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行政追偿制度是我国行政赔偿的重要制度之一,但目前国家立法中关于行政追偿程序的规定却比较概括,严重影响了该制度功能的发挥。对此现状,文章对各级人民政府向行政赔偿义务机关予以追偿的程序,行政赔偿义务机关向行政公务人员及受委托组织或个人予以追偿的程序、行政追偿的时效问题,以及追偿之后的救济程序进行了构建,以完善我国行政追偿制度。  相似文献   

2.
国家追偿标准在国家追偿制度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追偿制度能否顺利运行。由于我国《国家赔偿法》并没有提供一个可操作性的标准,国务院也没有将追偿标准进行细化,而是授权地方人民政府作出进一步规定。因而我国的追偿标准实行的是“地方”标准而非国家标准。但是,有些地方标准缺乏可行性,地方标准之间同样缺乏可比性,这就使得法定的追偿标准在实践中无法产生实际效果。因此,要发挥国家追偿制度的功能,就应当以追偿的国家标准取代目前的地方标准,并逐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3.
通过权利义务的设定调整人们的行为 ,最终实现对社会各种利益的调整 ,是一种法律制度运行的基本过程。赔偿费用的追回既有利于国家实现对其工作人员的警戒和监督 ,又可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实际上潜在地保障着广大“纳税人”的利益。保障国家追偿权的实现、维护被追偿人的合法权益是行政追偿制度设计的导向和目标。本文主要论述了行政追偿的判断及其定位 ,行政追偿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行政追偿的成立要件 ,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区分和认定 ,作为行政追偿制度之根本保障的程度设想  相似文献   

4.
国家行使追偿权的条件是指国家在何种情况和条件下有权向公务人员或者受委托的组织和个人行使追偿权。国家享有追偿权,但这种追偿权并不是在所有的行政损害赔偿中都存在。我国《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是追偿权的法律依据,但由于立法过于原则,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行政追偿是国家赔偿制度中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法定权力。为了进一步贯彻实施我国的《国家赔偿法》,对行政追偿制度的涵义和性质的理论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日益繁荣,雇员在履行劳务时致人损害的情况时有发生,由谁承担赔偿责任及雇主如何追偿等问题,关系到受害人权利救济、雇员弱势群体利益保护、社会和谐稳定等问题。但是目前我国关于雇主责任的规定只散见于各处的法律条文,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不利于司法实践中具体案件的处理。在此针对雇主责任及追偿制度的含义和适用前提进行分析,指出雇主责任和追偿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意见。  相似文献   

7.
混合担保人之间是否享有追偿权一直争议不断,理论上形成了追偿论和无追偿权论两种观点。体系融贯视角下,混合担保无追偿权论具有妥适性。追偿论中代位求偿论与连带责任论存在强行推定共同担保意思的瑕疵。混合担保规则在逻辑体系上的融贯性体现为:该规则使数人担保责任形成了共同担保、混合担保、按份担保三足鼎立的局面;在数人责任体系中,混合担保规则外部呈现连带关系,内部无追偿权,从而区别于其他数人责任类型;混合担保规则与原因力竞合的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的区别在于立法目的不同,前者体现对意思自治的维护,后者体现对侵权行为的制裁。从价值体系融贯性角度而言,混合担保规则与平等原则无关,以意思自治原则为核心价值遵循,兼顾效率与公平,可实现价值之间的体系融贯。  相似文献   

8.
共同担保制度之中,核心问题是数项担保权如何实现以及担保人相互之间关系问题.担保人与债权人之间及担保人相互之间的约定,应予尊重.在无特别约定的情况下,债权人享有决定实行何项担保权利的选择权,各担保人之间相互独立,不享有追偿权.《民法典》共同担保制度,在自治、公平、效率原则的指引下,构建了具有实质妥当性的规则体系,共同保证、共同物的担保、混合共同担保形成了基本一致的规范构造.  相似文献   

9.
论行政追偿的正当程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行政追偿正当程序的缺失,是我国《国家赔偿法》的重大缺陷之一。在理论上对现行立法缺失作深层次的分析,抛弃特别权力关系理论支配下的行政惩戒权说,确立行政法上的债权说,在此基础上构建行政追偿的协商程序、决定程序和监督程序是完善我国《国家赔偿法》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0.
关于债务加入虽然我国法律上并无明文规定,但自“苏高发审委[2005]16号纪要”首先提出来之后,无论是法学理论上还是法律实务上均成为讨论和应用的热点。笔者以审判实践中遇到的一种特殊情况为出发点,旨在通过争议焦点分析的方式对债权人做出的替保证人还款这一情况应认定为债务加入,并以案例分析的方式系统的展示债务加入的认定方式,并在最后分析了债务加入人履行了债务之后应如何追偿的问题,希望能够作为在实务中分析认定债务加入的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及其司法解释对于法人的分支机构、职能部门签订的保证合同,视情况分别适用职务代理、狭义的无权代理或表见代理的规定;对于因欺诈、胁迫等手段而成立的保证合同,改无效旧制为可撤销模式;对于越权保证效力的认定,采取结合第504条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6条第1款、第2款的规定的路径及方法;对于共同保证人相互之间的关系,规定连带负责和享有追偿权;不但承认国际贸易中的独立保证,而且有条件地认可国内贸易中的独立保函;有条件地承认当事人约定的保证期间,放弃了2年的保证期间,在保证期间与诉讼时效的衔接方面放弃了诉讼时效中断和中止的规则,只设置了起算规则;在主债合同变化与保证责任之间的关系方面,大幅度地吸纳了司法解释的规定。关于适用民法典有关担保制度的司法解释一概否认保证合同约定的违约金,失之偏颇,应予修正;在无法识别是债务加入还是保证的前提下适用关于保证的规定,有一定道理。  相似文献   

