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诗歌意象是创作主体的情感活动,不同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的不同人生价值理念.对于各项事业正飞速发展的中国新时代来说,挖掘唐代诗歌意象的价值理念能够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力,同时,它也能够为国家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文化支持.  相似文献   

2.
在英美文学史上被认为"开现代诗歌之先河"的意象派,对中国唐诗有着较为明显的学习和借鉴,本文试图从英美意象派运用意象组合的三个技巧--意象脱节、意象并置、意象叠加三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论证英美意象派对中国唐诗在诗歌表现形式和艺术技巧上的吸纳,证明在"意象组合"理论上是"东诗西渐",并非"西学东渐".  相似文献   

3.
在唐代诗歌中,雁是诗人笔下常见的意象。诗人常以雁为喻,抒写内心怀乡、思友,以及征战之苦的哀怨。雁成为思想感情的载体,飞翔在诗人的心中。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丰富的区域性决定了全国各地必定存在不同风貌、不同价值的“唐诗之路”。以幽州为中心,太行山东麓南北大道与燕山南麓通往东北边塞的道路,构成了地位举足轻重、具有突出自身优势和鲜明地域文化特质的“河朔唐诗之路”。河朔诗路拥有数量众多且分布密集的诗人行迹与创作、文学景观与文学地理意象,并且串联起博陵崔、范阳卢、赵郡李等文化望族,是为唐代诗坛输送诗人最多的诗路之一;河朔唐诗与陇右唐诗分别承载着唐代边塞诗的东西两极,共同成就了盛唐边塞诗这座诗史上的高峰;慷慨悲歌的河朔之风为唐诗注入了贞刚之气和独立不屈的人格精神,促进了南北文风的交融和唐诗高潮的到来。  相似文献   

5.
唐诗是世界文学大花园中绚丽夺目的奇葩,所以唐诗英译既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需要,也是国内外翻译界的追求。而译诗即译意象,所以唐诗意象的英译直接影响原诗内涵的传达。通过学习与分析国内外翻译名家庞德、韦利、和许渊冲的译作来研究中西文化差异导致的思维差异在对文化意象转译中的表现,进而总结译者的翻译风格,能为今后的唐诗意象英译工作提供帮助,也能更好的在世界范围内弘扬中国文学与文化。  相似文献   

6.
“风”作为一种自然景象被古代中日两国文人所喜爱和描绘。唐诗和《古今和歌集》分别作为中日古典文学的代表,二者描写的“风”意象既有心有灵犀的感同身受,又有因人而异的别具一格。唐诗中描写的“风”意象风格多变,内涵丰富,关注人的社会体验和道德,而和歌中所表达的“风“意象内容单调狭隘,更多关注个人体验和情感。  相似文献   

7.
本书以易学意象美学为纲领,系统论述了《周易》“意象”、“刚柔”、“蒙养”、“素”、“贲”、“神”、“妙”等范畴的美学特征,以及这些范畴所形成的文化观念对中国书画艺术的影响。并从易学意象学关于“物”、“象”、“意”的关系入手,分析书画艺术“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审美观照理念的整体特征,分析易学意象思维模式、观照方法、时空结构、神变特征等方面对传统艺术,特别对中国书画艺术的影响和推进。  相似文献   

8.
从早年的诗歌创作开始,动物意象便作为李浩创作意图的载体之一,广泛地存在于文本之中,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李浩小说中的动物意象受到中西文学的共同影响,又融入李浩自身对现实世界和人的存在的思考,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动物意象是魔法师李浩施展魔法的道具,帮助李浩塑造人物形象,寄寓了李浩对人性的思考,体现了李浩叙事的自觉。  相似文献   

9.
10.
对中国新时期以来相关动物题材创作中的"动物意象"及其类型特质进行考察,从神话历史根源的角度展开追本溯源意义上的基于动物原型意象的合理探求,注重其历史发展中的叙事流变进程及其在当代文学叙述中所呈现出的转承性特质,从类型学的角度对当代动物叙事意象选择中的拟真型、复合型与虚幻型三类主体叙述类型进行梳理,阐释形成中国当代动物叙事的主述类型模式的历史依据与情感维系。  相似文献   

11.
我们借鉴和吸收西方的文艺理论,对唐宋词美学范畴中备受关注的“意象”问题,进行现代符号学阐释,目的在于促进中西文化的融汇,使我国古典审美意象从科学的角度得到诠释,使文学超越民族和历史的空间,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相似文献   

