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俗研究不能仅停留在民俗表面的描述上,研究者应该把视角深入现象内部,对文化解释中意义进行思考。民俗学正在经历一个由描述民俗学到解释(阐释)民俗学的学科转向。立足当下,从政治经济因素、民俗现象的场域、作为实践的民俗文化和社会与文化再生产几个方面,学者对民俗现象文化意义的解释已建构出较之前人更为精妙的方法。随着我国学科的不断发展,民俗学一定能够日趋成熟并焕发活力! 相似文献
2.
陈金文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9,(5):146-152
施爱东在《学科界限与学术取向》一文中从民俗学与人类学的关系、民俗学界学科取向多元化的现状、当前形势下民俗学者选择研究课题时的趋利性考虑、民俗学从业者未形成一个真正的学术共同体等4个方面论述,否定了民俗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性质。但实际上人类学与民俗学是有着诸多不同的,诸如研究对象的不同与其对所研究的社会或文化现象所持态度的区别;民俗学研究的对象或范围或许宽泛一些,但它是由几方面特征一以贯之的一个整体;至于施博士对当前形势下民俗学者选择研究课题时表现出的趋利性的批评,对时弊的针砭是深刻的,然而却不能作为怀疑民俗学是一门独立学科的依据。需要说明的是,民俗学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严谨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3.
王明珂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5
文本记述着历史上某个时期之人群认为值得记述的内容,它们也常遵循着人们的某种规范来被记录进而形成文类。与这些文本相关的,是现实中的人群围绕某种情境加以构建与策略性改编的同时也被认为是合理与相信的历史。《华夏边缘》、《羌在汉藏之间》、《游牧者的抉择》即是在文本与情境之间找到某种对应,同时体察文本与情境背后人群的书写意图抑或潜在的情境。历史人类学正是此种策略下对人类社会的再认识,是在文本与情境之间寻找对应。 相似文献
4.
徐杰舜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26-30
对于中国学术界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天上掉下来的一个馅饼。而中国民俗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天上"掉下来之时却毫无准备。反观人类学和民俗学的历史渊源,我们可以发现人类学的普同性、整体性、整合性和相对性等理论特点和理论框架都对非遗保护工作具有显著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继焦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1)
在市场化和全球化的时代,企业已经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重要主体之一,在国外得到了很多非经济管理类学科诸如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的关注和研究."企业人类学"可以研究企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消费者行为分析、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广告宣传和沟通策略、企业文化、跨文化管理、国际营销中的跨文化适应、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地方性和群体性、一个新兴的群体--少数民族企业家等12个领域.希望企业人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在中国有很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姬广绪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4):93-101
进入 21 世纪,互联网开始全面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人类学开始关注互联网的研究,产生了新的研究领域———互联网人类学。 文章讨论了互联网人类学的相关研究,包括各类新技术、新媒体等在人类学中的应用,互联网人类学的学术视野,以及互联网对传统人类学研究话题的提升,互联网人类学与当代世界的发展等。 人类学研究的互联网化将成为中国人类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将互联网人类学同中国研究相结合,是构建人类学的中国互联网研究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徐杰舜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4(12):2-11
中国人类学学者访谈录 ,从中国学者进入人类学领域的经历 ,中国学者对人类学学科建设的思考 ,中国学者对人类学理论的探索 ,中国学者对人类学本土化或中国化所作的努力 ,中国人类学与其他学科互动的态势 ,中国人类学与国际人类学的交流 ,中国学者对人类未来的关怀等方面 ,对中国人类学近 2 0年的发展作了比较忠实、全面的记录 ,这对中国人类学史史料的积累是极具学术价值的一件大事。我们从《人类学的世纪坦言》坦率诚恳 ,如实说出的关于中国人类学发展的种种情况、意见、观点、看法和评论中 ,既看到了人类学在中国百年发展的成果 ,又窥见了新世纪人类学在中国发展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8.
胡胜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F0002-F0002
刘卫英女士的大作<明清小说宝物崇拜研究>问世了,读后感触良多.正如陈洪教授在<序>中所言,这是一种别开生面的解读.明清小说研究的专著不能说汗牛充栋,至少也是琳琅满目,就在这众多的同类专著之中,该书的确称得上别开生面. 相似文献
9.
