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方志的学科属性是方志学发展中的关键问题.长期以来,人们着眼于方志的某些局部特征,或以方志归属历史,或以方志归属地理,实际上忽视了方志的本质特征,即方志本身的学术追求.自方志产生之日起,方志本身就存在一个跨学科的、全面反映地方情况的学术追求.宋以后方志为"一方全史"的提出,并非是志书变成了史书,而是方志追求内容完备化的必需手段.章学诚与戴震的争论,长期被人们用作清代方志史地之争的依据.实际上清代并没有一个与历史派对立的地理派.民国时期,学者们努力用现代学科观念来判定和改造方志,但无论是历史说还是地理说都有其局限.在各学科强调跨学科研究的今天,方志与各学科的联系更加密切.但方志所追求的多学科综合,全面记述地情的学术追求恰恰又是方志区别于它学科而独具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我国方志卷帙浩繁,源远流长。据不完全统计,现存方志约八千多种,计十余万卷。批判地继承祖国古代的方志遗产,认真修好新志,是建设两个文明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现就目前修志工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一、方志的特点与定义要编修好新方志,有必要弄清方志的涵义、特点以及史与志的关系。有的同志认为,地  相似文献   

3.
在学习我国方志学过程中,有些认识、体会和不成熟的见解,写出,敬请学者、方志学家予以批评指正.一、方志的意义和内容方志即地方志,它是记述全国或一个地区的天文、地理、物产、名胜、古迹、人物、风俗、教育等的情况、特征及其历史沿革的书籍.方志名称由来已久,如早自《周礼》即有“外史掌四方之志”之说,又如左思《吴都赋·注》也提出:“四方物土所记录者”的说法,由此可见,所谓方志就是指各地方生产  相似文献   

4.
地方志与地方年鉴都是以一定地域或区域为记述对象的资料书籍,随着方志与年鉴事业的发展,有人提出了既有方志编修就无需再编辑年鉴,有了年鉴就不必再修方志,年鉴可代替方志等观点。本文认为地方志和地方年鉴既有相同之处,又在性质、体例体裁、表现手法和功用上存在着各自的特点,不存在以此代彼或以彼代此的问题,两者是并存发展不可偏废的。在发展关系上,根据年鉴编辑中存在的问题和建立统一、完整地情资料系统的目标及其环境条件,年鉴编辑应是地方志系统的一项重要工作,由方志机构进行管理是年鉴事业发展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5.
方志是一门学问,它和我国史学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我国方志起源于商、周;发展于汉、魏、六朝、隋、唐;定型于宋、明;鼎盛于清代。早在1932年,朱士嘉先生就编辑《中国地方志统计表》。他在该表序中说:“宋、元、明、清、民国五代之方志,总四千九百一十二种,八万二千四百一十四卷。”“有清一代集其大成,见有志凡四千三百零三种,占全数五分之四。”清代方志,盛于康熙,是和康熙之治与康熙皇帝大力提倡分不开的。从而使方志体现了为当时政治服务的特点。王船山(公元1619—1692年)编撰的《莲峰志》,是清初一部有重要价值的地方志。  相似文献   

6.
目前,方志遗产已被各行各业重视和利用,而掌握这份遗产的钥匙就是方志目录。它是方志学与目录学的边缘学科,有别于综合目录的专科目录,是为研究、整理和利用方志的人们摸清情况而提供的指南。本文拟从七方面简略述评方志目录的成果。 一、综合性书目中之简明方志目录 从秦汉至清代方志的名称、编纂者、卷数等,在史志目录如《隋书》、《旧唐书》、《新唐  相似文献   

7.
大量引录方志文字,是《古今图书集成》的一个鲜明特色。大量引录方志文字,一方面丰富了《古今图书集成》的内容,提高了它的文献价值,一方面对古代方志进行了一次内容分类总汇,保存了许多宝贵的方志文献资料,反映了清初编修地方志的盛况,对今天方志编纂与研究,都具...  相似文献   

8.
古代方志所载傣族民俗的现代印证杨正禄地方志是综合论述一个地区自然面貌和人文历史全面情况的书。地方志书自古以来,就以内容广泛、丰富著称。它涉及到天文、地理、社会、人物、艺文等方面,被称为"一方之全史",或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由于方志包括的地区范围比...  相似文献   

