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动法律关系是一个由标准劳动关系与非标准劳动关系构成的关系。符合法定模式建立的标准劳动关系,表现为单一的合同劳动关系;不符合法定模式建立非标准劳动关系,包括但不限于事实劳动关系、合同无效之劳动关系、双(多)重劳动关系等。从体系化视角研究劳动法律关系,不仅可以展示劳动关系的本质特征,有利于劳动法律关系再定义,而且还可以扩大劳动法的适用范围,以实现劳动法"广覆盖、低保障、严执法"的立法目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考察劳动主义的起源,重新提出了劳动主义概念,用它来指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劳动主义强调了主义的主体是劳动所有者,并从主体角度出发,规定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劳动解放运动的兴起,以及初级劳动公有制的建立,是劳动主义确立的三大标志.劳动主义作为劳动所有者争取整体解放和个体自由的理论、运动和制度的统一,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总体劳动解放,个体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考察劳动主义的起源,重新提出了劳动主义概念,用它来指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劳动主义强调了主义的主体是劳动所有者,并从主体角度出发,规定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劳动解放运动的兴起,以及初级劳动公有制的建立,是劳动主义确立的三大标志。劳动主义作为劳动所有者争取整体解放和个体自由的理论、运动和制度的统一,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总体劳动解放,个体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4.
劳动主义,与资本主义和集权主义相对应,它是对劳动所有者意识和利益的概括,是对现实社会矛盾的规定和论证,是对运动和制度变革的经验总结,是理论、运动和制度的统一.劳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现代劳动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特殊中体现的一般原则和精神的继承.  相似文献   

5.
劳动主义,与资本主义和集权主义相时应,它是对劳动所有者意识和利益的概括,是时现实社会矛盾的规定和论证,是时运动和制度变革的经验总结,是理论、运动和制度的统一。劳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现代劳动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特殊中体现的一般原则和精神的继承。  相似文献   

6.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乃是内涵极其丰富、表征社会全面进步发展的综合目标,和谐劳动关系建构是其题中应有之意.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网络用工兴起的时代,塑造新型劳资伦理关系及其依法治理成为新时代劳动法治的价值目标.以符合中国国情和现实劳动关系应然伦理需要的法律治理之道,建构起适应网络与智能化时代要求的劳动关系法律调整机制.同时,应注重劳动关系调整的法治与德治并举,回应新时代社会主义劳动关系新伦理和核心价值观要求,以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与促进合作共赢为劳动争议解决目标,建构非对抗性为主体的劳动纠纷多元解决机制,着力化解劳资矛盾与争议,使劳资双方能够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红利.  相似文献   

7.
双重劳动关系是当前社会中一种非典型的劳动关系形态,它的产生既有历史也有现实的原因.当前我国对于双重劳动关系还缺乏明确的规定,学界对相关法律规定也存在不同解说,造成实践中的法律适用分歧,裁判尺度难以统一,不利于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和实现.应当秉持倾斜保护弱者和维护社会和谐的司法理念,肯定双重劳动关系的合法性,运用相应的裁判方法,以真正实现劳动法所追求的平衡利益、稳定社会、实质平等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物权法定主义及其当代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明确规定,当事人不得任意创设,是物权法定主义之要义.但是,物权法定主义过于僵化,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故对物权法定主义应采取缓和态度.物权法定主义之"法"应包括法律和行政法规,不能依习惯创设物权;物权法定的内容仅包括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禁止类推适用.  相似文献   

