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杂篇共17篇41次提到孔子,本文在疏理归类基础上,论列其精微或要义,辨析具争议的章节,寻绎外杂篇作者描写孔子的意图与方法,并与内篇略做比较.本文主要观点:<庄子>内篇体系完整、思想精纯,外杂篇作者不一、思想驳杂,既有准确领会内篇的仿拟与阐发,又有误解内篇的偏离与背离,但对孔子的态度基本一致:斥悖道之实际孔子,褒顺道之真际孔子,即<齐物论>"然于然,不然于不然","孔子改宗"遂为内外杂篇塑造孔子形象的常见模式.  相似文献   

2.
庄子学派的本体论和宇宙论紧密结合,混为一体,本文采用流行的说法,称为“宇宙本体论”。《庄子》内篇和外、杂篇在思想上多有出入,内篇基本上自成体系,而外、杂篇中,各篇的观点不尽相同。不少研究者已注意到,内篇的某些语言特点,与战国中期以前的其他古书颇为一致;而外,杂篇的某些语言特点,则与战国中期以后的其他古书大致相同。这种种迹象,大体己能够说明,外、杂篇从整体来说,确实后于内篇,而且并非出自一人之手。所以,本文将内篇作为研究庄周思想的依据,而将外,杂篇作为研究其后学思想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船山认为《庄子》内篇当为庄子所作,外、杂篇为后学所作,其中"杂篇"更接近于"内篇",水平高于"外篇"。笔者曾提出道德、性命、精神三个复合词不见于《庄子》内篇,也不见于《左传》和《老子》《论语》《孟子》《管子》《墨子》等子书,但见于《庄子》外、杂篇达36次,也见于《荀子》《韩非子》和《吕氏春秋》诸书42次。由此可以推断《庄子》内篇早于外、杂篇,印证了船山的睿智。此说得到广泛认可,但也有个别质疑,近年更有国际学者认为先秦尚无《庄子》内篇。但《韩非子》和《吕氏春秋》已引用《庄子》内、外、杂篇30次。汉初800字的贾谊赋也活用了《庄子》内、外、杂篇的典故21处。各种质疑均忽视了这些事实及其历史含义。也有人对单纯词和复合词在语言考据中的方法和意义全然不解,用任何时代都有复合词和单纯词的现象来质疑笔者的方法,对此,本文也作了回应。  相似文献   

4.
庄子是大文学家,而兼哲学家,他的思想大多是以寓言体裁为载体,所以其哲学思想不如一般哲学家易于了解.他的思想中的唯物论是不可抹杀的,并且他的思想也代表着被统治者的思想和希望.从版本和篇目上考证,<庄子>的内篇七篇大致无问题,内篇与外篇的关系是互为发明,以内篇为主;外篇杂篇为庄子后学所加.在思想理路上,庄子学分为左中右三派中派为庄子直传弟子,追求逍遥自得与齐一万物的境界;右派-儒家化的庄子学,主张"内圣外王之道";左派--极端的无治派,追求忘义、忘礼、忘乐.  相似文献   

5.
关于庄子其人其书,历来争论颇多.刘笑敢先生从古代汉语词汇发展规律的角度,有力地证明了:内篇写作在前,外、杂篇写作在后.这种观点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由此观点出发,以内篇为考察对象来分析庄子的"天"论思想,可探究到庄子所赋予"天"的丰富内涵及其深刻的天人关系思想.内篇的"天"涵义丰富,与"道"同为庄子哲学的核心范畴,由此构筑中国先秦哲学史上一个独特的形上学结构,即庄子哲学中天论和道论并行的形上学体系.  相似文献   

6.
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不能不读《庄子》;研究中国古代思想,也不能不读《庄子》。就思想而论,《庄子》是一个真理与谬误并存、精华与糟粕同在的矛盾复杂体。现存《庄子》一书共33篇,分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一般论者认为,内篇当属庄子自著,论庄应以内篇为主。笔者试图从分析内篇入手,参考外杂篇有关庄子的言行,追觅历史的轨迹,循着求实的思路,对庄子的复杂思想作一番探究。  相似文献   

7.
外杂篇共17篇41次提到孔子,本文在疏理归类基础上,论列其精微或要义,辨析具争议的章节,寻绎外杂篇作者描写孔子的意图与方法,并与内篇略做比较。本文主要观点:《庄子》内篇体系完整、思想精纯,外杂篇作者不一、思想驳杂,既有准确领会内篇的仿拟与阐发,又有误解内篇的偏离与背离.但对孔子的态度基本一致:斥悖道之实际孔子,褒顺道之真际孔子,即《齐物论》“然于然,不然于不然”,“孔子改宗”遂为内外杂篇塑造孔子形象的常见模式。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外杂篇精义"系列的第六篇.<寓言>抉发"内七篇"结构及其奥义,是"内七篇"的结构指南和奥义指南,全篇结构严谨,义理贯通.郭象的篡改误断和曲解妄释,导致旧庄学认为<寓言>是"随手散缀""难明条贯"不相关联"的杂凑之文,并且误以为庄子所撰,视为"庄子自序",从而成为旧庄学无法读通<庄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梁娟 《学术论坛》2008,31(3):178-181
"逍遥"是庄子所向往的超越物我、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最高人生境界,这种境界不仅体现在<庄子>的文本结构中,还体现在其"三言"的言说方式中.作为卮言特性之一的"曼衍",无论从其内涵,还是其实际使用,都可以说是"逍遥"境界的另一种写照.<逍遥游>篇中,庄子对"逍遥无待"的至高人生境界的追求,正是在这种不拘常规演变的"以卮言为曼衍"的言说方式中得到了实现.因此,"逍遥"和"曼衍"是庄子最高人生境界的不同表述和在不同层面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庄子>一书的部分篇目之间存在经传结构,一般认为:内篇为经,外篇、杂篇为传.<齐物论>和<秋水>就是经传结构的代表,<秋水>是为阐释<齐物论>而作.由<齐物论>到<秋水>,在文本上呈现出由怪诞走向崇高、由描绘转向分析、由概说走向精论、由理念转向实践的演变,说明<庄子>由经到传的生成过程,不仅深化了其哲理内涵,还产生了积极的文学效应,对文本形态和艺术风格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