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岛夷卉服”和古代海南黎族的纺织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记载:“淮海惟扬州……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厥包橘柚,锡贡。沿于江海达于淮泗。”但“岛夷”在何处,“卉服”为何物,盖因其文辞简约,语焉不详,后代学者的注解又不一致,故众说不一。综观历代的注解,大抵有五说:(一)、日本说。清胡渭《禹贡锥指》四海图注:“倭与东鳀即扬州所云岛夷卉服也,”东鳀“后汉谓大倭王国,即今日本。”(二)、浙江舟山(定海)说。《定海厅志》引元《吴莱甫甬东山水古迹记》记载:“昌国即《禹贡》岛夷”,元代昌国州即今定海;(三)、琉球、菲律宾群岛说。扬守敬《历代地理沿革图》说:岛夷“当以琉球、吕宋诸国当之。”(四)、台湾说。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卷一记载:“台湾,《禹贡》扬州之域。”(五)、海南岛说。宋苏过在《斜川集》中说:“苏子居岛夷……其民卉服鼻饮,语言不通,”宋哲宗时,苏过乃是随父苏轼谪居于海南的。  相似文献   

2.
论何休的民族思想及其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公羊》学大师何体的“夷夏之辨”思想上宗孔子,下承《公羊》先师的基本立场和观点,以文明发展的程度作为区分夷夏性质的标准,既主张“严夷夏之防”,又肯定夷夏关系的可变性。他认为,若背弃仁义礼乐,丧失道德教化,“中国可退为夷狄”,而“夷狄进至于爵”,则可升华到夷夏混同、“王道大平”的“大一统”境界。这种以“进夷狄”为中心内容的民族理论,是一种具有明显平等意识,视天下为一家的进步的民族观,包含有极其丰富的时代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3.
民族服饰、土家织锦、西兰卡普、手工鞋垫、编制草鞋……春节期间,在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清江画廊景区,由长阳夷水女神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建的土家织锦民族服饰"非遗工坊"里,一件件精美手工作品吸引了游客的眼球,纷纷驻足观赏、拍照和购买。长阳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近年来,该县大力实施"非遗+"战略,推动非遗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4.
苍铭  邵凡晶 《民族研究》2023,(1):98-110+145
古代图像史料的挖掘和整理是历史学、民族学新兴的学术研究领域。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滇苗图说》、台北傅斯年图书馆所藏《滇夷图说》是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民族图册,近年不断被研究者关注和引用,这两种图册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滇中百蛮图》有密切关系。本文考释了三种“夷人图”的绘制年代,绘制背景,发现它们均源自清初编绘的《百蛮图稿》,该图稿是清代最早的“夷人图”,对认识云南众多“夷人图”的源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还订正了《滇苗图说》《滇中百蛮图》图册装裱过程中图说错贴问题,为西南边疆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较为准确的古代民族图像信息。  相似文献   

5.
中国历史上国家的统一与分裂状态常常是由于民族矛盾和民族战争引起的。因此,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均对“夷夏”民族关系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根据各自所处的时代状况与需求作出了相应的论述,由此汇成了一部源远流长的“夷夏论”史。本文着重从西周“封建”设“要服”、“荒服”;孔孟时代“尊王攘夷”和“夷夏观”;江统《徙戎论》;宋人石介《中国论》;近代社会“体用”论争与孙中山《民族主义》等几方面入手,对这一富于政治意义与学术价值的重大问题作系统性研究,这不仅对理解民族关系理论演变是十分必要的,抑或可以说对理解和处理当代民族关系也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6.
明代茶马互市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民族关系史上,自唐代以来,茶马互市在繁荣西北边疆城乡经济,开拓中原与青藏高原的交通茶道、密切汉藏民族关系、促进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藏族人民通过茶马互市获得茶、绵等生活必需品,同时也为自己的土特产品找到了销路,因而把茶道视为“金路”。明人李化龙在《议复开市抚赏疏》中说:“马市为夷货流通之府,胡汉之人胥仰给焉。……夷人以市为金路,惟恐失之。”这充分表  相似文献   

7.
巴子五姓晋南结盟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来多数学者认为,(世本)所载的五姓结盟、推巴氏务相为廪君的事件,发生在今鄂西的清江流域,时代约在春秋或战国后期。本文认为:王姓结盟并非在鄂西,而是在今晋南的涑水流域,廪君活动的时代是在商代中后期。首先,文章例举出晋南历史地名历(离)山、临猗(夷)、盐水、女盐泽、五姓湖等,分别与(世本)所载五姓结盟处的武落钟离山、夷水、夷城、盐阳等相对应。其次,从历史文献考察,文章考证了卜辞中的“巴方”地望在晋南。再次,通过检索姓氏之书,从诸姓考察可以看出,大约在商代中后期,巴、樊、相、郑、谭(郊)五姓曾共居晋南,此即五姓结盟的时空定界。  相似文献   

8.
阿伊努人的历史—文化特征川圭介阿伊努(Ainu,意为“人”)这一人们共同体在古代文献中称“夷”和“虾夷”,是日本原有的土著民族。现在主要分布在北海道及周围地区。由于明治时代以后实行同化政策,纯血统的阿伊努人已经很少,据《朝日新闻》报道,1980年时...  相似文献   

