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国有企业在转轨过程中出现了的“内部人控制”具有明显的事实特征 ,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国有企业产权单一 ,国有产权的所有者形同虚设 ,同时对经理人员的监管乏力 ,从而产生“内部人控制”问题。因此 ,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 ,是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及其在我国的确立和完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世界各国公司法大多确认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它对公司股东尤其是小股东监督公司营运,防止内部人控制,保障股东权益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我国《公司法》对此未作明文规定,但是我国的司法解释实际上已经认可了此项制度,只是还不够规范和全面,有必要不断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3.
围绕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人们提出了许多方案。这些方案的实施对我国公司法上的小股东利益保护、公司治理及发起人股份转让限制制度提出了严峻挑战。我国公司法必须从建立系统的小股东利益保护法律制度、包括约束内部人控制和公司机关更迭衔接制度在内的公司治理制度和放宽发起人股份转让限制条件三个方面予以完善,才能应对挑战和保障国有股减持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究我国现行公司法对公司设立的规定和现今诸多公司越过高高的设立门槛成立后却问题不断的现实状况,探究我国公司法在价值取向上重安全而轻效率,实施中重事前控制而轻事后监管的原因和后果。从法律监督、公司自治和社会监管三方面提出对公司成立后如何进行有效监管的相关建议,力图在公司法中实现交易公平与交易效率的最佳结合,保障公司人格健全发展和社会经济稳步前进。  相似文献   

5.
当前国有煤炭企业经营者薪酬监管存在内部人控制现象、薪酬与绩效脱钩、公共监管缺失等诸多问题。通过分析这些问题的现状发现: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公共监管力度不足、缺乏立法规制是导致国有煤炭企业薪酬监管问题的主要原因。针对公司治理结构、公共监管、薪酬监管法规政策体系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上市公司特殊的股权结构、国有股权的所有者缺位、公司董事会功能异化、公司内部激励机制不完善和外部监管的乏力等原因,造成了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必须从引入战略投资者促使股权分散化、逐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规范会计准则和信息披露制度等方面来解决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逐步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7.
对公司治理中的"内部人控制"给予褒扬和抨击都是不科学的."内部人控制"是和一定的企业形态相联系的社会现象.公司治理的任务不是消灭"内部人控制"的现象,而是限制"内部人控制"的消极作用.就我国而言,完善公司外部治理、发展机构投资者和充分发挥银行的作用是限制"内部人控制"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一、“内部人控制”及其在我国公司中的表现从现代公司理论来分析,所谓内部人控制是指:在现代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条件下,企业经理人员事实上或依法掌握了控制权,他们的利益在公司战略决策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种控制往往是通过经理人员与工人的共谋而实现的。内部人控制作为现代股份公司的内生现象,在各国股份制实践中是一个普遍问题。内部人控制有所谓“事实上”和“法律上”的区分。法律上的内部人控制指的是内部人(经理人员和工人)通过持有企业的股权而掌握对企业的控制权;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指的是,内部人不持有本企业…  相似文献   

9.
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部人控制问题仍然是公司治理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若此问题不设法解决,不但对股东利益有影响,而且还影响着中国资本市场的稳定,影响着中国经济的长足发展。内部人控制的企业并不是直接地、无条件地产生内部人控制问题,因此在界定两者之间的差别的基础上,分析了内部人控制的产生原因及其正负面影响,进而提出解决内部人控制的可行性方法,规范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我国转轨经济中内部人控制的现象及产生的根本原因,并从经济学理论上剖析了内部人控制问题的表象和实质,在论述内部人控制利弊的基础上,针对经济转轨时期的特点指出了实现控制内部人控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新公司法一人公司制度论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修改后的公司法规定了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制度,对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组织机构、资本制度、治理结构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规定。本文通过对一人公司在我国目前是否具备合理性基础的分析,比较修改后的公司法对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规定的优势和不足,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一人公司制度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确认识我国大陆公司立法的现状 ,并借鉴国外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公司法的成功经验 ,以弥补我国大陆公司法的空白 ,并使许多规定更具可操作性 ,是进一步完善我国大陆公司法的客观需要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担保法的若干问题解释第四条自出台后就有许多争议,争议的实质在于对公司法第60条第3款的解释问题。从公司法规范的主体、立法目的和对该款法律性质的分析应该认定,最高人民法院的这一司法解释基本上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4.
对于合伙的主体地位问题应分别研究,不作一刀切式划分。民事合伙是纯粹契约式合伙,应规定于民法总则或债编之中。对于商事合伙,则应当借鉴法人制度标准,对不同形式合伙的主体性分层次划分和研究。对于主体层次较低之普通合伙,立法上不应作过多干涉。对于主体层次较高之有限合伙,立法上应借鉴法人制度,协调有限合伙、内部合伙人及外部债权人之利益。对于高层次主体之有限责任合伙,则应直接赋予其法人地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新《公司法》中确立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一些具体问题的剖析,阐述了其中规定过于原则化和缺乏可操作性的疏漏,并以此分析为前提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提出进一步完善该制度的立法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6.
公司与公司法均舶自西方。洋务运动是中国以“公司”这种企业模式组织经济生产的最初尝试,同时这种生产方式催生了公司法在中国的诞生。而公司和公司法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浮沉,也反映了中国寻求现代化道路的坎坷与执着。解读中国百年公司法,会对我们今天的公司立法产生启示与共鸣。  相似文献   

17.
各国公司立法对法人是否可以担任公司董事有不同的规定。我国现行公司法并未规定法人董事制度。法人董事制度对于维护法人股东合法权利、完善董事责任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我国公司立法应吸取我国台湾地区法人董事制度的立法经验,建立适合我国公司实践的法人董事制度。  相似文献   

18.
从2005年的《公司法》修订和今年《物权法》立法可以看出,我国政府鼓励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交易主体参与到我国的市场交易,面对主体多元化现象的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对一些特殊的主体资格进行完善。本文以两岸立法为基点,就外国公司法人人格以及外国公司法人的认许作了分析,并对我国《公司法》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商业秘密保护立法的核心概念是竞业禁止;我国商业秘密保护立法进程起步于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时期,《反不正当竞争法》、《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劳动法》等五部相关法规,均各有一条角度不同的简单表述;越来越多的法商界专业人士趋于认同,应制订一部能全面反映竞业禁止立法精神、集中规定竞业禁止法律条款的专门法...  相似文献   

20.
李海龙 《宿州学院学报》2006,21(5):15-18,105
转投资是公司商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转投资的含义应予以科学界定,并且应当深刻分析可能引发的问题。在转投资对象上应采非限定主义立场,不应仅限定在企业上,而应由公司自己决定转投资的对象。转投资应当是指股权投资,而不包括债权投资。从各国立法例考察,对我国现行公司法第15条之规定进行检讨,并指出公司法对转投资的“越权行为”规定的不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