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关于《诗经·邶风·燕燕》诗本事的解释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或主女性之间的越礼相送,或称兄妹之间的手足情深之别,或解作分手情人做从此各自陌路的无奈诀别;现当代学者甚至从最新文献考定本诗出现了错简,至此该诗题旨的阐释也莫衷一是。由此也足以证明,该诗堪称"万古送别诗之祖"之不朽经典。  相似文献   

2.
关于《诗经·邶风·燕燕》诗本事的解释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或主女性之间的越礼相送,或称兄妹之间的手足情深之别,或解作分手情人做从此各自陌路的无奈诀别;现当代学者甚至从最新文献考定本诗出现了错筒,至此该诗题旨的阐释也莫衷一是。由此也足以证明,该诗堪称“万古送别诗之祖”之不朽经典。  相似文献   

3.
《诗经》"四始"说源自于《毛诗大序》,《史记·孔子世家》"四始"说与《诗大序》"四始"说具有相同的含义.《诗经》"四始"的概念,既不是指"风"、"小雅"、"大雅"、"颂"四部分,也不是指《关雎》《鹿鸣》《文王》《清庙》四首诗,而是指《诗经》中作为最早的《诗》文本的"正风"、"正小雅"、"正大雅"、"周颂"四部分内容."四始"说和"正变"说有紧密的联系,"正诗"就是指"四始"."四始"概念的提出,在编《诗》者那里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诗经》中三篇以“莲”起兴的诗歌的分析,结合大量的民俗材料和文人诗作,旨在发掘“莲”意象在《诗经》“莲”起兴的诗歌的分析,结合大量的民俗材料和文人诗作,旨在发掘“莲”意象在《诗经》中所蕴涵的生殖崇拜的内在意义,并试图探讨这一现象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诗经》结构正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篇句和复沓结构看,短篇、偶句、复沓是《诗经》结构的正格,而三章四句的复沓结构,又是正中之正,这首先是由其内容和音乐的属性决定的,也与我们本民族崇尚阴阳互补的审美习惯有关;《诗经》的独章及多章、奇句和不复沓则是变格,其发生亦是因为内容与音乐的不同。正格与变格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借取,出现了正中有变、变中有正的较为复杂的现象,并对《诗经》以后的文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诗经》虽然内容繁富,风格多样,却有"因类相属"的一面,笔者根据"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原则,对"三百篇"的"N比1"结构加以分析归类,从而发现其所具有三种常规的结构形态——"N比1"、"1比N"和"N比1比N"。本文力求抓住这些结构形态的内部规律,以期进一步加深对《诗经》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作品的结构,一般多从结构层次(言、象、意或赋、比、兴)和结构关系(文章构思、章法布局)两方面来谈。本文主要从结构关系方面,分为空间、对比两个角度来略谈《诗经》的结构。  相似文献   

8.
《诗经》文本编辑之初即伴随着目录学的研究方法,“目”与“录”的结合。至孔子以《诗》教授弟子,则综合运用了古籍整理与研究的诸种方法,如搜集校对(文本、音律)、论定编次、发明文义、语言雅化、理论总结等,经学的、文献学的、文学的研究方法已经比较全备。根据历代《诗经》著述体式的产生与演变及其所反映的研究风尚,我们将历代《诗经》著述与研究粗略地分为三期:汉代的原生期,三国至隋唐的守成期,宋及宋后的新变期。  相似文献   

9.
《诗经》弃妇诗以朴实的语言 ,大胆真率地描写了弃妇恋爱和婚姻的心理过程 ,揭示出许多社会问题和矛盾关系 ,深刻反映了周代社会的民情风俗和婚姻制度 ,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诗经》弃妇诗以朴实的语言,大胆直率地描写了弃妇恋爱和婚姻的心理过程,揭示出许多社会问题和矛盾关系,深刻反映了周代社会的民情风俗和婚姻制度,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诗经》“渡水”意象分析@赵茂林$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2~~~~~~  相似文献   

