗歌音乐性的翻译是对诗歌本质的不忠实,诗歌翻译应向音乐性作出必要的倾斜,赋予诗歌翻译更大的灵活性以再现诗歌的音乐性。  相似文献   

14.
音乐和诗歌具有天然的联系,音乐性是判断一首诗歌好坏的重要标准。自古以来,诗论家就认识到这一问题,并从多个角度加以阐述,但大多只言片语不成系统。及至明代,茶陵派诗人李东阳以“调”论诗,以“具眼”、“具耳”辨格,诗歌和音乐的关系得到极大的阐发,然其后鲜有系统的论述。嘉隆年间,“后七子”中的谢榛可以说是明代屈指可数的音韵大家,他对诗歌音乐美的重视构成了其论诗的重要一环。在《四溟诗话》中,谢榛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诗歌音乐美的重要意义:音乐美是诗歌不可缺少的审美特征;音乐美对于表情达意有独特作用;以诗歌的音乐美为标准改前人诗歌。  相似文献   

15.
诗歌是一种运用最精美的、带有音乐性的语言创造意象,主要借助意象以抒情的艺术。诗歌必须有真情实感,构思要新,要巧,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诗歌必须有大胆、新奇、丰富的想象;诗歌要善于运用象征手法,使诗飞跃、灵动;诗歌要讲究音乐美,还要注意炼字。  相似文献   

16.
晚清以"诗界革命"为肇始的诗歌改革冲击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言说符号和形式,自此现代汉语诗歌音乐性的滥觞期开始.现代汉语诗歌的音乐性理论首先松动了古典诗歌言说机制:主张以"言文一致"为出发点的诗歌革新,"新语句"与"旧风格"的冲突与调合.其次体现为"饮冰室诗话"时期对现代诗歌音乐性理论的各种探索:包括对"旧风格"的坚持,诗歌的音乐性与启蒙主义的调合,对诗歌简谱化、谱曲式尝试.最后体现为"杂歌谣"的尝试:一是"新粤讴",这是方言与音乐性的尝试;二是"歌体诗"音乐性实践,它已经实现了现代汉语诗歌的音乐性尝试;并已经产生了达到胡适"八事"要求的早于"胡适体"十五年的早期的白话诗,是现代汉语诗歌的雏形.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强调汉语诗歌听和诵读的功能出发,运用大量例证进行分析,通过诗歌用词讲究声调美、回旋美、参差美,详细阐述汉语言诗歌丰富的音乐美。  相似文献   

18.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从艺术境界出发的。建筑艺术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它与诗歌和音乐有许多共同之处,建筑形象的诗感和音乐性,要靠人去感受,有无诗歌和音乐的修养是关键。  相似文献   

19.
从古至今,音乐与诗歌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并且一定时代的音乐形式必然与其时代的诗歌相适应。在文学形式、文学体和裁语言形式等方面,音乐对诗歌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认真地研究音乐与诗歌的关系,是当前中国音乐研究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刘勰将孔颖达的"必不空弦"改为了"理不空弦"。这一改动在现代诗学视野中显得格外有价值。即刘勰明确地继承了前人的诗乐同源的观点,确立了诗的最重要的形式特质音乐性,但也意识到音乐先于诗歌语言及诗乐有别,这与现代诗歌理论研究及人类学研究得出的诗具有音乐性和音乐先于语言在人类历史中出现的结论都不谋而合,也为汉语诗歌由早期的重音乐的歌诗向诗的音乐性在后来被渐渐淡化,最后出现诗与歌的两种文体的分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