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汶成 《求是学刊》2002,29(3):88-93
语言具有“意指”和“效果”两大功能 ,任何一种语言的运用都首先是传达一定的意义 ,然后才谈得上产生一定的效果 ,包括审美效果。如此理解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就使得文学语言与非文学语言都具有了共同的语言“内核” ,即传达某种思想信息的意指性。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以意指功能为前提并借助意指功能显示出来 ,由此决定了文学语言意指功能的特殊性。当我们把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与它的意指功能的特点联系起来考虑时 ,就会发现 ,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主要包含自指性、曲指性、虚指性这三重内涵。  相似文献   

2.
大千世界五光十色,丰富多彩,最先进入人们视觉的不是物体的形态,而是它的色彩。色彩能唤起人们的美感。马克思曾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狄德罗在《论绘画》中也说:“素描赋予本质以形体,色彩赋予本质以生命。由此可见色彩之于绘画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与绘画艺术一样,语言艺术也追求色彩美。文学作品总是向人们提供一个情感赖以活动的活生生的客体世界,要表现这个世界,就少不了对色彩的描绘。因而,色彩描绘是文学作品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之一。作者在创作中,充分利用色彩语辞点染环…  相似文献   

3.
秦晓伟 《阅江学刊》2014,(3):127-133
文学的科学化诉求引发了划分文学语言与非文学语言的冲动。在文论史上,理论家们曾尝试区分日常语言与文学语言、标准语与诗语言及科学语言与诗语言的差异。这些区分一般倾向于在静态框架之内展开。从动态观点来看,日常语言与文学语言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标准语和诗语言之间呈现为相互支撑;科学语言与诗语言之间体现为逻各斯与神话的对立互补。从发生学角度看,语言就是那种在持续流动中减损消逝并增补更新着的事物。语言的内在流变性证明,任何关于文学语言本质的抽象和规定都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4.
赵喜桃 《唐都学刊》2010,26(5):111-115
怎么想就怎么写的情况在运用抽象思维的写作中可以存在,因为抽象思维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进行思维,而形象思维中所运用的思维符号可以是表象,也可以是意象,只存在怎么想就怎么"画",而不能怎么想就怎么写,必须用文学语言来进行创作。文学语言是作家心理世界审美意象运动的外化形态(物质外壳),文学语言的品级,决定于作家心理世界审美意象运动的品级。  相似文献   

5.
旅游文学语言的精神栖居内涵着儒、道、佛三种哲思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本体作深层探索与认同的三种历史形态,其核心内容表现为对道德精神本体、自然精神本体、心灵精神本体的探寻和追求,呈现出儒家的道德的精神栖居、道家的自然的精神栖居、佛家的心灵的精神栖居。旅游文学语言的心灵之光照亮现实,为人们提供了摆脱现实异化与扭曲的精神力量和生存勇气,为人类构建了精神栖居的家园。  相似文献   

6.
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共通的地方一是模糊性、多义性;二是它们共同的心理基础:蒙太奇思维方式;两者的差异在于文学语言要依靠读者想象能力进行二度创造;而电影语言则是直观的;文学语言可以无所不至,而电影语言只能从画面的象征、隐喻意义上探求人物内心活动;文学和电影永远是互相影响、同步发展的。  相似文献   

7.
试论中国近代文学语言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是中国文学史上语言急剧变革的时期,在短短的30余年内,士大夫以之安身立命的文言,急速转变为以白话为主要书面语言。本文试图探讨这一变革过程,指出这一变革过程是在外来影响下发生的,它具有追求“言文一致”和“由俗趋雅”两条相互交融的发展线索,充分显示了这一变革的复杂性,其间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总结。  相似文献   

8.
陈学广 《学习与探索》2005,1(3):157-161
在文学这一特殊的语义系统内,语言的能指形式不仅传达着直接意指的语义,而且还创造着含蓄意指的审美语义,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于语言的审美感知。文学语言能指形式本身所具有的语义表现功能,便在所指层面的一般语义信息与能指层面的审美语义信息之间形成了语义的张力,从而使语言在文学中获得了“充分的自我在场”。唯其如此,强化并突出能指形式感性的、直觉的特征,是文学语言区别于非文学语言的至关重要的方面,同时也是文学语言形成审美语义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邓伟 《浙江学刊》2013,(1):59-65
清末民初文学语言的发展,使得中国文学语言渐从古代的范畴走出,以时代特有的语体生长,产生了不能为中国古代文学雅俗格局消化的种种纠合,进而呈现出结构性的分裂和诸多蜕变的可能.在清末民初文学语言错综发展的现象之中,包含了深刻的雅俗格局调适与重构的文化逻辑.清末民初文学语言发展是中国文学语言发展史上一个独特的阶段,在文化动荡与语体选择之下,过渡性与不确定性成为清末民初多元文学语言的主要特质.  相似文献   

