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元好问早年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曾经创作过辞赋作品。但受其老师及其人生经历的影响,他后来较少创作辞赋而以诗歌散文为主。元好问现存的四篇辞赋均创作于他四十岁之前,他论赋主张温柔敦厚,他的辞赋创作也体现出复合性的美学特征,他的辞赋说理的特色受到了宋赋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左传》论士,有"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之说,元好问就是13世纪中国北方的一位杰出的达节之士.他金亡不死,上书蒙古中书令,又觐见忽必烈,请忽必烈为儒教大宗师.这些惊世骇俗之举,是其价值观的反映.综观其在易代之际的全部表现,可以发现元好问的社会、人生价值取向主要包括以仁为归的生死观、以事功为重的忠义观和以民为贵的道统观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3.
<正> 金元之际我国北方最杰出的诗人元好问,曾经在南阳度过了六个年头,给我们留下了诗词近百首。这是他生活和创作的一个重要阶段。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金宣宗贞佑二年(1214)三月,蒙古军屠忻县城,死者十余万,元好问的哥哥元好古也被杀害。元好问和母亲一起流亡到河南福昌三乡镇(今河南宜阳三乡镇)。宣宗兴定二年(1218),元好问从三乡移家登封,并在昆阳(今河南叶县)置买了庄田。他在这里前后住了9年。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元好问由当时文坛名流赵秉文、雷希颜等推荐,应试宏  相似文献   

4.
元好问的论诗绝句,主张“诚”为诗的本原,提倡诗歌的“风雅”传统,提倡刚健质朴、慷慨豪壮的诗风,主张诗歌应该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具有积极意义。艺术上,意境交融,形象丰富、动静结合,风格多样化,在论诗绝句发展史上,创造了辉煌成就。  相似文献   

5.
林耀是活跃于20世纪40年代云南诗坛的一位回族诗人.他战斗在黎明前的黑夜中,以饱满的激情诅咒黑暗、鞭鞑丑恶,为人民的苦难和争取光明的斗争而歌唱.他的诗,以深沉炽热的感情和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深深叩动一代读者的心灵,成为大时代嘹亮的战斗号角,发挥了其应有的战斗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中"金入洪炉不厌频,精真那计受纤尘.苏门果有忠臣在,肯教坡诗百态新"一首,皆为肯定意义,意谓苏门如果有忠臣,定会如苏东坡一样,在"百态新"方面有更好的创新与发展,而不会独让苏东坡在这方面发挥.  相似文献   

7.
<正> 元好问是金元之际的文坛盟主,是中国诗歌史上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是他人生的写照,也是那一时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对于他诗作中的丧乱诗、论诗诗、题画诗、写景诗都曾有学者撰文评析,而对于他的赠答诗却很少有人专门论述,我以为这也是元好问诗作成就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清初著名诗人陈允衡诗作自成一家,成就为世人瞩目。诗歌多表现个人愁苦和漂泊哀伤,情调凄切,尤工五古;其创作心态具体表现为遗民心态、山水心结和亲友情谊三个方面;其创作诗法杜甫,诗歌呈现温柔敦厚与精深孤远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9.
苏轼词论历来非之誉之者甚众,北宋词坛对东坡词非多誉少,南宋词坛对东坡词则誉多非少。而元好问从“以诗为词”的词体观念出发,认为东坡词最根本的创新精神在于“吟咏情性”,即对主体意识的表现,并首次提出“东坡体”概念来概括东坡词独特的词体形式。同时又指出传统的“宫体”词也被东坡赋予了言志抒怀的性质,而且进一步指出“东坡词”与“东坡体”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正> 著名文学家元好问学赡才雄,著述甚丰,文备诸体,其成就与影响几然居金元之际文坛之魁,这在学术界已有共识。研究元好问这样的历史人物及其著作,对于弘扬中国多民族的文化传统,启迪后人,繁荣社会主义的学术事业,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的意义。笔者多年来从事地方志书的编纂,在收集研究地方史料的过程中了解到元好问在南阳的从政、交往和著作情况,聊以一隅所得、井底之见略述于后。  相似文献   

