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古代文论的性质渊源及特色成九田,畅孝昌从理论上讲,中国古代文化应该是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与文艺理论;但实际问题还不这样简单。首先,中国古代始终未能将“文章”与“文学”明确区分开来,一般所谓“文章”是包含“文学”在内的。东汉时,开始出现了“文章”的概...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艺术形神观念研究杨铸“形”与“神”是中国古代艺术思想史上一组相对而又相关的重要范畴。纵观历代诗论、画论,涉及“形”、“神”之处颇多。统而言之,其基点乃是将艺术对象区分为“形”与“神”两个不同层次,以“神”为重,以“形”为轻;其主旨则是在艺术创...  相似文献   

3.
上古明堂形制与中国上古文化有一种十分有趣而奇妙的同构关系.随着“明堂──暗室──铁屋子”的发展演化,中国文化也经过了由上古文化向近代文化发展演化的过程。可以说,上古明堂形制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原型表象,中国古代文化是对上古明堂形制的扩展演化。这是一个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新视角,也是一种新的中国古代文化观。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什么是人类的利益?从经史子集到大不列颠百科全书,都未能作出确切的定义。在古代,城邦的利益是最高利益。到市民社会兴起,功利主义提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就是人类的普遍利益。美国学者约翰·罗尔斯的正义原则的最后陈述...  相似文献   

5.
人文中国     
《社会工作》2008,(6):F0002-F0002
王夫之(1619~1692),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字而农,号姜斋,又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他所生活的时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四次“百家争鸣”的高潮.他一生坚持爱国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战斗精神,以开“六经”生面而振兴民族为己任。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位富有创见的大师,其学术成就精深博大。他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阐发其精华,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古代的“九品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九品文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特有的文化现象,几乎无处不在。以“九”为模式的文化源远流长.大量史料说明,“九品文化”发端于远古夏禹时代.“九州”的划分不仅仅是地理概念,也使“九”深深植根于华夏民族思想意识中。班固以九品叙录古人,陈群立九品官人法,“九品模式”开始形成强大的辐射力,影响涉及中国古代文化、文学、政治等各个层面,形成了中国古代以“九”为大.以“九”为最的“九品文化”。  相似文献   

7.
用“野尻”当店名到底好不好?有人认为“野尻”在日本是个地名,并不是“野屁股”的意思,并非“不雅”,且中国古代“尻”也并非只指“屁股”,还有他义。施春宏则指出:从空间上用日本的用法来作为中国语言使用的规范,从时间上用古代的用法来作为现在的使用规范……这...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团圆情结”是古代情爱文学潜隐的核心心理模式,这种心理模式及相应的创作模式带有跨时地的世界性。受“团圆情结”的制约,中国古代情爱文学表现出“英雄美人”、“才子佳人”、“完型男女”等几种表达模式,而这几种表达模式可视为中国式的“超级团圆”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建筑不仅仅是中华民族赖以起居生存的实用需要,也是民族审美趣味、自然感情、宗教态度、社会风尚、心理气质以及价值观念等文化意识的艺术表现。“使物质经由象征变成相似于精神生活的有关环境”①。由于建筑是人类文化意识在环境条件、经济状况等积极作用下,通过行动而得到的产物,并且“始终是为人类行动所决定,所关连,或为人类观念所启发”②。因此,建筑艺术的发展风貌与人类文化观念密切相关,互为影响。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总体上说,中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自封建社会开始…  相似文献   

10.
蒋永福 《求是学刊》2013,40(2):147-156
中国古代的文献整理活动,不仅产生了文献秩序,而且还"参与"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秩序和统治秩序的建构。在古代中国社会,文献整理活动对于建立儒家思想秩序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历代统治集团大都非常重视文献整理活动,为此不惜花费巨大人力物力。这就是中国古代官修史书、官修类书、官修目录传统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通过"以经为首"的思想秩序来构建文献秩序,再通过这种文献秩序和思想秩序来为建构统治秩序服务,这就是中国古代文献整理活动中蕴含的秩序建构逻辑。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官员的生活作风问题备受重视:“重婚”是重罪,律文严禁“二奶转正”,“家外有家”或被摘去乌纱。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传统史学之所以源远流长,长盛不衰,是因其具有极强的经世功能。而这种经世功能又具有似乎是相互对立的双重性,即史学既具有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一面,也有揭露和反抗统治者黑暗统治的一面。史学经世功能双重性的“对立”,并非史家自相矛盾的表现,而恰恰统一于史家抑恶扬善的史观之中。笔者认为,这是中国古代史学史上值得深思的问题,但学界殊少专论。本文试图对此略作探究。一、传统史学具极强的经世功能我国史学从《春秋》到“二十四史”,历两千余年而不衰,可谓人类文明史中的奇迹。究其原因,恰恰在于我国传统史学具有极强的…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国古代文献与古文献学史孙钦善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古代文化遗产。在这丰富的古代文化遗产宝库中,文献典籍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数量之多,世界罕见,人们常用“浩如烟海”,“汗牛充栋”来形容,并非夸大之词。但更可贵的是,我国不...  相似文献   

