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断章>是卞之琳的代表作,半个多世纪以来,无数评论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阐释.本文通过"审美距离"对诗歌的形式层、表现层和再现层进行解析.正是由于营造了时空距离、想象距离和情感距离,该诗才显示出无穷的韵味和悠远的理趣.这些距离,既增添了诗歌的审美情韵,又造成了主旨的朦胧性.  相似文献   

2.
诗歌翻译的审美距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翻译过程中有五个方面的因素会影响译诗实现原诗的审美饱和度:首先是两个文本兴发方式的差异;其次,近譬式与远譬式取材方式的不同;其三,译者客观性的"之谓"式表述方式和主观性的"谓之"式表述会影响原诗和译诗之间的审美距离;其四,对诗歌器用审美结构的调整也会造成原诗和译诗在审美旨趣上的差异;最后,"明辨"式或"忘言"式的诗歌语言表征会对诗言与诗意之间的审美距离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诗歌的阅读状况为切入点,从阅读的角度关注诗歌在市场环境中的整体形构,从而揭示诗歌备受疏离的深层原因和生态变化。文章包括审美泛化中的诗歌阅读和阅读期待两个方面内容,并引入了“距离”一词,以阐释的方法对和当下诗歌具有同质性的90年代诗歌进行考量,以期给予现实的诗歌创作以反思。  相似文献   

4.
根据诗歌的审美特征强化诗歌审美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其全面素质的提高。诗歌教学应着力于让学生体味诗歌语言、色彩、音韵之美,培养学生感知诗美的灵敏度;体验诗歌内在的意象、意境之美,培养学生想象、联想的活跃性和对诗歌整体审美的统摄力。同时,还应发掘诗歌蕴含的情感、人格之美,培养学生由审美观照向“善”的感悟迁移的能力,从而在审美愉悦中感悟人生真谛,育成其美好的人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诗歌的突出审美特征之一就是“诗中有乐”,本文主要就诗歌自身的音韵结构规律、诗歌与音乐之相互借鉴融通关系以及审美情趣的殊途同归方面进行了讨论,这将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蕴含别样艺术的艺术审美特质,彰显艺术的多元审美优势。  相似文献   

6.
“味”审美范畴在高丽诗学中的深化———《补闲集》审美理论初探温兆海在朝鲜诗学发展史上,崔滋的《补闲集》占有重要地位。他第一次以朝鲜诗歌作为批评和研究对象,对诗歌诸多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其中对诗歌的审美特征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其主要标志之一就是在《补闲...  相似文献   

7.
诗歌意象作为审美对象,内涵十分丰富,与诗歌抒情有着密切联系,它们之间存在着相映成趣、相反相成、叠映相乘、不确定性等审美对应关系。论述二的审美对应,便于理解诗歌抒情性和形象性相结合的特点,对于诗歌创作和诗歌鉴赏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美学上的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8.
与传统诗歌的审美形态相比,由于网络多媒体诗歌的传播媒介和创作载体的不同,自然形成了不同于传统诗歌的全息的审美形态。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的多媒体诗歌,尽管地域的不同导致在多媒体诗歌的审美赋型的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形态,但如果采取求同存异的方式,取审美形态的全息性这一网络诗歌最核心的艺术表征而言,还是有许多共同之处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多种异质的审美元素的相互融合构成了多媒体诗歌最为鲜明的艺术表征;其次,这种动态的、虚拟的审美形态和文本互动的方式是以往任何一种诗歌形式所没有的;最后,多媒体诗歌最鲜明的形象直观的表征也是纸质诗歌所无法比拟的。不可否认的是多媒体诗歌的图像和音频在为诗歌提供感官的审美效果的同时,作为一柄双刃剑也对诗歌的审美功能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姜夔诗歌美学思想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对诗词意境提出了新的审美要求,追求“含蓄”、“幽微”的审美风格,和“高妙”的审美理想三者构成了姜夔诗歌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在南宋诗坛上,姜夔的诗歌美学思想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兴”和意境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民族特色。“兴”和意境都是物对。动的感发和心与物的契合、相融而呈现在作品中的美。作为审美对象,诗歌“兴”的出现似乎先于意境,但诗歌意境滥筋于“兴”。但随着历史的演进,文艺创作的发展,诗歌“兴”和意境的创造逐渐呈现出各不相同的形态和特色,“兴”和意境终于增变发展成为中国传统芙学中的两个耀眼醒目的范畴。本文拟从‘兴”与意境同源而分流的角度,对它们审美结构及其审美特性的异同作简单比较。一、诗歌意境独特的审美结构及其审美特性。在文艺美学中,意境是一个标志艺术本体的审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