12.
《诗经》对数字运用的熟练程度及其丰富程度,与今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数字融入三百篇诗句中,准确地描述了事物,抒发了情感,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据统计,《诗经》中一至九的基本数在159首诗篇中出现264次;十、百、千、万、亿、秭等位数在99首诗篇中出现155次;大写数字壹、贰,两、双、骖、驷等量词,数、倍等数学词汇,在28首诗篇中出现45次。合计在《诗经》中的数字及其词汇共达464次,平均每首诗出现1.5次。乃至出现了数字化诗篇《豳风.七月》。《诗经》中数字表明:中国在三千多年前创造发明了十进位制;西周时代已有四则运算,已有汉字大写壹、贰;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数学教师。  相似文献   

13.
不同于单纯接受风诗为诗教的重要内容的观点 ,通过对风诗走上伦理道德路途的原因作思维方式、文化制度上的详尽分析 ,认为风诗由民间流入上层社会的礼乐文化圈 ,一种原始思维左右了人们的解读方式 ,另外 ,礼乐文化中的德治思想使风诗融入大传统成为必然 ,而“以声为用”是这一过程的必然条件  相似文献   

14.
《诗经》祭祀诗中的祭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祭祀是先秦时期的一项重要活动 ,《诗经》中有许多写祭祀的诗篇。在《诗经》的祭祀诗中 ,当时的人们在充满虔敬的心情中 ,把酒醴、牛羊、植物等祭品奉献给上帝和先祖 ,期盼着他们降下福禄。祭品的不同 ,不仅反映了不同部族的生活习俗 ,传达了农业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巨大意义 ,并暗示了礼的起源。剖析这些献给神灵的祭品 ,为解读当时社会的典章制度、生活习俗提供了许多例证 ,能深入到民族原始心理的深层 ,站到《诗经》的时代去理解《诗经》。  相似文献   

15.
在<诗经>中,"薄"字句多次出现,但向来注释各异,不曾有过的诂.我们通过对<诗经>的"薄"字句式的全面考察,并参考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发现闻一多、高亨注释较为精确薄与"迫"通,可训为"赶快,立即,马上"之义.而<方言>由于其为训诂专著,释义概括精炼,其所释"薄,勉也"正是闻一多先生以及高亨先生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6.
地理环境的差异必然会引起人物性格的差异 ,二者既是双向制约的因果关系又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不断发展的动态关系 ,在一定阶段内具有可调控性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中的“以”作介词 ,有其鲜明的语义和结构特征。介词“以”是从动词发展而来的 ,其静态的储存义“用”表现出强烈的工具性。其语义指向的转指性使介词“以”的宾语位置常常前置。“以”的词汇意义的虚化与其语法功能的虚化反映出大体一致的特性 ,当介词“以”表工具的词汇意义弱化 ,其结构上的关联作用成主导时 ,介词“以”便进一步虚化为连词。  相似文献   

18.
本文据《噫嘻》篇产生的年代、场所及历史条件,提出了《噫嘻》篇是周成王举行藉田典礼时喝赞成王的颂歌这一全新的观点。对诗中所揭示的劳动者身份地位问题也作了着重探讨,同时对《噫嘻》篇诗文训诂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梳缕。  相似文献   

19.
《蒹葭 》是 中国 古典 文 学最 古 老最 著名 的一 首 爱情 诗 。但 它 反映 的不 能说 是 忠贞 不 渝的 爱情 正 剧模 式,而绝 对 是中 国古代 传统 文 化背 景下 的 一种 普 遍的 爱情 悲剧 模 式:男 、女主 人公 真心 相 爱,却 被各 种 礼 所 阻碍 ,他们 最 终遵 守 礼 ,放 弃自 己的追 求。《蒹葭 》正 是 这种 “爱 ”屈 服于 “礼 ”悲 剧的 缩 影。它 外化 为 多种 形式 ,延 续 数千 年,要它 完 全彻 底的 消声 慝 迹仍 得 靠现 代中国 经济 文 明、精 神 文明 、政 治文 明 ,尤 其是 法制 文明 的 进一 步 发展 完善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