14.
吴林 《生存》2020,(13):0220-0220,0227
自从《红楼梦》成书以来,对《红楼梦》中的婚姻问题就一直讨论不休,主要体现的就是究竟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木石前盟”好,还是贾宝玉与薛宝钗的“金玉良缘”好。因此就出现了 “挺林”和“挺薛”的争论,而在大学《中国古代文 学》的教学过程中,这个问题是无法避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秦都城研究琐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都城是秦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因此,要研究中国古代史、都城史,秦都城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在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中国都城发展史上的转折点,既具有传统性,又具有典型性。既有对以前都城的继承,又进行改造,不断发展,并形成自己的都城体系。秦从襄公开始建国到秦灭亡共有近600 年的历史,它贯穿西周、东周、秦代三个时期,而东周时期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大转变时期, 思想上的百家争鸣、破旧立新, 必然反映到都城建设中来, 因而在都城规划建设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 按实际要求进行建设,“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1 〕,摒弃了奴隶社会时期“筑城以卫君”的规划模式,而实行“城,以盛民也”的新的筑城思想,变政治堡垒的奴隶制都城而为既是政治中心、又为经济中心的新都城,都城中除了统治阶级起居的宫殿以外, 还有手工业作坊、商业市场等, 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建立起来,都城和“市”的关系日益密切。秦的都城的发展正经历了从继承到变革的阶段, 因此, 只有认真研究秦的都城, 才能准确全面地研究中国古代的都城演变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天道观是中国古代对至上神或终极存在的认识,在诸子思想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是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特点的重要途径,也是政治史、社会史、宗教史、哲学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把韩非子的道理论置于诸子无道观的历史结构中来考察,对进一步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变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过去的研究虽然曾有所涉及,但是留给我们的余地仍然很多,故本课题的意义显而易见。司马迁称韩非之学“原于道德之意”,又说它“归本于黄老”,这在学界已成共识。韩非子的“道理论”即改造老子道德论而获得的理论成果。道本义为道路,可引申为…  相似文献   

17.
谢宪 《东西南北》2009,(4):48-49
退休制度在中国是自古有之,而由于中国长期以来是“官本位”之国,所以古代退休制度主要也就是官员的退休制度。  相似文献   

18.
刘家和先生是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长期以来,先后从事世界古代史、中国古代史、史学史、以及中外比较研究与教学,以治学严谨、功底深厚、学识渊博著称。《古代中国与世界———一个古史研究者的思考》一书,是作者几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执著求索、精研覃思、厚积薄发的结晶。虽然以论文的形式结集,但其内容却非常丰富。就所涉及的地域而言,是融中外古史为一炉;就所涉及的内容而言,是纵横捭阖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与学术思想史之间。综观全书,非但所论多为中外古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焦点”和“空白点”问…  相似文献   

19.
田杜国 《社科纵横》2023,(3):100-105
在法家、儒家、朱子理学等众多思想的影响下,“以法为教”“应合经义”“奉法循理”“一准乎礼”“以严为本”“严格解释”的中国古代刑法解释原则相继被确立起来,中国古代刑法解释权限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官方释律的独占地位日渐式微,带有学理解释性质的私家释律先后经历了禁锢、解封、发展、兴盛四个历史发展阶段。在刑法解释方法的层面上,除了扩大解释、限缩解释、类推解释、当然解释、历史解释、体系解释等具体的刑法解释方法被广泛地加以使用之外,经义训诂、连事比附、辩名析理、成案解释等众多中国古代特有的刑法解释方法也被创制出来,并在中国古代刑法解释实践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肖东发  周悦 《学术交流》2006,(7):183-188
18世纪是世界历史上重要的一百年。在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之后,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把欧洲领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在东方,中国封建君主专制集权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统治手段更为残酷,社会更为衰败。这样相反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与东西方出版的两部里程碑式的大书有关:一部是法国狄德罗带领“百科全书派”编纂的法国《大百科全书》,一部是中国清朝乾隆皇帝下令编纂的《四库全书》。由于东西方文化底蕴的不同,使这两部巨书风格各异:《百科全书》重创造,着眼于现实;《四库全书》重因袭,沉湎于历史。《百科全书》的编纂者以科学和民主为旗帜,熔铸了18世纪中叶以前欧洲取得的全部文化成果,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学说和理想追求;《四库全书》的纂修,对古代典籍进行了系统整理,汇辑了中国漫长历史进程中留下来的丰富遗产,体现了传统文化的鲜明特征。它虽然推动了清代考据学的发展,但重道轻艺、淡泊科学技术的倾向,与《大百科全书》所具有的革命性和科学性是大相径庭的。尤其是统治者在编纂的过程中大肆禁书、毁书,乃至大兴“文字狱”,其结果削弱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民族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