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京城4月,我们一行5人来到英国驻华使馆。刚刚下车,儒雅的大使先生不知什么时候已悄然来到身后,一一握手寒暄后,便阔步在前边领着我们走上通往主楼的台阶。凉风习习,绿树婆娑,头顶蓝天白云。大使忍不住张开双臂赞美了一句北京此时的好天气,一股随和潇洒、充满浪漫诗意的气息顿时扑面而来。一此前,我们已经知道:大使的英文名字叫Christopher Hum,今年3月刚刚走马上任;同时,他还有一个很中国味儿的中文名字叫“韩魁发”。谈起自己的中文名字,韩魁发清癯瘦长的脸上立即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这名字是他在香港中文大学攻读中文时,…  相似文献   

2.
记得有一次,我随工会主席下连队, 主席一路上和农工打招呼,叫着一个个农工的名它并向他们问好,农工也向主席问好,显得十分亲切。下午,在某连召开座谈会中间,有一个小青年吵吵嚷嚷走进来,说是要告连长的状。工会主席一下叫出他的名字,问他什么事?这个青年惊讶地问:“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工会主席告诉他:“我不但知道你的名字,还知道你爸爸妈妈的名字。你坐下,有什么事给我说吧。”  相似文献   

3.
记得2005年丹桂飘香的时节,在杭州召开的"全球多元文化论坛"上,坐在我身边的一位白皮肤、高鼻子、褐色眼睛的青年人彬彬有礼,帅气十足。他边认真听论坛发言,边熟练地用中文记笔记,当时很是让我大吃一惊。后来当听他开口说汉语时,说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又一次让我吃了一惊。  相似文献   

4.
正2013年6月16日凌晨,当我在床上辗转难眠,百无聊赖地打开电脑查收电子邮件时,一封来自法国科学院的信映入眼帘:马黑荛先生逝世……在那一刻,仿佛有那么一秒,整个世界都停止了。法国科学院著名数学家,巴黎大学数学院院长……我的老师——马黑荛(Marie-Jose)先生——逝世了。从此讲坛上少了一个瘦削高大,头发灰白,讲话时双目凝神的身影,少了一位心系学生,热衷于中国文化,并为自己取了"马黑荛"这个相当中国化名字的法国教育家。中国迷马黑荛我还记得代表所在中国学校送他一幅书法时,他脸上的惊喜。那是一个写在扇面上的  相似文献   

5.
金秋十月。在繁华的武汉街头,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个60多岁的老汉,逢人便问:你认识开饭店的苏老板吗?这没头没脑的问话,让人们不禁反问:苏老板是谁?叫什么名字?你找他做什么?老汉便憨憨地搔着后脑勺,说:我也不知道他具体叫什么名字。我找他是为了还给他钱。我已经在街上找寻他十来天了。  相似文献   

6.
生活开心果     
开心 《人才瞭望》2014,(8):72-72
相亲:一女相亲,问男方:"以后买房子可以写两个人的名字吗?"男:"当然可以。"女急忙给妈妈打电话:"妈,他说可以,你看除了我,另外一个是写你的名字还是我爸的名字?"  相似文献   

7.
24年前的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对三通过了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一切权利的决定。同时,把任措8田我国在联合国席位的台湾代农驱出联合国。这一天,不仅全中国人民扬眉吐气,自个第三世界国家也欢欣鼓舞,因为他们一直盼望着在安理会的常任理事中能有一个第三世界的代表。事实上,中国自恢复联合国之日起,就一直牢牢地站在维护第三世界的立场上。邓小平在联大的发言中强调:“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中国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坚决支持一切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争取和维护民族独…  相似文献   

8.
正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美国人,牛津大学硕士,曾任《纽约客》驻华记者。这个精通汉语的美国记者却有一个普通的中文名字:何伟。这似乎体现出他的一种平民取向:在他的中国故事中从来没有出现过什么名人。从某种角度来说,也许只有普通人的变化最能说明中国是否变化,以及什么样的改变。何伟1996年来中国当英语老师,那时他27岁;到2007年回美国时,已经成为《纽约客》专栏作家并且娶了一位华裔妻子,那时他38岁。他在中国的10余年正是中国历史上最关键的时期之一。正是在这10年中,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开始增大。中国巨变  相似文献   

9.
他来自英国,为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字——马西门,他还与中国最大的工商城市上海有着一段不解之缘:他前前后后在这座城市里生活了近20年,娶了一位上海女子做太太,是货真价实的“上海女婿”:由于他对上海作出了贡献,上海市政府给他颁过不少奖,还授予了他“上海市荣誉市民”的称号。  相似文献   

10.
瑞典人何墨池(Mats·Harborn),是个精明能干、中文颇好的中国通.他和中国有着20多年不浅的缘分.1985年,何墨池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时,就毛遂自荐,兼任了瑞典斯堪尼亚公司的中国代表.毕业后,他正式上任干了几年.此后,他又回到瑞典企业工作,做过瑞典商业银行驻中国首代、瑞典驻华使馆的商务顾问,直至2003年,斯堪尼亚公司在北京重建办事处时,何墨池再度受邀,担当了公司驻华首代,并出任中国瑞典商会主席.这20年,他成为一位瑞典企业在华发展的亲历和见证人.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向联合国先后派出的b位常驻代表中,现任代表李肇星是年龄最轻的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完完全全由新中国培育造就的新一代外交家。李肇星是一位山东农民的儿子,在高高的麦垛上度过了他的童小。1吕岁时他跨入中国事名最著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的门槛,成为西语系的一名新生。1964年他怀揣记录着优异成绩的毕业证书,告别了未名湖畔的绿瓦红墙,随即一头扎进北京西郊的北京外国语学院继续深造。在攻读研究生期间,他在更加努力地学习英文的同时,又抓紧时间学习了第二外语——法文。攻克这门号称世界上最难掌握的语言,李肇星仅仅用了…  相似文献   