9.
古代越人的纺织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越人,主要活动于我国南方的江浙、福建、两广、江西、台湾等地。从商周得西汉前期,越人的纺织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本文拟从史籍和出土文物,对此课题进行初步探索。 一 《尚书·禹贡》载:“扬州之贡,鸟夷卉服,厥棐织贝。”颜师古注曰:“卉服,絺葛之属。”刘敞曰:“予谓织贝特叙鸟夷之下,明鸟夷之棐也,缉(织)贝为布如厚缯,今亦  相似文献   

10.
傣族,在历史文献,和又称“摆夷”、“夷”、“百夷”、“白夷”、“白衣”。如果我们简单从事,也可以将这些名称视为同音异字了事。然事实并非如此简单,这些文献记载中的族称,隐现的时代和地区往往有别,而且有的名字开始也不专指一族,等等。因此,弄清历史上族称的演变线索,常常是研究民族史首当其冲的问题。关于傣族的历史土族称的演变,《民族团结》1962年第四朋载江应梁先生《古代文献中记录的傣  相似文献   

11.
石硕 《民族研究》2006,1(1):59-66
南中是汉晋时期西南夷地区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大体以今云南为中心并含贵州大部及川西南部分地区。《华阳国志》称“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这为我们认识南中人群之族系面貌提供了一把钥匙。本文就如何区分南中地区夷、越两个人群系统以及史籍中对这两种人群之称谓在东汉以后发生的变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南中为“夷、越之地”的认识完全成立,“夷”为藏缅语民族系统,“越”(濮、獠)则属百越民族系统。文章还依据考古材料,提出古代云南地域主要为夷、越两系人群的格局形成甚早,至少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已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2.
“五色四夷”这一词是从十三世纪下半叶或从十四世纪上半叶开始在蒙文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因为,《蒙古秘史》中不见此词,而在《白史》中首次使用了。  相似文献   

13.
易巧君  方可 《民族论坛》2013,(12):35-37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北魏郦道元曾在著作《水经注》中如此描述高猿于谷中凄厉长啸。此行,我们亦是去一谷中小城——吉首,近年发展已是欣欣向荣,听其擂响苗鼓。这鼓于谷中,将擂出怎样的传奇绝响呢?  相似文献   

14.
诸葛亮“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质疑龚鹏九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建议刘备跨有荆益,联吴伐魏,以成鼎足之势,诚为高瞻远瞩,明见万里。惟于“西和诸戎,南抚夷越”方面,似无具体行动,恐当时本无此言,为修史者溢美之辞。今试以史证之。一、入川前,诸葛亮并无“西和诸...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夷夏观主要包括“夷夏有别”和“夷夏一家”两个命题。本文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夷夏有别”和“夷夏一家”命题并不是两种对立的民族观,也不存在落后与进步的分野。实际上,夷夏观两个命题的价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主张民族压迫、论证政权合理性、维护国家统一以及封建化是二者共同具有的政治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是哥伦布首先到达美洲吗?不见得。早在200多年前德国和法国历史学家对此就提出质疑。他们是从研究中国二十四史《梁书》发现疑点的。《梁书请夷传》记述了僧人慧深关于他游历扶桑国的描述。“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地在中国之东……名国王为乙祁—…·”中国学者历来认为扶桑国指的是日本,其实不然。日本离中国约为两、三千里,与“二万余里”相去甚远,即使是慧深计算有误,误差也不可能这么大。实际上中国大陆到北美洲大陆和到中美洲的距离大约为一万公里(如上海到温哥华9450公里,上海至巴拿马15870公里)换算成“里”,与“二万余…  相似文献   

17.
在解放前的黑暗岁月里,由于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原因,反动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的称呼、书写,往往带有侮辱性质。像凉山彝族就被称作“蛮”、“夷”、“倮倮”甚至书写为“蛮子”、“猓猓”……这种反动思想毒害着各民族的广大人民,直接影响到民族之间的团结,特别在民族杂居地区,影响就更显著、更严重。一九三六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凉山,毛主席本着民族平等团结的原则,亲自把“夷”字改为“彝”,一洗了侮辱之词。  相似文献   

18.
论岷山得名与羌、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岷山得名与羌、夷的关系郭声波岷山为大江之源,至迟在春秋时代已成为中原人的常识。①《荀子·子道》云:“子路盛眼见孔子,孔子曰:‘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其后,成书于战国中期的《禹贡》亦云:梁州,“岷、既艺,沦、潜既道”,“蜗山导...  相似文献   

19.
清江位于湖北省西南部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它发源于重庆万州与湖北利川交界处,流经恩施、建始、巴东、长阳等地的土家族苗族聚居区,“水色清明广大,人见其清澄,故名清江”。素有“八百里清江”之美称,它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土家族苗族儿女,又称为土家族苗族儿女的“母亲河”。而作为中国江河漂流的一朵奇葩,清江闯滩以其独特的集民俗风情与惊险刺  相似文献   

20.
西南地域广阔,环境复杂,气候温暖湿润,“土产”类型丰富多样,如优质木材、茶叶、生漆,以及大型家畜等。生息在当地的民族通过“土产”的交往,加强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交融,做到了区域民族间的整合。这些内容在清代民族图志《皇清职贡图》《黔南苗蛮图说》《夷人图说》“百苗图”中均有一定记载。结合方志、实录诸类资料,深化其研究,对于探讨西南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