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艺术家对艺术的创造,几乎都是从生命的现实境遇出发的。从纵向的方面来说,是某一个特定的具体时代,特定的文化发展状态中的生命的境遇,从生命本身所处的位置方面来说,是某一特定的具体地区、民族,特定的生命共同群体中的生命境遇。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艺术家绝对写不出《等待戈多》,《变形记》这样的作品,莎士比也绝对写不出《西游记》、《儒林外史》这样的作品。任何艺术,都紧密地联系着它诞生时的特定生命境遇中的真实状况,可以说,它就是特定的现实生命在艺术中的投射和呈现。有什么样的生命状况,就有什么样的艺术;有什么样的生命共同感受,就有什么样的艺术群落。生命发展到什么程度,则艺术便发展到什么程度。一、从自然中退回来的艺术在农业文明的时代,人得依赖于自然,依赖于土地,人也就不得不姿态在先地表示出某  相似文献   

2.
当代美学研究对艺术家审美创造活动的阐释正在日趋深化。在这一进程中,要准确而深入地揭示艺术创造的奥秘,就绝难回避一个关键性问题,即对艺术家审美心理结构的把握。虽然这种把握的深度会囿于生理学、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研究水平而难臻佳境,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消极等待,无所作为,唯有积极地探索,方能有所进益。 一、审美心理结构的基本构架 对于艺术家来说,审美心理结构是其赖以进行艺术创造的发祥地,是其风采独具的创作个性的丰厚基础。艺术创作的独特风貌和艺术作品的鲜明特色这些标志着艺术家创作成就的东西最终都导源于艺术家各自独具的审美心理结构。需要指出的是,审美心理结构并非天赋  相似文献   

3.
对艺术活动的考察 ,经历了由重视艺术创作主体 ,再到对文本自身的关注这样一个过程 ,本世纪六十年代接受美学的兴起 ,开始了对接受主体的关注和研究。作为完整的艺术活动 ,艺术接受是艺术活动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是艺术活动的“终端”。从价值运行角度来看 ,艺术活动呈现了一个动态的价值结构和价值系统。本文旨在阐述艺术审美价值动态系统中审美接受这一动态环节 ,从而展现出艺术接受过程中审美价值的动态实现过程。艺术审美接受 :确立艺术创造与动态的艺术审美价值系统的存在有了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品 ,才有了艺术审美接受 ,这是一个自然的过…  相似文献   

4.
艺术情感不是自然生成的东西,而是在具体的艺术创造过程中才孕育生成、逐渐成熟的“生成物”。从这一角度来说,创作就是艺术情感的塑造,是情感这种或那种艺术形式的经营和建立。当作家内心的艺术情感积累孕育成熟后,由于它只存在于艺术家的心中,尚未变成为一种具体可感的形式断以它只能供艺术家个人赏玩、体味,还不能成为一种具有确定面目和形式,能传达给大众,引起更多人共鸣的艺术情感。这也就表明,孕育生成的艺术情感还需要寻找某种形式的外化,才能最终脱胎而出,独立于世,把它充盈的甜蜜全部奉献,供人类认识和欣赏。艺术情感…  相似文献   

5.
一部文艺作品,它的美学情趣,情感、思想、道德对欣赏者有着主要影响,表达它们的形式是以它们为转移的。因此,我们评判一部文艺作品是否成功主要应看它的内容是否对社会发生了有利的影响,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可是,我们对文艺作品的结构作理论性划分时,在“形式”这个名辞下很难给予一个适当的内涵。“形式”概念本身把一切作为“内容”的东西都放到了对立面的位置,事实上,作家的美学情趣、情感、思想等在被传达的时候,其中有一部分就直接体现在所谓“形式”之中。我们把艺术家在作品中表达的美学情趣、思想、情感等统称为审美体验,它们是艺术家创造的一股艺术信息,传达这股艺术信息的负载物,我们称之为艺术符号。在一部文艺作品中,艺术符号不但传达了艺术家欲表现的艺术信息,并且体现艺术家怎样表达这股艺术信息的艺术信息。照“内容”、“形式”的划分,后一种艺术信息就被归入到“形式”的范围中去了,我们认为对文艺作品合理的划分是把它分为艺术信息与艺术符号两部分。本文拟对文艺作品的艺术符号怎样表现艺术信息,有什么特点,作一点探索。  相似文献   

