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危机的"媒介化"特指危机与媒介的互动效应,包括媒介全面改变危机存在的社会与文化生态、媒介传播加速危机发展的网络化和权力结构变革、媒介逻辑深入渗透危机发展全过程的趋势,是当下一个重大的时代性挑战和社会性议题.从"关系"视角理解并应对这一特殊现象,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媒介化危机"冰山结构"中"关系"的"枢纽作用",进而探索"意义共建"作为化解媒介化危机"关系性损害"的方向性路径,最终明确媒介化危机中"关系结果"的操作定义和测量方法.基于"关系"视角的媒介化危机理论和方法研究,是对现有危机研究框架的突破与深化,亦为深陷媒介化危机的权力机构、企业组织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方式和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2.
"媒介即讯息" 一种现象学的媒介本质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即讯息"作为麦克卢汉的传世名言,向来为传播学界所称引.从现象学的角度看,这一论点向我们揭示了作为"世界"本身而直观呈现出来的媒介本质.它的提出表明麦克卢汉凭借对媒介的现象学观照而从生存论层面阐发了其所富含的哲学意蕴,从而突破了传播学实证学派和批判学派的传统思维,于后两者所持有的科学主义的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媒介本质观之外,在有关媒介意义的问题上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认识途径,并由此通过提供一种面向人类一切经验的"思的可能性"而敞开了传播研究的思维视域.  相似文献   

3.
"媒体等同"是从媒介效果研究的角度提出的人和媒介互动关系的新理论,它有两层涵义一是把媒体内容当真;二是把媒体当人."媒体等同"的涵义、实质、机制和理论归结,构成了该理论的整体框架."媒体等同"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并在媒介理论的发展视野里,有着重要的地位、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社会"选秀"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2004年"超级女声"在某省卫视台播出,铺天盖地的"选秀"活动仿佛一夜之间成了国内最受趋奉的娱乐方式和文化时尚.本文拟分析"选秀"活动对青少年的影响尤其是负面影响,并探求媒介在正确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新闻集团2007年收购道琼斯的行动震惊世界媒介行业.本文通过分析美国报业集团模式的演变路径以及新闻集团高价收购道琼斯背后的战略意图,考察<华尔街日报>纳入新闻集团后"进化"的轨迹,研究跨国媒介集团并购策略的思路与整合资源的方法,提出:网络时代备受挤压的传统报纸,可以在超级跨国媒介集团中得到新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6.
陈长松 《学术论坛》2005,(11):65-67
从技术维度分析,冷媒介、热媒介理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该理论存在本质矛盾--媒介提供信息的清晰、丰富与否与受众的参与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生活世界本身是先于一切理论研究之世界.但是,对生活世界的研究则是自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概念后才正式出现的.当然,这里所指的"研究"是专指以"生活世界"概念的名义而把"生活世界"作为"课题"来研究之理论研究.其实,就生活世界的实质内容而言,胡塞尔并非是最早对生活世界进行关注的哲学家.应当说,马克思才是真正将人们的关注焦点聚焦到生活世界的最早的哲学家.中国学术界对生活世界进行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距今也有二十余年,期间所取得的理论成果是不可低估的.遗憾的只是,"返回生活世界"、"回归生活世界"到目前为止似乎已成了一句空喊的口号,犹如一个游子有了"回归故里"的念头却在归途中迷误了目标与方向.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世界日益成为了一个"地球村".麦克卢汉的预言在互联网崛起的今天,终于变成了现实.他奇特的媒介理论如:"冷、热媒介"、"媒介即是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等都给人以震撼.但也因此使他成为学术界最具有争议的人物.  相似文献   

9.
禅门"青青翠竹总是法身"辨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是禅宗中的重要理论命题,对中国美学具有深远影响.本文认为,在禅宗中,不存在一个即现象而见本体的结构,自然的世界并不是法相、真如的媒介和载体,青青翠竹的意义,不是法相真如所赋予的,它的意义就在其自身,它自己就是一个充满圆融的世界.这个命题表述的是禅宗关于世界意义的思考.它在美学上具有重要意义,它将存在由对本体的追寻中解救出来,由观者的意识中解救出来,即存在即意义,即美.  相似文献   