12.
唐代采诗制度及其与元白新乐府创作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存在太常卿采诗和风俗使采诗两种形式的采诗活动,盛唐和中晚唐可能也存在太常卿采诗制度,唐无采诗之说不确。元白创作新乐府,其直接背景即是初唐既已存在的采诗制度,白居易希望在中唐恢复采诗制度,以使其新乐府在流传到民间后为朝廷所采集,从而起到讽谏的作用。但元白新乐府最终未曾入乐。  相似文献   

13.
浅谈动物生物化学科研与本科实验教学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物生物化学实验是动物生物化学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守旧,不能适应理论知识发展的脚步。而科研活动以其综合性、先进型和创新性有效地推动了本科实验教学的发展。将动物生物化学科研与本科实验教学有效融合,对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一种古老而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宗教的起源和发展不仅与社会政治问题密不可分,而且对社会政治问题也具有重要影响。二者在长期的合作与共同发展过程中,既形成了特定的结合形式,也体现出了一定特点。学者们对此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世界,宗教间相遇不可避免;不同宗教、不同人对宗教间差异性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宗教多元论是回应宗教差异性的一种重要方式.混合多元论、理性多元论和灵性多元论分别指向人的不同构成部分,即躯体、头脑和心灵;相应地,它们也指向终极实在的不同维度,即实在的存在、智慧(逻各斯)和喜乐维度;而人的成长则朝向实在的这三大维度.  相似文献   

16.
该文是《中古墓志胡汉问题研究》一书的序论。民族的概念、"王朝国家"及其二元制的建构、"胡人汉化"等问题,在中国民族史研究领域中不仅随时触碰、不可回避,而且对于准确把握历时中的具体事项的尺寸,甚为重要。作者就长年研究的实践进行提炼,以心得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17.
同为宋诗代表,苏轼和黄庭坚的地位与本质有着明显差异。从内容、形式、风格看,苏、黄差异纷繁复杂。从思维模式看,苏、黄差异才能得到清晰凸显:苏诗重在 “ 历时变异” ,体现为章法特色,比如 “ 突转” 、“ 回环” 、“ 发现” ;黄诗重在 “ 共时对立” ,体现为修辞习惯,比如 “ 夺胎换骨” 、“ 以物为人” 、“ 避体就用” 。从思维模式看,苏诗与唐诗根本融通,黄诗与唐诗根本隔膜。苏、黄的思维差异,昭示着唐诗与宋诗的本质分野。然而,唐诗终究高于宋诗,苏诗终究高于黄诗,根本原因是 “ 历时变异”的思维模式更符合语言艺术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8.
《唐诗鼓吹》是一部特色鲜明、影响甚大的唐诗选本,从元代流传至今,版本错综复杂。元明时期《唐诗鼓吹》有两种版本系统,即郝天挺注本和廖文炳补注本。元刊郝天挺注本有浙省儒司刻本、麻沙刻本、刘氏日新堂刻本、冲和书堂刻本、积善堂刻本,明刊廖文炳补注本主要有郑世魁新刊《唐诗鼓吹注解大全》,这几种版本分别体现了浙本和建本的刊刻特点。  相似文献   

19.
浙东地处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会之处,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和自然人文环境吸引了丝绸之路上活跃的胡人。唐代有不少西域胡僧、胡商曾进入浙东传法、兴贩;浙东官员中也有不少西域胡族,有的还著籍于此成为地方士族;还有不少胡族文人因为浙东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慕名而来漫游、隐居。浙东本土胡族文学家族和流寓胡族文人的文学创作给浙东文坛增添了特别的“胡声”。浙东唐诗之路上的胡风、胡音创造了唐代胡汉文学和文化交流融合的新典范。  相似文献   

20.
初唐歌行呈现出大量的都城书写,其书写模式主要可分为三种,运用散点透视的手法描写两京都城的建制和建筑景观,记录两京都城中的文化生活和都城意象的书写。其中,记录都城文化生活多有采用"公子""娼妇"对写模式,浓缩化的都城意象书写则扩大了都城的文化内涵。这种书写受都城赋的影响很大,同时也与统治者的喜好、宫廷诗的影响及京都生活时尚有关。在这些书写中,诗人们将两汉以来都城建制中天人合一思想转换成宇宙意识,推进了唐诗时空意识的思考。都城书写中也富含诗人们的盛世想象和英雄怀才求志的抒写,是诗歌盛唐到来的重要准备。同时,也影响了其后的歌行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