6.
一艺术鉴赏是艺术联系社会,参与社会合力的环节。艺术家的积极创造总是包含一定的社会目的的,艺术家从事创作不是为了藏之名山,而是为了传世,影响人的精神、改良人的精神,进而推动人的生活实践。因此,艺术价值的最终实现需要读者和观众的鉴赏,实现艺术对人的精神的掌握;因而一部作品拥有的读者、观众的数量便是检验衡量该作品价值的一个有说服力的标志。因而马克思主义美学对艺术鉴赏给予了非同寻常的重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用了相当的篇幅说明这个问题。在艺术鉴赏者队伍中,少数成员因优越的个人条件、高超的鉴赏水平及对艺术审美因素的敏感而脱  相似文献   

7.
从事当代艺术创造的人们对“现实”这个词有了更宽泛、更深刻、更偏执的解释和理解 ,无论是架上的还是架下的艺术家都在行使着属于自己生活范畴的艺术表达。不同时代与不同观念的艺术家 ,在其作品中都能体现出他们对现实存在的不同态度。艺术家们常常通过自己的艺术活动 ,赋予客观事物以各种特性。艺术家的创造素材与创作灵感均不可能脱离现实的启迪。现实本身具有观赏性和审美性 ,但对于现实本身的审美并不是艺术作品。这需要艺术家在现实意义上进行转换 ,这种转换由于表现在审美意识上的不同和偏见等因素 ,有些人可能看到和感受到某些客观…  相似文献   

8.
艺术生产最为直接的目的就是要表现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用美去装点人的生活 ,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艺术生产者往往只有在摒弃功利主义的前提下才能充分挖掘创造潜力。艺术生产的成败取决于艺术家精神世界诸因素的共同作用 ,表现出独特性和丰富性特征。艺术生产创造的价值主要是一种审美价值 ,这构成了它与其他产品的质的区别。艺术生产与一般生产同具的商品性使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得以交流和沟通 ,无视这一点 ,将导致艺术走向市场和追求审美价值间的错误对立。  相似文献   

9.
从历史走向文学——论《吴越春秋》的人物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物艺术是小说叙事艺术的中心及其作品的重要价值所在。《吴越春秋》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文言长篇历史小说,在形象系列的创造、性格刻划和人物描写等方面,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诚然,《吴越春秋》的人物艺术较多地继承了《史记》写人艺术的成  相似文献   

10.
任何一个杰出的艺术家,不仅在选材上,而且在艺术面貌上都有着独自的个性。艺术没有了个性,也就等于消灭了艺术本身。更何况那消灭艺术个性的企图,往往是不长久的,它经不起艺术创造的本身规律的冲击。蒋兆和便是在国画人物画趋于因袭模仿的情势下,于本  相似文献   

11.
亚里士多德“摹仿”的真实涵义 ,应是艺术对大自然创造过程本身的摹仿。这实质上是艺术家以出自心灵的形式之于创造材料的实现过程。因此《诗学》中关于诗的真实问题根本上不是诗人对现实反映的正确与否 ,问题在于诗人将其形式之于材料的实现方面是否达到整一、和谐 ,以体现出诗自身内在构成的可然性与必然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的西域是一个很大的地理范畴,包括现今的新疆和部分中亚地区。西域音乐艺术家,即是指古代这一地区的音乐艺术家。今天,要研究作为古代中国艺术一部分的西域艺术,以及它在我国艺术中的地位,就不能不涉及当时出生在中亚,活跃在中国音乐艺坛的那些音乐艺术的创造者和实践者们,特别是当我们在振兴中华艺术,借鉴前人的艺术成就,发展社会主义中国艺术的时候,就更不能忘记他们。西域的音乐艺术,是在各种文化的交融中,在各种风格、流派的并存中,在这些风格、流派的艺术家的竞技中,兴隆、繁盛和发展起来的。但美中不足的是,在  相似文献   

13.
艺术家的审美情感的生成机制主要有三个环节,这就是:原始唤起——内觉体验——情感外化。 (一)原始唤起 艺术家的情感,都可以追溯它的原始唤起——即它的最初的原始感情模型是怎样产生的,何以能保存在艺术家的记忆里。情感当然是主观现象,但“我们的感情总是由生动的对象激起的”(杜勃罗留波夫)。关于艺术家的情感的原始唤起,中国古文论有清晰的论述。《礼记·乐记》中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后来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中作了进  相似文献   

