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现行宪法是 1982年颁布实施的。根据社会发展的现实对宪法的部分条款进行修改 ,使宪法规范反映变化了的社会现实 ,是保持宪法权威的必要之举。 2 0 0 4年的第四个宪法修正案是在遵循现行宪法原理下制定的 ,它的通过使宪法的原理得到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
经过局部修改之后,我国现行宪法呈现出两个文本形态:其一为宪法原文及修正案,其二为宪法修正文本。1988年局部修宪时,我国决定仿效美国,通过宪法修正案来修改宪法。然而,由于中美两国宪法在文本和实践上的巨大差异,我国采用宪法修正案的效果并不理想,宪法修正文本遂得以产生并普及。作为一部成文宪法,我国宪法应当具备唯一确定的文本形态,宪法文本应当兼具充分的正当性与较强的实用性,因此有必要在两个宪法文本间作出选择。选择宪法修正文本是一条更为现实的进路,而选择宪法原文及修正案则有可能进一步发挥宪法修正案的功效。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行宪法颁布实施二十多年,到目前为止历经四次修改。本文简略概述了宪法修改的思路,论述了修改的重点内容,特别对历次修改的共同特点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修宪模式不是宪法修正案模式,而是介于该模式与修改宪法文本模式之间的混合模式.运用现实宪法、观念宪法和成文宪法理论分析宪法的稳定性应是一种动态的稳定.与宪法是否修改和修改的具体方式无必然联系.最后导出更适合我国国情的修宪模式当为:修改宪法文本模式.  相似文献   

5.
现行宪法修改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宪法的修改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修改方式上采取修正案的形式进行局部修改 ;修改程序都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接受中共中央的修宪建议而启动 ;修改比较频繁、修改内容主要集中在经济制度部分。究其成因 ,主要是由我国宪法的渊源和宪法制度、宪法自身关于修宪提案权的规定以及我国宪法的价值取向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行宪法文本自1982年制定以来进行了四次修改,而这四次修改皆因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的发展等外力所助推的结果.宪法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由于宪法自身最高法的特殊性,宪法又需要保持稳定性.实现宪法的稳定,需要重新建构宪法稳定观,追求宪法实质稳定而放弃社会转型期的形式稳定.明确社会发展对宪法修改的合理需求性,平衡宪法稳定性与社会发展需求性之间的二元矛盾.  相似文献   

7.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现行《宪法》第四修正案加强了对公民私有财产权等基本人权的保 护,《刑事诉讼法》作为《宪法》的子法及“人权保护法”,应该适应《宪法》修改的需要,在人权保护方面有更大作为。公民的私 有财产权保护是人权保护的重要内容,而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公民私有财产权的保护与西方国家相比尚显不足。本文从比较 法的角度阐释了西方国家刑事诉讼在公民私有财产权保护方面的立法实践,分析了我国法律规定的不足并提出了完善建议, 以期对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8.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的修改应该体现维护宪法稳定和实现宪法与时俱进的有机统一.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对宪法的修改,凝聚了全党全国人民的集体智慧,体现了时代精神,适应了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必将更好地发挥国家根本法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十五年中国修宪实录自1978年3月5日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新中国第三部宪法至1993年3月29日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新中国第四部宪法(即!982年宪法)的修正案整整15年,大法五次修改,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轨迹.第一次,1979年7月...  相似文献   

10.
宪法修改方式的选择和规范影响着宪法修改的规范性与合理性。宪法修改有全面修改和局部修改两种基本方式,而宪法的局部修改又主要表现为修改决议和修正案两种具体的形式。这些方式各有其利弊,故需要针对不同情势适时选择我国宪法修改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首先要全面实施宪法。在全社会树立宪法意识 ,维护宪法权威 ,是宪法得以全面实施的重要前提。在现行宪法第四次修正案通过之际 ,本文从宪法是国家的总章程 ,反映人民意志的根本法 ;宪法是民主制的胜利宣言 ,人民权利的保障书 ;是社会主义的旗帜 ,初级阶段的行动指南 ;是执政兴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法律保障等方面展开对宪法的再学习 ,再认识  相似文献   

12.
《立法法修正案(草案)》第5条缺乏宪法依据,该条规定将造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依法治国(依宪治国)方略之间的冲突,且和《立法法修正案(草案)》第4条之间的逻辑关系混乱。《立法法修正案(草案)》第22条不是"根据宪法"制定出来的,其性质不能被视为对现行宪法第100条的修改或者拓展性解释。《立法法修正案(草案)》中没有涉及经济特区授权立法、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方面的内容,也没有明确国务院发布的决定、命令相较于其他类型法律规范的位阶关系,应该将它们纳入其中。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土地征用补偿制度的缺失与完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2004年3月的宪法修正案对土地征用补偿制度从两方面进行了修改完善,这表明国家已从宪法的高度对土地征用制度予以高度重视。然而,从法律意义上分析,对照国际的通行惯例,我国现行的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及其实施方面仍有一定的缺失,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4.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是宪政的基础与依据。宪法修正案是对宪法的完善和补充,它体现了宪法灵活性与稳定性的统一,与宪法具有同等的效力。我国宪法的四次修正案体现了宪法规定由国家公权力向公民私权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国家的整体意识向公民个体意识,由一党执政向全民参政,由法制向法治的转变,并始终贯穿民主和谐思想。宪法修正案具有十分重要的宪政意义,它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宪政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2004年3月的宪法修正案对土地征用补偿制度从两方面进行了修改完善,这表明国家已从宪法的高度对土地征用制度予以高度重视。然而,从法律意义上分析,对照国际的通行惯例,我国现行的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及其实施方面仍有一定的缺失,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6.
2004年的宪法修改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修正案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引发了社会广泛讨论。借助法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宪法修正案第二十二条进行分析,从交易成本、经济效率、社会成本等方面进行权衡,修正案保护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有利于激励个人,同时推动经济的发展,修正案对公共财产和私有财产的不平等保护,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公共财产。但是宪法修正案只保护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将产生大量的交易成本,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必要对宪法修正案进行再完善。  相似文献   

17.
修宪模式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既要稳定,也要修改,宪法权威是建立在宪法稳定性与适应性统一上.宪法修改方式的选择是协调二者关系的努力之一.当今世界修宪实践中存在宪法全面修改、宪法修正案和修宪法令三种模式.每一种模式都有自己一套独特的惯常的程序、方式、方法,都有各自的价值取向,三种模式是相互区别的.目前,我国采取宪法修正案模式修改宪法,但是由于理论上的认识不清,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应该在宪改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行的1982年宪法经过了4次修改,修改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体制改革。依据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具体阐述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与宪法的某些规定不适应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通过宪法的修改和完善,可使得宪法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9.
张金才 《中华魂》2012,(24):13-15
我国现行宪法即1982年宪法公布施行至今已经30年了。在此期间,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全国人大分别对我国宪法个别条款和部分内容作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修正,使我国宪法在保持稳定性和权威性的基础上紧跟时代前进步伐,不断与时俱进。1988年宪法修正案1988年4月12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个修正案共两条:第一,在宪法第ll条中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行宪法颁行20余年来,历经3次修改。宪法修改的主要内容是经济制度;经济制度变化的基本原因,应然是资本短缺这一经济现象寻求宪法支持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