10.
超越"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悖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彪 《人文杂志》2003,(4):12-17
任何哲学都具有"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双重功能.因此从功能的角度,从"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来区别前马克思哲学与马克思的哲学时,就必然陷入悖论.如果不能揭示出马克思哲学的"改变世界"的理论本性,就无法超越"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更为深层的解释学悖论.只有把马克思哲学的革命理解为哲学主题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根本转换,才能超越"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悖论缠绕.  相似文献   

11.
"世界4"论可以成立吗?--与孙慕天先生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慕天从波普尔的"世界3"理论出发,提出了"世界4"理论.本文认为,符码世界虽然是实存的,但所谓符码世界的理论却是伪命题.将虚拟现实的网络主体视为"虚拟主体",并与自然主体、身份主体和契约主体并称也是缺乏内在逻辑性的.对网络世界的主体认识应运用复杂性思维.  相似文献   

12.
凯文·凯利认为大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的"活系统"之间存在共同进化的关系,稳步的信息交流将共同进化的参与者焊接成一个单一的系统.本文将凯利源自生物学观察的结论与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场域"、德国社会学家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以及欧美媒介理论等联系起来,全面审视政府、媒体与公民三者的关系,尝试阐释这一问题在中国的现状.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本文基于哈贝马斯"审议民主"理论的视角,从审议民主的主体、过程、目的等层面探索全媒体时代媒介应肩负的责任及其实现方式,并针对媒介在"双轨制审议民主"的实现过程中发挥更加充分的作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08年8月2-3日,由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叙事学研究中心主办的"跨媒介叙事"学术研讨会在南昌召开.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近40人,会议共收到论文26篇.这次会议专题性强,与会者围绕"跨媒介叙事"及其相关问题.展开了广泛而又深入的探讨.从提交论文和会议发言的有关情况来看,会议涉及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一、跨媒介视野中的中国叙事传统;二、跨媒介叙事与广义叙事学的建立;三、叙事中的"出位之思"、媒介模仿与媒介转换问题;四、跨媒介传播演变中的叙事问题;五、互文性叙事问题.  相似文献   

15.
"镜像理论"是拉康早期思想中一个关键性环节,主要描述人类通过自我误认而逐渐失去真实自我的过程.本文力求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切入点,通过对电影及其他影像媒介与"真实"世界之间关系的简要分析,指出"镜像阶段"只是个体完成的第一次自我认知和自我构建的过程,而通过电影及其他媒介影像的镜子功能,则使个体又开始了新的第二次自我认同和自我构建.  相似文献   

16.
论当代法治社会"德"与"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初,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这是对"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补充."德"与"法"的密切结合是建设当代法治国家的重要条件.作为治国的有效手段,"德"与"法"只有处在恰当的相互关系下才能够实现二者正效益的最大化,否则,会出现相互力量的抵消与排斥.本文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德与法的关系及二者的相互结合问题作一些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第三部门"起源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术界普遍用"政府失灵"及"市场失灵"对"第三部门"的起源进行了经济解释.本文认为中国"第三部门"起源于社会与经济体制的变革.因此,本文拟结合中国"第三部门"产生的特殊的制度环境,应用制度变迁理论对其起源进行经济分析.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关系着怎样通过认识、理解、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积累了非常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是:只有在"民族意识"与"世界眼光"的交融中,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意识与世界眼光的交融,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视野,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实践创新的原则;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是民族意识与世界眼光相互交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当今社会,我们正在迈入一个电子媒介时代.电子技术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对自身生存状态的认知.影视、网络等电子媒介迅速让我们置身于一个图像化的虚拟世界中,我们的审美的对象开始发生着由实物到拟像的蜕变,我们对于美的研究也由过去的纯美学走向了审美日常化的范畴.新的审美模式的出现也必将引发文学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理念,文学在电子媒介时代正发生着裂变,旧的模式被打破,新的样式正在形成.因此,对于电子媒介的探究、审美范式的转变以及文学发展新态势,将是今后文学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20.
传媒时代的"语-图"互文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传媒时代图像文化的泛滥不仅使文学边缘化,同时也将文学传媒化和图像化;我们的文学受众不仅越来越少,而且正在放弃面对白纸黑字的"阅读"而转为通过图像"观看"文学.对于文学所遭遇的这一前所未有的危机,我们的文学理论不应该一味的诅咒和责难.而应该从学理上探讨个中原委,特别应该就其不同的媒介形式及其互文关系进行美学研究,从而有可能将亚里斯多德所设定的文学媒介理论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