11.
田禾的诗歌创作是湖北诗坛的一大收获,他的诗歌忠实地记录了中国农村社会和生活,并用诗歌的语言深刻反映了全球化时代下中国乡土农村的景象。田禾的诗歌在现代诗歌艺术的开拓上也有所建树,在当代诗坛,无论从对中国乡土的观察力度来说,还是对中国乡土诗歌的美学开拓深度来说,田禾都可称为一个代表,值得进行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12.
元好问是金元之际最早进行散曲创作的作家之一,又首开元散曲自度曲以及隐逸情调的风气。元散曲这一新兴诗体,在他的手中从民间进入文人创作,完成了由词向曲的演化而基本定型;元散曲叹世归隐主旋律的形成,也深受他的影响。元好问对元散曲以及整个元曲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先导开创之功  相似文献   

13.
贵州近代诗人黎庶焘的诗歌创作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其中,一部分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咸同农民大起义中人民的苦难、政治的黑暗;山水田园诗描写了家乡山水田园美景;咏贫士诗歌咏了自己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亲人、朋友的深情.  相似文献   

14.
清代社会,在鸦片战争前后,处在历史转折的关头。面对世界列强的挑战,固有的普天之下以我为尊的陈腐观念,以及闭塞眼睛的盲目自信,都受到了根本的动摇。在纷至沓来的内外矛盾面前,统治者左支右绌,疲于应付。中国的现状与未来,使许多具有清醒头脑的知识分子忧心忡忡。现实的困扰与压迫,激励着他们进行新的探索。作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者——魏源、龚自珍,正是这批具有远见的封建知识分子中的代表。追步其后者不乏,其中有人充满这样景仰之情写道;“文苑儒林合,生平服一龚……齐名有魏氏,可许我乘龙。”(《书龚定庵主政文集后并怀魏黔深舍人》)他,就是回族诗人学者蒋湘南。  相似文献   

15.
元好问碑铭文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无论是结构布局、描摹人物,还是记叙事件都有突出造诣。其结构布局严谨而又多姿,元好问既遵循传统笔法,又能打破常规、依人据事而灵活调整达到最佳效果。描摹人物上,元好问采用人物对话、互见和品评议论的方式将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记叙事件上,元好问以其平实的叙事态度间杂以传奇的叙事手法、高明的选材方法把碑铭文写得真实具体、妙趣横生。  相似文献   

16.
论元好问的“丧乱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代鲜卑族文学巨星元好问,是一位诗、词、文都有巨大成就的作家。他的诗歌作品尤为丰富,据郝经《遗山先生墓铭》说,原有遗作五千六百余首,可惜大部分已散逸,现仅留存一千三百六十多首。这虽只有原诗四分之一,可是不论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珍贵遗产。元好问的一生,正处在金王朝由兴盛走向衰亡的历史时期。十三世纪初,原居温都尔汗  相似文献   

17.
赵师秀是四灵之首,是江湖诗宗之一,还是宗室文人的代表作家。多重身份集于一身使得赵师秀的诗歌创作展现出别样的风采:其诗歌创作在内容取向上体现出一种不讳贫穷的平民精神向度;在艺术追求上主要向晚唐的贾岛、姚合学习,崇尚苦吟与摹拟。他是宗室文人平民化趋势中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8.
元好问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和卓越贡献已有定论,作为金元之际文坛领袖、史学巨擘,足迹半中国,交游遍天下。而距元氏家乡不远的雁门关外的浑源,也是人杰地灵,既有恒山、龙山胜景,又有雷、刘文学家族之盛,元好问与浑源雷渊、魏璠、刘氏父子素有交往,并两次亲临浑源,流连于山川之间,放歌吟咏,存诗之富,胜于他乡。通过对元氏在浑源行迹的考证、著述的解读、交游的梳理,借以订正讹误,希望对元好问和浑源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觉罗廷奭是一位少年天才诗人,在他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存诗八卷,积诗千首,绝大多数可观可诵。他论诗崇尚肝胆和性灵,既有不为成法所囿、拔戟自张一军的胆量和胸怀,也强调诗歌创作的灵机和真趣。他痴于诗,钟于诗,诗乃是他生命最重要的精神寄托,也是他思想情感的最忠实载体,生活中的悲喜哀乐、忧怨憎恶无不发之于诗。前期诗风华艳,随着年龄增长渐趋清新流利。题材以咏物诗较多,山水之作很少;体裁以近体为主,古体较少;风格多样,个性鲜明;华章丽句,时贤多有称赞,有突出的诗歌成就。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70年代末“文革”结束后的短短几年间,艾青又一次以丰厚的创作实绩,达到了自己创作的第二高峰。艾青此一时期的诗歌艺术,表现出巨大的思想魅力,以鲜明而强烈的时代精神,表明了诗人所达到的新高度;同时,艾青的诗歌艺术在形式上也达到了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