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拜伦的叙事诗作品,尤其是其代表作<唐璜>,显示出诗人极强的叙事节奏感.无论是叙事主线的跌宕起伏,还是叙事辅线--各类非叙述性插入文本的错落有致,抑或是诗歌文本中场景与停顿等技巧的穿插运用,都可见出拜伦对叙事节奏的驾驭能力.拜伦这一能力的发挥与其对时间的敏感与重视息息相关,作为诗人的经验和智慧告诉他:时间为诗歌叙事提供了素材;佳作不仅是应时的产物,同时也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相似文献   

2.
李慧明 《学术论坛》2012,35(5):162-164
《新夏娃的激情》是英国女作家安吉拉.卡特凭藉其独特的想象力建构的一个重写传统的反讽性戏拟文本。作为一种文本策略,互文性构成了《新夏娃的激情》重要的后现代文本特征。小说以科幻小说形式创作,以新夏娃的诞生和逃亡为戏拟对象,娴熟地运用典故、戏拟、反讽等手法,通过对《圣经》、希腊神话及文学经典的题材、内容、形式、风格的挪用和改造,以荒诞、戏噱的神话图景离析正统,展现对性别文化的批判和反讽。文章拟从典故、戏拟、反讽角度入手,探讨该小说互文性手法的运用,进而揭示其后现代文本策略。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托马斯·品钦早期三部小说的叙事话语进行了互文性研究,其叙事话语的互文性主要体现在:与欧洲经典文学作品互文;与美国经典文学作品和品钦自身作品互文;与非文学领域的艺术、科学叙事话语互文。高度的互文性使其小说成为各种叙事话语交织的超文本互文体系,构成了其小说叙事迷宫的一个主要因素,反映了品钦对传统叙事话语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4.
作为现代派诗歌的典型代表,艾略特在多处场合发表自己的文学传统见解,强调“失掉传统便失掉对现在的把握”,暗示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的有机融合。艾略特在他的早期诗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运用大量玄奥意象的并置和文学宗教典故构建起了一个传统与现代相交融的文学世界,充分体现了艾略特的文学传统观和现代观。  相似文献   

5.
典故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承载着历史赋予的精神和文化财富,是凝练的语言精华。文学作品中典故的运用对于文章色彩、文章内涵的扩展以及文章的韵味和趣味的增加有着重要的作用。英美文学中的典故多来源于古希腊神话、寓言故事、《圣经》、优秀文学作品及民间传说等。鉴于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如何将英美文学中的典故以一种恰当的语言予以表达而不破坏其原有的语言风貌和要表达的思想精髓是我们在从事翻译工作时必须思考和重视的。在此旨在分析适于典故英汉翻译的几种技巧从而实现典故的恰当翻译。  相似文献   

6.
伦诗歌中的叙事诗不仅数量多,而且技巧高,其诗歌中夹叙夹议的方式、写景加抒情的成分、明显的讽刺意味以及对口语化的伸缩性较大的意大利八行体的创造性运用等特点,均使诗人成为西方叙事诗史上当之无愧的大家,在西方叙事诗史乃至世界叙事诗史上拥有自己独特而崇高的地位.拜伦的代表作<唐璜>最能说明诗人对西方叙事诗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7.
"典故"探研     
罗家湘 《中州学刊》2005,(5):196-199
"典"本是提纲挈领式的备忘录,"故"本是储存于记忆、流传在口头的对典的解释.典故相互配合,构成古代文明传承的方式.文字操作的方便和应用范围的扩大,使"故"有了记录在案的可能,古人称之为"淫文破典".社会生活的变化使得"典"有了重新解释的必要,各种权变之术、临事之宜应运而生,古人称之为"淫权破故".破的好处是典故的合一,使文挣脱口语的束缚而独立.但破又使大量的典丧失故的解说,成为无法索解的微言.  相似文献   

8.
徐志学 《兰州学刊》2010,(10):202-205
当前研究典故的相关文章或著作中,相关术语所指的对象有的互有交叉,有的互相冲突,特别是典故所指,大致分三种情况:一种指言语作品中有来历出处的语言形式,一种指言语作品中有来历出处的语言形式及其来历出处,一种指言语作品中有来历出处的语言形式之来历出处。这种现象,既反映了人们关于典故所指认识上的分歧,又给人们认识了解典故带来困惑,不利于典故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文章从用典语言形式与其来历出处的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典故所指的对象为用典语言形式之来历出处。  相似文献   

9.
典故的"有意误读"是李贺诗歌美学的一大亮点.由于有意误读,典故原义与语境义之间便构成对话与冲突,从而在诗句中形成语义裂隙,诗意变得隐秘而复杂."任公子骑白驴"、"虞卿"、"千金买骨"、"魏明帝青龙九年"作为个案,对李贺诗歌的典故误读现象进行详细解析,以期窥见李贺的隐秘文心,彰显李贺诗歌的独特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10.
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尤多拉·威尔蒂在自己的作品中娴熟地运用传说、历史、神话故事、民间故事、民谣以及诗歌;本文对尤多拉·威尔蒂文学创作中的典故运用进行了整体性的评述,接着深入分析了典故在威尔蒂的小说《强盗新郎》中的广泛运用,揭示了文学渊源与威尔蒂的新文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叶圣陶关于培养国家合格公民和社会合格成员的育人观 ,像一条红线贯穿于他语文教育思想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他从年轻时代起 ,就十分注重培养新人 ;后来无论从事编辑工作还是出版工作 ,都始终不忘育人 ;担任教育界重要领导职务后 ,更是大力提倡、大声疾呼要端正教育思想 ,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他在如何进行语文的读写教学和养成学生良好的读写习惯等方面都有诸多精辟的论述。叶圣陶的语文育人观对推进当前的素质教育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试论作为空间叙事的主题-并置叙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考察一种因共同"主题"而把几条叙事线索联系在一起的叙事模式--"主题-并置叙事".主题-并置叙事有四个特征:(1)主题是此类叙事作品的灵魂或联系纽带;(2)在文本的形式或结构上,往往是多个故事或多条情节线索的并置;(3)构成文本的故事或情节线索之间既没有特定的因果关联,也没有明确的时间顺序;(4)构成文本的各条情节线索或各个"子叙事"之间的顺序可以互换,互换后的文本与原文本并没有本质性的差异.由于"主题"(topic)概念是由"场所"(topos)概念发展而来的,而"场所"是一种"空间",因此,主题-并置叙事本质上是一种空间叙事.  相似文献   

