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的形成是近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关于世界历史的开启缘由,近代哲学家们大多秉持理性主义进步观,推崇理性的至高权威,将理性置于征服自然、规制全新社会秩序的制高点。马克思认为理性背后驱动物质利益追求的资本逻辑才是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形成的原动力和根源。经历哲学批判和政治批判的不断探索,马克思最终将批判深入至"物质的生活关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追求剩余价值与不断扩张的演化趋势和逻辑造成人的自由自觉发展逻辑的断裂,解开了人们异化命运的真正奥秘。马克思自觉意识到资本逻辑的运行存在由基本矛盾导致的内在边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底线、自然资源有限性导致的外在边界,体现了其对资本逻辑批判的边界意识。  相似文献   

2.
对马克思而言,对现实的思考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纯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马克思的现实观是对黑格尔现实观的继承和超越。黑格尔现实观的核心之点在于理性与现实的和解,体现了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逻辑。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剖析发现了思维与存在的异质性,从而打碎理性与现实的和解,把现实从绝对精神的阴影王国中拯救出来,凸显了独立于思维的现实。马克思视域中的现实是历史性和开放性的过程性存在。马克思吸收并改造了黑格尔的"圆圈式论证方式"来把握现实。马克思现实观的最终旨趣不是解释现实,而是改变现实。改变现实的路径不是诉诸理论批判,而是现实革命。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宗教工作关系到国家的稳定、民族的繁荣.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高度重视宗教工作,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这一发展与创新主要体现在对宗教本质观、宗教价值观、宗教历史观的不断深化,体现了党的领导核心宗教观之间的继承、发展、创新、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性.  相似文献   

4.
刘志刚  石文学 《理论界》2009,(2):104-105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宗教思想来源的分析力图指出:马克思宗教观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源泉,其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马克思的宗教观有着丰富的内涵,主要有关于宗教的本质、宗教产生的根源和宗教的发展和灭亡、宗教的社会作用和功能等几个方面.这也构成了马克思宗教观的基本体系.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应正确领会和灵活运用马克思的宗教观来指导宗教与社会发展关系,使之更能发挥积极作用,真正做到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5.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异化劳动理论的阐释中,涵摄着马克思自由观的基本思想和基本逻辑.当我们在异化理论的透视中领悟这种自由观时,得出的结论是马克思在确立自由观时遵循着理性人与自由人的理论前提预设.站在当代角度上重新审视马克思理论的前提及由此演绎出的理论内容,是我们力图穿越时空界限、走进马克思的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虚假的意识”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概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恩格斯把“意识形态”定义为“虚假的意识” ,代表了他和马克思的一贯思想。这个概念体现了他们对从文艺复兴到启蒙的“方法怀疑论”或现代科学精神的继承 ,尤其是体现了他们对 17世纪后出现的各种世俗意识形态的“虚假”特征的深刻洞察。这个概念的重要贡献 ,在于它把以往对宗教神学的批判转变为对世俗意识形态的批判 ,揭露了流行的各种世俗意识形态在导致精神异化方面与宗教神学的相同之处。“虚假的意识”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历史唯物主义把“虚假的意识”(意识形态 )结构于其概念体系之中 ,既反映了社会现实状况 ,又体现了它要彻底消除精神异化的立场  相似文献   

7.
申庚科 《理论界》2010,(3):22-23
在马克思的早期哲学著作中,马克思多次使用"实践"概念。《博士论文》中的实践是青年黑格尔派的理性主义实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是人本主义逻辑下的异化的工业实践,在《论费尔巴哈提纲》中才确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的实践观,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实践具体化。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费尔巴哈提纲》再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对实践的态度以及实践概念的侧重发生了转移:从异化的实践到科学的实践,从物质生产实践到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  相似文献   

8.
西藏民族学院杨维周同志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教育讲座》一书,于2002年1月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共分四讲,它全面系统地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的重要论述,反映了我党制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民族文化政策与实践,有针对性地揭批了达赖集团以宗教为掩护,以反动宣传和思想渗透为手段,祸藏乱教,图谋分裂祖国的阴谋,阐述了如何牢固树立西藏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祖国观,不断提高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的自觉性;如何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坚决抵制达赖集团图谋分…  相似文献   

9.
孟宪霞 《东岳论丛》2011,32(6):142-146
马克思宗教观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经历了从有神论到启蒙无神论再到科学无神论的渐进发展过程;马克思的宗教观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宗教的本质、宗教产生的根源、宗教的发展和灭亡、宗教的社会功能等几个方面。加强对马克思宗教观的批判性继承及省思,对于当下我国正确认识宗教及其社会功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孙文君 《理论界》2009,(9):32-33
宗教观是关于宗教的根源、本质、功能及其生成、嬗变、消亡之内在逻辑的根本观点.马克思宗教观的深刻之处在于把宗教问题的探究、审视与批判诉诸物质生活实践,从而在本体论维度颠覆了以往宗教理论的观念论立场,开启了宗教研究的新视界,引发了近代宗教批判运动历史性转向和框架性革命.在马克思看来,探究宗教的本质不仅要研究生活的结构关系,而且要进一步研究并揭示生活主体的现实本质,通过探究人的本质进而揭示宗教的本质.在马克思看来,对于实践唯物主义者来说,宗教批判问题乃至全部问题,其实质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与改变事物的现状.  相似文献   