格勒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1-5
[摘要]中国人类学经过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如今人类发展和中国发展的新形势,呼唤中国人类学关注现实、研究现实。这既是人类学学科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中国社会现实变革的实践需要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微妙变化的必然要求。重要的是中国人类学研究为现实服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根本特色。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人类学在理论和方法上对灾难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人类学作为社会科学将灾难中交汇的环境、生物和社会文化三个因素纳入思考的范畴,并在研究中形成了考古与历史、政治生态学、社会文化与行为和应用与实践几种范式。这些范式之间相互关联,吸取了其他学科的灾难研究经验,以人类学整体观的视野和微观的民族志田野方法对灾难研究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王玉霞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6(4):107-110
民俗学是以研究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的一门人文科学。民俗学研究对社会现实关注的范围和程度决定其学科前途和命运。民俗学在外国历史考古中创立,在现实需要中成为“显学”,在关注社会现实中发展。我国具有丰厚的民俗资源,社会环境优越,学术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2.
潘峰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4,(3):54-59
在后现代转向中,人类学调查资料的权威性不断遭到质疑。微表情识别作为观察法的延伸,有助于改善受访材料失真的问题。借用沃纳和谢弗的观察阶段划分。文章探讨微表情识别在不断深入的田野研究进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新疆民俗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认为新疆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具有十分丰富的民俗学资源,民俗学研究在新疆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并且探讨了新疆民俗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何学威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经济的全球化,我们首先面对的是所有市场的不同文化,不少问题促使我们从经济学与民俗学交叉的视角去观察,这就需要研究与建设一门新兴边缘学科:经济民俗文化学,它是一门交叉学科,以民俗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研究人民经济生活中的民俗文化因素;研究这些因素对经济的影响、作用、一般规律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5.
周大鸣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6):133-138
通过对人类学应用传统和现有应用人类学实践的回顾,文章介绍了应用人类学在中国实践的现状,归纳了应用研究的特点,并对应用人类学的实践以及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为人民服务是实践的核心,而少数民族、城乡差别、区域差别是实践关键点. 相似文献
16.
张华志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7(3):9-14
家族企业在中国的复兴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对于重新认识中国家族传统的功能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在总结和反思目前对家族企业研究方法局限的基础上,提出利用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从家族传统和乡村社会变迁关联的角度,可以较好地回答家族企业可作为解决文化断层危机和建立新的文化认同的途径这一学术命题。 相似文献
17.
于洋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4):48-52
随着渔业资源的衰退,我国渔村发生了变迁,其主要的改变趋势:一是青壮年渔民离开渔村外出打工,进而造成渔村大量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二是渔民借助本地环境资源转产转业,从事休闲渔业、旅游等行业,促使渔村城镇化转型。渔村千百年来形成的渔民传统生活文化和渔村社会情感纽带正面临断裂的危机,因此当前有很多渔村在海洋文化发展中都非常重视关于渔村发展史和渔民个人生活史的记述,体现出一种自下而上的文化自觉。通过对舟山群岛新区蚂蚁岛渔村的实地访谈等交流方式,参与到这种“渔村村落记忆”的文化实践中,试图找出渔村社会中的一些文化实践现象。 相似文献
18.
罗易扉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7(3):79-87
电影作为一种视觉文化,已成为人类学者对于大众文化的研究文本.当代人类学语境中的电影研究,已成为人类学者观察社会的文化视窗.电影研究进入人类学研究视域,带来了电影研究方法论的变化.人类学者将电影视作文化系统中的文化符号与视觉表征,并采取不同研究取向展开影像研究.当代人类学电影研究已出现符号学取向、民族志取向、感知人类学取向及新艺术史取向,他们从各个不同取向的影像中观看社会的文化意义与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19.
罗易扉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7(3):79-87
电影作为一种视觉文化,已成为人类学者对于大众文化的研究文本.当代人类学语境中的电影研究,已成为人类学者观察社会的文化视窗.电影研究进入人类学研究视域,带来了电影研究方法论的变化.人类学者将电影视作文化系统中的文化符号与视觉表征,并采取不同研究取向展开影像研究.当代人类学电影研究已出现符号学取向、民族志取向、感知人类学取向及新艺术史取向,他们从各个不同取向的影像中观看社会的文化意义与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