12.
行政公诉权滥用是对行政公诉权合法运行的背离.行政公诉权滥用规制亦即对行政公诉权滥用的规范与 制约.行政公诉权滥用规制有多种途径,但法律是其根本手段.为有效规制行政公诉权的滥用,立法要设定行政公诉的诉权要件、国家赔偿责任、检察官追偿制度以及进一步细化检察官的惩戒制度等.  相似文献   

13.
对独立的加害人不明的侵权责任,可根据过错推定原则或公平责任原则让加害人所在社区先行承担,或与受害人分担受害人的损失,同时,保留对独立的加害人进行追偿的权利.在加强侵权责任立法来积极引导市场经济下人类社区生活文明发展、抑制不良社会行为的同时,还应建立和完善广泛的国家、地方两个社会安全保险体系和行业、区域责任保险制度三位一体的社会安全保障机制和法律体系,以形成有效的社会人身损害赔偿补偿制度,共同维护公民的基本人权,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4.
刘保玉 《广东社会科学》2023,(2):232-241+288
《民法典》和《民法典担保制度解释》中对担保合同的从属性规则有诸多规定,但关于担保的从属性规则仍存在遗漏或留白问题,有待根据法律规定的精神和担保原理予以明晰。预约合同应可设立担保并作为担保合同的主合同;在主合同不成立、有撤销事由或者被撤销的情形下,可参照适用《民法典担保制度解释》第17条担保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之规定。而在主合同确定不发生效力的情形下,则不适用主合同、担保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之规定。合同非因当事人的原因确定不发生效力而被担保人负有返还财产、折价补偿义务的,附生效条件的合同中条件未成就但被担保人有过错的,批准生效的合同中负有报批义务的当事人违反报批义务的,其保证人或物上保证人仍须按照担保合同的约定和法律规定承担相应的担保责任。反担保合同的效力虽不取决于本担保合同,但不应因此而完全否定其在设立、移转、范围、消灭等方面对本担保合同的从属性;再担保合同直接从属于本担保合同,并间接从属于主债权债务合同,其效力受本担保合同和主合同的双重影响;债权人、担保人和反担保人、再担保人的追偿权行使,应适用或参照适用《民法典》第700条所确定的顺位规则。  相似文献   

15.
泰王国国家赔偿法律制度经历了从民事赔偿责任向行政赔偿责任的性质转变。就赔偿法律制度构成要件、诉讼程序、行政程序、赔偿标准及追偿权方面来看,泰王国国家赔偿法律制度具有责任主体和履行职务行为的广泛性及赔偿范围的无限定性的优点,但赔偿标准较低,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受损人充分获得补偿的权利。  相似文献   

16.
试论保证人的追偿权张道庆保证人的追偿权是我国担保法、民法通则和借款合同条例等法律、法规对保证人明文规定的唯一一项权利,它可使保证人因承担保证责任所受到的实际损失得以弥补,是保证人之所以承担保证责任的基础。一、保证人追偿权的种类保证人的追偿权具体分为代...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发展,第三人侵权情形下的安全保障义务制度变得日益重要,《侵权责任法》第37条应运而生.然而,该条规定略显原则与粗放,因此司法实践应扩展安全保障义务主体、确立安全保障义务内容的个案确定路径、并在过错责任的原则下进行举证责任倒置,明确安全保障义务人承担的是次位责任且其有权向积极侵权人进行追偿.  相似文献   

18.
2009年出台的《侵权责任法》正式确立了补充责任制度,这对侵权责任法律体系的构建有重大意义。补充责任的确立弥补了侵权责任承担的一项制度空白,完善了目前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但由于规定还不够细化,在复杂的司法实践中运用起来,面临着诸多的难题。因此,有必要就侵权补充责任的含义、性质、适用范围等进行归纳,并分析相关制度,以便补充责任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和实施。  相似文献   

19.
杨署东 《甘肃社会科学》2007,(1):210-213,226
从转承责任基本理论出发来审视我国转承责任法律制度,大多数转承责任法律制度不是由法律法规确立的,有些还是从程序角度来设置的;现有的转承责任法律制度大多不是普遍适用的一般性转承责任法律制度,且各具体转承责任法律制度规定不协调,对责任人承担转承责任后是否享有对行为人的追偿权及其行使条件的规定也不统一.因此,在制定《民法典》时,建立和完善一涵盖我国国家机关转承责任、法人转承责任、雇佣人转承责任、无偿帮工转承责任等多种具有支配关系的使用人转承责任法律制度以统一我国转承责任立法,节省立法资源,提升其法律效力地位,也解决了目前具体形态转承责任间相互冲突交叉和同类型转承责任不同具体形态规定不一致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国家建设业已进入制度建设时期.作为反映一种社会制度、一个时代本质的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天然具有凝聚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和灵魂,直接关系到国家制度的合法性、有效性和生命力,是当代中国国家制度建设的价值基础和精神支柱.对于国家制度建设与中国和平崛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