11.
西方宗教学的最大贡献是力图摆脱神学的羁绊,提倡对宗教进行理性研究,但也往往带有唯心主义哲学的局限性。与一切唯心主义的宗教理论不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确认了宗教的现实基础,为如何进行宗教研究确立了正确方向。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宗教学,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指导下,努力吸收中外宗教学的研究成果,结合世界各种宗教尤其是中国宗教发展演变的历史与现实,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科学逻辑,提练与型塑富有自身独特性的宗教学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2.
宋清华 《天府新论》2004,22(6):37-41
康德的上帝观乃是对实践理性中道德公设的回应,是绝对律令得以实现的最后保证,它是一种逻辑的结果,而非理论的前后不一。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中的上帝观是一致的,他的宗教观有助于我们思考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类似问题。  相似文献   

13.
应该怎样估价与理解马克思著作中的“异化”概念,仍然是一个需要通过专门的理论研究给予回答的问题。本文试图紧紧围绕马克思本人对异化的使用比较全面地考察马克思著作中的“异化”,力求对“异化”在马克思著作中的使用、理论基础演变,地位及作用作出回答,以此求教于理论战线的同志们。一、“异化”在马克思著作中的使用研究“异化”问题的科学方法论应该是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则,我们试图紧紧围绕历史的事实进行逻辑的剖析。在1844年以前,从《博士论文》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即青年马克思时期,马克思对“异化”的使用是不断增加的,到《手稿》进入了高潮。马克思最早使用“异化”是在《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和《博士论文》中。在这两篇论文里,他把现象理解为“本质的异化”,把对自然的认识看作是“自然的异化”。马克思思想当时受着黑格尔唯心论的影响。在这两篇文章中“异化”出现了总共三处5次(《马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实际上是对“异化宗教”的批判。所谓“异化宗教”是指在感性世界遭受挫折的基础上产生的宗教。这种异化宗教的实质是人对感性世界的逃避,而不是理性寻找终极关怀所成就的非异化的宗教。因此,马克思必然从对“异化宗教”的批判转向对“尘世”的批判。  相似文献   

15.
杨楹  罗建平 《东南学术》2006,(5):98-103
马克思的宗教观必须置于马克思解放理论的视域中加以解析,才能把握其真正的精神要义.文章从马克思"观"宗教的生活角色、理论前提、价值立场和方法论四个层面,确证了马克思的宗教观独特的运思倾向,以及服务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之根本主旨;指出,宗教从对人的解放力量蜕变为人的解放与发展的桎梏,正是由于现实生活的变迁所提出新的解放任务使然.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正是立足于现代社会生活,立足于无产阶级与人类彻底解放的历史使命,他强调指出,解放的根本方式与路径只能是现实的实践活动,解蔽宗教、创发现实条件,促成宗教的消亡,是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内在环节.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思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是不一样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其变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他对待费尔巴哈态度的转变,从他认同费尔巴哈到批判费尔巴哈,可以说,费尔巴哈是马克思思想转变的风标,其前后变化体现在:从推崇异化到客观看待异化;从人本主义关怀无产阶级到客观分析历史发展;从关注人的本质到关注物质生产;从异化史观到唯物史观。透析这些思想变化可以使我们对"卡尔.马克思问题"有更好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的四个方面.由于这种"异化论的逻辑"是建立在"未被异化的本真态--被异化的非本真态--扬弃被异化的非本真态实现不被异化的本真态"的预设之上,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放弃了这一先验图式,指出"我对我的环境的关系是我的意识",将"个人"和"社会"视为两个不同层面的关系的"项".广松涉将这两种不同批判维度看作从异化论的逻辑到物象化论的逻辑的转换.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创立了唯物史观之后,并没有放弃异化理论.其实,早在《巴黎手稿》的《穆勒评注》中,马克思就已经转换了异化逻辑,从自我异化逻辑转到了交往异化逻辑即关系异化逻辑.而到了《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时期,马克思的关系异化理论更加成熟.无论是摆脱了抽象类本质的异化劳动理论,还是对人的依赖关系的论述,都表明马克思这时在社会关系层面上的异化理论已经成为描述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及发展趋势的科学概念.  相似文献   

19.
《理论界》2016,(10)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在"人的本质"理论的创立过程中马克思遵循着一条清晰的逻辑主线,即从对宗教异化的批判转向对市民社会和国家二元对立基础上政治异化的批判,随后又走向对经济领域中劳动异化的批判,这三种异化批判为马克思科学揭示人的本质创造了逻辑前提。同时,这一逻辑路径的生成始终伴随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发现是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必然结果,也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解放的前提条件,为我们正确认识人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100年前,江孜抗英保卫战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藏民族民族精神光辉灿烂的一页,也是我们今天维护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精神力量.这种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历史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使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进程中,能够确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振奋民族精神,不断推动西藏政治、经济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