9.
目前学界对方志的利用还不充分。本文利用方志,成功地解决了宋代地方武学及武学博士的一些问题,并补充了《全宋文》漏收的一篇文章,展示了方志对解决学术疑难问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地方志(旧志书稿)是我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数量极为丰富,史料价值极为珍贵。我国古籍的总数量大约是八万余种,而现存的旧志书稿就有八千二百余种。这些方志书稿“比‘廿四史’、‘九通’这一类的书籍还重要得多。因为“‘廿四史’、‘九通’之类是以王朝为中心,只是记录有利于维护统治与服从故有秩序的事实和言论,而丝毫不注意到平民的生活与活动;它们完全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里面自然找不到有关广大人民的材料。至于方志,便以社会为中心举凡风俗习惯、民生利病,一切不载于‘正史’内的都借方志保存下来了。” 我国的地方志,源远流长,在它两千多年的发展史中,“盛世修志”已成为传统;修志的地域广,上至全国、省府,下至县镇、乡里,均修有志书。另外还有山水、寺  相似文献   

11.
青海古称"边外"之地,地方志编纂起始较晚,为数甚少,且佚失严重。史志界为了还原历史,通常将具有方志性质的史地杂著也归入方志之列,因而产生了一些取舍上的差异。本文就清代以前青海所纂方志及其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的研究整理,对其内容、版本及存佚状况一一考述,以供青海史地研究者参阅。  相似文献   

12.
厂志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观点为指导,遵循方志原则和体例,综合记述企业历史和现状的资料性和信息性著述。它的出现增强了地方志的时代感,使方志从内容到体例有了重要改革和创新。本文将采用系统工程法提出编纂程序,并对其基本内容和篇目体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林则徐有着丰富的修志经验,对方志理论亦多有研究与阐发。林则徐认为方志起源于《周官》,将方志视为史书,修志视为修史,对方志编纂中的诸多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林则徐方志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是对方志功用的强调和注意在实践中发挥方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方志是一部有别于世界其他各国方志独具特色的文化典籍。过去,我国方志的研究受清末史学家章学诚“主史说”的影响很深,仅从历史的角度剖视方志,难以窥其全豹。笔者试图从我国方志乃区域时空实体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历史演化过程,方志的哲学构思;并从我国方志与世界各国方志的比较中,揭示这一社会文化现象的本质,从而为继承旧方志的长  相似文献   

15.
一、地方志的特点。地方志又称方志,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书籍。从秦汉到现在,每朝每代,无不编修方志,有时一朝数修,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宋以前,常以“图经”、“图志”为名,宋以后,才普遍以“××志”、“××县志”、“××府志”、“××通志”为名。明清时期,方志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地兴盛起来,尤其到了清代,几乎没有一个省府州县不修方志。边远地区如新疆、青海、蒙古、吉林、黑龙江以及西藏等地都修有不少方志;经济文化发达之处,乡、镇、村、里也都编修方志。此外各地还有山志、水志、寺  相似文献   

16.
洪武《永州府志》作为明代早期的方志,能够幸存下来弥足珍贵。它不仅是永州地区迄今为止能够搜寻到的最早和最完整的府志,且为湖南省现存最早的刻本方志。由于该志在体例和内容上都直承宋元旧志,不仅保留了珍贵的历史材料,也为了解当时的编志状况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地方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方志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的利用前景是非常广阔的。一、方志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信息地方志是一种“无所不载”的文化载体,它不仅纵述历史和现状,横叙一地自然、社会、人文,而且连续不断编修,代代相传,能清清楚楚地展示人、事、物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一个地方的旅游资源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地方忘记载的重要内容之一。方志所载的旅游资源大致可归纳为四大类十三方面:1、自然景观:山景─—包括山峰、峡谷、石林、岩壁等;水景─—包括江、溪、河、海、湖、水库、泉、潭、瀑、潮等;洞景─—包括…  相似文献   

18.
方志的类目是志书体例的具体体现,也是志书各项内容经过分析、筛选、归纳后的结晶。志书类目的拟定,便是对整部志书的总体设计,在这个意义上,是否能制定出突出重点又包罗万象,备而不泛,简而不遗,横不缺项,纵不断线的科学的类目,直接影响到志书的价值,决定了是否能编成一部体例完善,结构严谨,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的志书。在地方志发展的历史中,方志类目及其设置的演化,经过了一个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的过程。研究古代方志类目的演进,对今天社会主义新型方志的编纂,或许会有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迪。本文以清代嘉庆初年谢启昆修、胡虔纂的《广西通志》(简称《谢志》)为例,  相似文献   

19.
方志乃一方之志书,具有内容丰富、时间连贯及书写地方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其可以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方志资料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之耦合关系可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建设目的、实施重点、方式、功能四个方面解析。就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方志资料可以在运河古市镇、水利工程、建筑、碑刻等文化资源的挖掘上发挥重要的作用;就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方志资料可以在诗文、地名、“八景文化”、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挖掘上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形成和相沿的传统的旧方志编修观被重新审视并受到批判 ,修志宗旨的创新、方志编修中进化史观的倡导、民史观的推行、综合文化观的阐扬 ,使民国时期的方志编修观发生变革 ,促进了民国新方志的编修 ,并为今日全新的方志编修观的构创和方志的编纂提供了借鉴与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