12.
“我叫康-立-晨。健康的康,站立的立,早晨的展。”刚一见面,他便流利风趣地用中文介绍起自己的中国名字。  相似文献   

13.
那天早上,公司新来了几名员工——是地位比我还要低的临时工。在他们中有一个人吸引住了我。他的年龄比其他人稍大,身上穿着工作服。公司没有发放工作服——事实上,只要你按时来上班,公司一点也不介意你穿什么衣服。但这个家伙身上却穿着漂亮的紧身褐色长裤和工作衬衫。口袋上绣着他的名字——吉姆。我想这件工作服是他自己订做的。  相似文献   

14.
5月中旬,在法国总统希拉克访华的随行人员里,我又一次见到了他——法国总统的中文翻译吉尔·乌夫拉。我是14年前认识他的。1983年春天,密特朗总统访华前夕,法国总统府邀请一个中国记者组访法,本人乔列其间。乌夫拉是总统府请来为中国记者组当翻译的。他有~个中文名字:吴法儿。那年,他三十出头,又高又瘦,深逮的眼睛带着点忧郁。不过只要他一开口说话,记者组的气氛就会轻松起来,他喜欢“班门弄斧”,接受挑战,很是幽默,一次聊天,说到汉语里“妻子”的几种说法,他一口气说出了“爱人”、“老婆”、“夫人”、“太太”、“内人…  相似文献   

15.
1984年9月19日,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门前熙来攘往,联合国工作人员和各国官员怀着浓厚的兴趣,赶来参加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报告和现场表演。一个身材瘦削、具有学者风度的中国人走上讲台,他习惯地捋了一下搭在额前的黑发,环顾四周,向挤满会场的各种肤色的听众致意,随即语调平稳地开始了演讲。“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我的名字叫王永民,来自中国河南省南阳地区。今天能有机会在这里向诸位介绍我国的电脑汉字输入技术成果,我感到非常高兴。“众所周知,汉字是联合国六种正式语文和工作语文之一。它和中国5000年文化共生共存,是中华民族灿  相似文献   

16.
金色的短发,瘦削而精致的脸上,有一双即便是透过眼镜片也仍然闪闪发光的眼睛,那是柯蓉给我的第一印象. 那天,作为法国驻华使馆文化专员的柯蓉在北京三里屯附近的法国文化中心主持旅法中国画家季大海的作品研讨会,会间,她娴熟地谈起季大海画技中颇有明清八大山人的遗风……我想,一个法国人,缘何喜爱中国的历史文化并了解颇深?柯蓉吸引了我的视线.  相似文献   

17.
在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在不能向外界吐露真相的时刻,有一个不为人们注意的名字出现在报纸上:一次是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学部委员,没有和他从事的研究挂起钩来;还有一次他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同样没有和他的事业结合起来,人们仍然无法知道他是代表哪个方面的。 想不到,当他的名字和中国的原子弹、氢弹结合在一起出现在报纸上的时候,他已经告别了默默奉献的一生。 邓稼先,一个响彻云天的名字,回荡在历史的长空。 1958年10月的一天,领导找他谈话:“叫你参加一个秘密工程,制造一个大炮仗好吗?” “造火箭?”邓稼先兴奋地问道。 “不是。”领导摇摇头。 “搞原子弹!”邓稼先闪电般地脱口而出。 “嘘!”领导用一个手指作封嘴的动作。默认,这就是真的。邓稼先爽快地接受了领导的邀请。他在国外留学搞的是原子物理,取得了博士学位。邓稼先是奔着新中国回来的。新中国要打破核讹诈求得生存,也要搞原子弹。  相似文献   

18.
你最值得骄傲的本领往往是你最大的绊脚石。一位外国女孩,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举行残疾人运动会,报名的时候,来了一位失去了双腿的人,他说要参加游泳比赛。登记小姐很小心地问他在水里怎样游,失却双腿  相似文献   

19.
当我来到北京东郊三里屯区的瑞士驻华使馆,同那里的生入促膝对话近两个小时后,被眼前这位大使的练达睿智。博学多才,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喜爱深深折服了。进入使馆院落,秘书将我引入大使官邸的会客厅。少顷身材颀长、举止沉稳,目光炯炯有神的大使。满面笑容。连呼“您好”地走了进来。瑞士是一个说德法双语的国家不过那里的外交官一般都会说英语所以一开始我便用英语陈述自己的来意。不想我的话头很快就被大使一口流利的汉语所打断。我惊奇地问大使”你汉语说得这样好是在哪里学的/他弟尔一芙地答道“这说来话长开始在剑桥后来…  相似文献   

20.
“如果奈拉当我的老师,我就准备学!”有人问周恩来总理想不想学习俄语时,他幽默地回答。
  奈拉是大家对我的称呼。我是毛岸英、毛岸青在莫斯科东方语言学院的同学,我的专业是中文。新中国成立前后,我曾多次陪同苏联相关领导人访问北京,承担翻译工作。在一次宴会上,毛泽东主席专门与我进行交谈,询问他两个儿子岸英、岸青的有关情况。我还陪同领导与周恩来总理会晤交流了多次,在周六晚上的舞会上,周总理也经常邀请我一起跳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