9.
劳动关系的性质决定了它的调整机制应该具有多元性.劳动契约是以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调整劳动关系,但劳动关系的特点和劳动契约自身的局限性使其不可能规范劳动关系的全部内容;心理契约广泛存在于劳动关系中,它是个人和组织之间对付出与回报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是劳动者对无形心理内容的一种期望.心理契约作为劳动关系的一种调整机制,具有个性化、动态性、主观性的特点,但是心理契约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只有把劳动契约和心理契约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有效地调整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保险代理人是保险公司据以展业的重要手段.理论上保险代理人与保险公司仅存在一种代理的关系;但在实务中,保险公司通常利用自己的内部规章对代理人展业过程中的活动进行约束,对于这种约束是否构成劳动关系或事实劳动关系,从而适用劳动法的调整,理论界存在不同的看法.笔者以为要在正确区分保险公司与保险代理人不同层面法律关系的基础上决定引用劳动法或民法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1.
劳动关系一直是国内外理论界和实务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文章以媒介传播为视角,以<工人日报>劳动关系报相关道为样本,从劳动关系在媒体报道中的地位和媒介话语对企业劳动关系观察的重点两个方面具体研究我国劳动关系的历史演变轨迹,挖掘近20年来媒介对劳动关系矛盾冲突的报道.1994~2009年这一时期媒介对劳动关系的相关报道揭示出劳资双方由隶属状态滋生"对抗"心理,到大面积暴发矛盾的历史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12.
进一步规范劳动行为 和谐企业劳动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法律的意义不仅在于颁布更在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护法》施行以来在调节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现实的劳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作者认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作为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都要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规范自己的劳动行为。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它的形成要靠有关劳动法律主体的共同努力和完善执法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国际竞争的加剧和国内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劳动合同作为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文件,在劳动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劳动合同的作用和实际履约直接影响着劳动关系的稳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有许多人单位和劳动者仍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调整劳动关系,为此,本文就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劳动合同制度提出了一些法律思考。  相似文献   

14.
《劳动合同法》从不同侧面对企业雇佣关系作出了规定,旨在通过汲取传统雇佣方式和新型雇佣方式的优点并克服其不利因素以达到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目的。这一系列规定抓住了我国企业发展的最关键问题,即通过鼓励创新型的劳动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劳动合同法通过对违约金的特别规定来降低员工流动的门槛;通过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相关规定来建立长期稳定的雇佣关系;对雇员培训及培训费用等相关问题的特别规定,保障了员工接受培训与开发的权益;引导和鼓励企业构建人性化的雇佣关系;通过重新塑造工会的功能确保新型雇佣方式的良性发展;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的详细规定有利于引导其逐步走向规范;等等。这一系列规定将从法律上引导和规范新型雇佣方式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法律是政府实现社会控制和社会工程的措施之一。《劳动合同法》对政府在劳动关系调整中的角色进行了强化,尤其是凸显了政府运用法律去开展社会工程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政府从以往对劳动关系变化的单纯应对,发展为对劳动关系和社会发展进行系统的导向。  相似文献   

16.
职业安定性保护法律制度仅为标准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提供了稳定性保障,其制度目标在于消除劳动关系运行过程中雇主机会主义行为所可能导致的劳动关系不稳定。但置于传统工资劳动基础之上的职业安定性制度保护之外的个体数量越来越多,形成了标准与非标准二元劳动关系结构中就业者不同的风险地位。标准劳动关系的职业安定性保护制度如何在发挥实效的同时避免雇主的对策行为,非标准劳动关系的职业安定性如何保护成为了当前劳动关系规制中需要同时解决的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韩德明 《社会科学》2007,60(2):49-64
法律程序主义以一种超越法律形式主义和实质主义的姿态,将法律程序界定为摆脱法律的形式和实质之范畴对立的根本路径,赋予程序以不依赖于结果作为评价标准的独立价值,鼓吹程序在法治事业中的中心地位。法律程序主义理论有其系统的论证逻辑,这种逻辑并不完全超验,有其现实的社会生活基础,法律程序主义是风险社会的时代际遇。中国应倡导法律程序主义并创生一条独特的法制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未续签合同劳动关系的概念入手,分析了未续签合同劳动关系的特征及性质,阐明未续签合同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的一种特殊形态,是准劳动法律关系;论证了未续签合同劳动关系当事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最后,提出完善责任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家庭科技》2008,(12):47-47
事实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虽然已经形成从属性劳动,但不符合劳动关系成立的形式要件的劳动力使用与被使用关系。根据《劳动法》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必须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现实中还是有为数不少的用人单位不与所属职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这与法律不够普及、人们的守法意识不强,以及国家认可事实劳动关系存在等有关。事实劳动关系的存在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无书面形式的劳动合同而形成的事实劳动关系;二是因劳动合同无效而形成的事实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20.
私治自治既是传统民法重要的法律原则,也是一种法律技术和研究进路。然而,它的局限性是非常明确的,在不动产研究领域,如果不能以客观态度看待公法与私法的关系,难以形成科学的认识。因法律行为发生的不动产物权变动公示规则,在民国初年经历了从契约主义到登记对抗主义、登记生效要件主义的变迁,从表面上看,这只是公示方式的变化,实质上却是公法对于私法法律关系形成过程的渗入、控制过程。这说明,在私法自治的空间里,公法强制的因素已经融入并与其一起构成私法规则的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