13.
互文与创造:从文字叙事到图像叙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叙事是文字和影像这两种不同的表意媒介在艺术形式上最根本的结合点,是文字语言和视觉语言最具渗透性的特征。但因媒介的本体特征不同,文字叙事和图像叙事在互通之中有差异,从文字叙事到图像叙事的转换,不是叙事方式和内容的简单移植,而是一种具有互文性的创造与对话。对叙事媒介的转换和比较研究有助于丰富文字和影像各自的叙事分析和叙事学研究的拓展。  相似文献   

14.
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约瑟夫·弗兰克的《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发表以来,空间问题逐步受到批评理论界的重视。自20世纪后期开始,批评理论出现了"空间转向"。现在,空间问题也成为叙事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主要从叙事理论空间转向的学术背景和前期论著、叙事空间理论的概念和基本观点等方面,对过去数十年来的西方叙事空间理论的主要著作进行了梳理和评介,以期引起国内学界的关注,促进我国叙事理论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类文本研究拓展了传统的文本叙事交流情景,是文本研究的新方法。通过梳理国内外学界对热奈特类文本理论研究成果,重点针对热奈特文本叙事理论和类文本叙事理论体系之不足,修正类文本的概念和范畴,首次提出类文本-文本共生叙事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类文本-文本共生叙事交流情景和类文本-文本共生(叙事)批评框架,由此补充和发展热奈特叙事话语(文本)及其类文本(叙事)理论体系,以期为当代叙事新趋势提供与之匹配的理论框架,应用于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  相似文献   

16.
陈剑兵 《学术探索》2004,(11):110-114
本文试图从叙述结构和叙事意识入手 ,论述了《废都》叙述上与人物上的三维空间结构 (包括三大意象系统 ) ,结合文本、社会文化背景和叙述主体 ,指出了创作者与《废都》文本透露出来的颓废意识  相似文献   

17.
本文依托现代叙事学关于虚构叙事在于特定语言成规的思想,分析了唐传奇建构的两种叙事成规:"个人化观点"和"情节化修辞".前者是对史书全知观点的蜕变,后者是对史传编年实录和六朝小说粗陈梗概的飞跃.唐传奇叙事成规的形成,在中国叙事史和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古希腊罗马叙事之所以能产生巨大深远的影响,除了位居时间长河上游的独特优势外,还在于它为未来故事讲述奠定了方法论基础,后人使用的叙事手段大多源出于这一时期。西罗马帝国覆亡之前,故事讲述人有机会在长达15个世纪的时间内探索叙事的多种可能性,其叙事贡献不止表现为留下一大批传世之作,更重要的是生产了一套"构成其他文本的可能性和规则"。梳理西方叙事传统的形式渊源,须从虚构化倾向、流浪汉叙事、向内转倾向以及讽刺与反讽等重要因素入手。后古典时期的叙事进程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在前人的话语范围内另辟蹊径,此为差异化发展;二是跳出前人窠臼别开生面,此为突破式创新;三是将前人辟出的小径踩踏成大道,此为推进式继承。叙事形式与经济活动存在密切关联,西方人历史上属于海洋与游牧民族,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需要在草原、大海与港湾之间穿行,其讲述的故事因而更多涉及旅途奔波、远方异域以及萍水相逢的陌生人,这导致流浪汉叙事成为西方叙事传统的显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网络文学正迅速成为当代文坛一种新生的文学现象,网络小说作为其中的一种文体,在当下备受关注.形成于网络小说中的叙事空间很有特色,在这些自由的空间中,作者可以畅所欲言,进行天马行空式的"无厘头"创作,这些叙事空间既体现了时代发展对文学的新要求,也体现了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同时,空间在叙事中又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对网络小说中一些特殊的、充满奇思妙想的叙事空间进行总结、分析,有利于把握网络小说的本质和特征.  相似文献   

20.
王海燕 《理论界》2014,(6):114-118
《采薇》中颇有争议的"如何理解伯夷、叔齐"这一难点,并不是一个现实伦理问题,而应依据小说的叙事伦理来解答。叙事伦理即各种形式安排透露出的伦理维度。小说通过叙事角度的选择与叙事距离的控制体现出对伯夷、叔齐的伦理同情,而由结构上的人物对位与事件对位及反讽表达的是对自周武王至阿金诸色人物的伦理拒斥。与前期同是"易代"主题的小说相比,《采薇》叙事伦理的复杂化既是现实的投射,也体现了鲁迅对于小说叙事艺术的进一步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