14.
一 审美,是一种发现,一种探索,在审美基础上的艺术创作,是一种转化,一种再造,即把生活原型转化为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同态模型。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投影,而是艺术家的能动创造。这就要求艺术家有一个优化的艺术视点,即一个省视生活审美转化的立足点。 选择新颖而优化的艺术视点,不仅体现着艺术家生活体验的丰富性和艺术技巧的精粹性,也体现着艺术家体会时代精神的准确度和深刻度。以驰誉世界文坛的苏联卫国战争小说  相似文献   

15.
一、气质·神思·意象“大用外腓,实体内充。”没有作为审美素养和艺术构思的内在功夫,就不可能有含英咀华的审美创造和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这对于一切种类的艺术创造来说,都是一个共同规律。不过,就诗歌神韵论说来,源于诗人美感的生理、心理特征的艺术构思的心态,对诗歌创作中神韵的外化作用和规范,就更值得重视了。这正因为,“神韵”恰是如翁方纲所说的,  相似文献   

16.
《江西社会科学》2016,(8):118-124
明代中期江南纷繁的文化态势和丰富的艺术样式直接关系到艺术家们的审美导向,文人艺术家和活跃在民间的职业艺术家是当时社会生活中不可忽视的群体;由于他们的生存状况和所面对的社会环境互有差异,艺术师承脉络上各有渠道,且文人艺术家和民间职业艺术家面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导致他们在创作手法和题材选择等方面不尽相同;在比较两类艺术家的审美取向和作品风格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同时,发掘这种状况形成的原因和对后世艺术产生的影响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主义艺术中,为了回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艺术家无所顾忌地以非理性方式肢解自然并使人非人化.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现代艺术家加强了对形式的艺术探索.于是,形式语言堂而皇之地成为时代艺术的特征.形式语言不再处于旧有的反衬地位并逐渐摆脱依附的共存关系后,就改变了艺术审视的主体,使美学理论与思维得到重构,并且拓展了审美的范畴,丰富了美的内涵,使艺术创造有了更加自由的发挥和创造.  相似文献   

18.
盖光 《东岳论丛》2000,21(5):136-139
文艺活动首先是为人、为人民的 ,其目的是为人的素质的提高 ,并由此推进社会的发展。服务性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性内容 ,服务的对象就是人 ,它体现社会主义文艺的价值性 ,即文艺服务价值性。客观现实生活、艺术审美世界和自我实现的人格结构是这种文艺服务价值的三种世界形式 ,它们是关系性存在 ,构成这一关系存在的活动主体是艺术家、艺术接受者和创造意义上的人。它由艺术创造活动指向艺术接受活动 ,不仅展示文艺的动态结构 ,而且其有效性是一种目的———手段———结构的流程 ,其目标指向及终极效应体现的是人的价值地位的动态生成。这里的人是以高审美文化品位为价值含量的创造性人格结构 ,其人格结构的意向性是通过人对社会的意义和作用来体现的  相似文献   

19.
《一封论艺术的信》中,阿尔都塞明确提出艺术有两种:“意识形态艺术”和“真正的艺术”。二者的区别在于它们跟意识形态的距离。前者靠近意识形态并成为它的一部分;后者则因远离意识形态,保持着本身的独立性。很明显,“真正的艺术”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将其视为由物质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但阿尔都塞自认这并非背离,而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超越。后续马舍雷等延续了这一观点。很多批评家则提出异议,其中伊格尔顿的批判火力虽猛,却也有继承和超越之处。他在正视艺术创作不能彻底擦除意识形态影响的基础上,认为不应与意识形态保持距离,而应靠近它,与之周旋才能成就“真正的艺术”。  相似文献   

20.
庄子特具诗人与艺术家的精神气质,对审美旨趣、艺术真理和自由创造持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庄子》从无的玄思、鬼出神入的自由创造、物化的精神境界等诸多方面,涉及了哲学沉思与艺术真理论域中的若干重要问题,相关论述契合于古往今来的审美经验和艺术创造的内在规律。《庄子》所揭示的艺术真理,可谓中国艺术精神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