10.
“十七年”的工具性文学语言观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学语言在语法上具有人工的文学语言特征。大众人工语言无意中消解了作家作为创作主体的独持声音;新文学人工语言也因容易陷入泛叙述而无法展示广袤深邃的人物心理和情绪;复合人工语言克服了以上两种弊端,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它仍无损早已约定俗成的、规范化了的人工文学语言大厦,妨碍“十七年”文学向更深刻的境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小兰 《社科纵横》2002,17(3):65-66
文章从幼儿文学语言的动态美和音乐美的角度分析了幼儿文学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王莉娅 《学术交流》2005,(10):172-175
哈代作为维多利亚时代的一位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他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构思都受到他的创作语言的影响。从哈代的诗歌语言分析入手,可看出他文学语言的独特性。哈代的诗歌语言带有他浓浓的个人感情印迹,他的语言之美是因其具有鲜明而生动的形象性和个性。正因如此,他的诗歌如同他最好的小说一样,透过性格与环境,再现了威塞克斯地区的田园色彩、人民的生活风貌及作者自身的真实感情和思想。  相似文献   

13.
应用文语言与文学艺术语言的本质差异主要体现在表意功能单位、指涉意义层面、语言价值三方面。应用文语言构成单位与表意功能单位具有同一性,而文学语言是分离的;应用文语言指涉意义层面呈单重平面的线性结构,而文学语言为双重垂直结构;应用文是表达特定内容意义的手段,而文学语言是作品艺术特质的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14.
泓峻 《浙江学刊》2005,6(4):108-114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诞生的现代形态的文学语言是以文字为中心的书面语言、文人语言,它与五四文学的启蒙立场与个性独立追求是浑然一体的.现代文学史上文学大众化提倡者没有认识到新文学没有走绝对的言文合一路线的合理性,他们试图清除的现代文学语言的欧化、书面化倾向都是新文学语言的内在属性.在大众化转向中对民族形式的强调对现代文学语言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建构意义,但由于民族化仅仅是大众化、通俗化的一种手段,倡导民族化时只强调对民间形式的利用,排除了对中国古典诗文传统的继承,因而并没有取得应用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诉论文化论     
  相似文献   

16.
再论形态论方法和文明论方法[俄]A.W.科瓦廖夫近十年来,俄罗斯发表了讨论研究历史过程的文明论方法和形态论方法相互关系的大量著作,但问题远没有解决。局部文明的理论可以帮助揭示历史发展的某些机制,弄清楚历史发展的道路和特点,但它对各种文明之间的联系和继...  相似文献   

17.
古代哲学是建筑于实体观念之上的本体论哲学,古代美学则认为美是实体——本体的某种属性。近代哲学是建筑于实体——本体论基础上的认识论哲学,近代美学则视美为感性认识的对象。现代哲学是抛弃了实体观念的意义论哲学,它认为世界是作为意义对象而存在的。现代美学认为美不是实体的属性,也不是感性认识的对象,而是理性面对着的意义世界。审美消除了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因而美在主客观范畴之外),超越现实世界,领悟存在的意义,使人真正进入自由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如果说概念、判断和推理是认知活动中主体反映客体的主要思维形式,那么规范、价值判断和评价推理就是评价活动中主体反映价值的主要思维形式。这里,价值判断是规范的展开;价值判断的庆开则构成评价推理。因此,规范是评价活动中的“逻辑细胞”,是评价思维形式中最基本的范畴。规范具有与一般的概念相同的属性,即具有认知功能,但它更具有不同于一般概念的特殊属性,并且,规范与规则还有原本和派生涵义之分;规范是社会基本价值观念的凝结;规范在整合价值信息中发挥着自己的特殊作用;规范体系构成主体的评价结构,而主体的评价结构所体现的基本观点则构成了主体世界观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9.
“契机论”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契机”原由德文Moment翻译而来,本义指事物转化的关键。近年来,学术领域和各项工作中,契机一词使用日多。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概念及其相关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分析,以在正确确立契机概念的基础上,将其更广泛地运用到领导科学和各项工作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20.
德沃金权利论的终极预设是建构模式下的平等的关心与尊重的权利,这一预设来自于德沃金对罗尔斯正义论的理解与发展。德沃金对罗尔斯正义论的三个论证特点,即反思性平衡、社会契约、原初状态,均进行了阐释与延伸,肯定了罗尔斯的论证方法,并根据罗尔斯的论证方法的特点得出罗尔斯正义论的预设是建构模式下的平等的关心与尊重的权利,进而接受这一预设并将之作为其权利论的预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