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作为引领抗战时期文学潮流的“非虚构”书写,在展现中国革命与抗战思想文化的价值体系、精神指向及时代情绪诸方面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文学内部而言,战时“非虚构”书写以多样的文体类别、情感方式及表达技巧,拓宽了文学真实反映社会生活和革命的表现领域,进一步发挥了其国家/民族叙事的功能。从文学外部而言,“非虚构”书写打破了文学本身最关键的以虚构为核心的“文学”的界限,拉近了文学与民众生活的距离,形成了一套极富大众化特质的民族形式,其文学史价值也正体现在这一书写潮流与现实及历史的密切联系之中,表征着文学所具有的强烈的“现代性”时代特征。战时“非虚构”书写的思想精神资源并没有随着时代发展而成为被封存的历史,它于文学自身的价值观念、生产机制、审美标准、文本形式等方面的一系列深层变化及创造性实践,都具有鲜明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经典散文的书写者几乎都具有多重和“他者”的文学身份。从身份的角度嵌入散文研究,是从90年代“学者散文”研究开始的。“秋雨散文”创造了散文阅读史上的“巅峰时刻”,与其“公共话题”的选定、融入文化历史与人物形象的文学语境以及精美典雅的激情话语密切相关;同具有学者身份,钱钟书和鲁迅的散文作为20世纪的散文经典,具有学者与小说家的双重身份特质,而“秋雨散文”在提升读者的文化品味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散文成为一种无所不在的文体形式,女性作家也被裹挟其中,开始不约而同地集中于以散文这种文学形式,自觉地书写自己的意识和体验。以大女人散文、纯女人散文、小女人散文归类分析发现,这一时期女性散文的的视角不断从外在而内在地转移,女性散文的情感关注不断从群体共同而个性私密地收缩,即女性散文视角与情感观照的不断内化。  相似文献   

4.
近三十年的散文是对五四文学的一次回归,老一代作家与学者在此起到了主导作用.鲁迅传统与周作人传统在一些人的创作里得到强化.一些思想者的作品注入了精神的活力.他们从自我出发颠覆了"文革"艺术虚假的理念,将个体感受和社会承担统一起来.在此基础上,散文出现了多种可能,一些新的文体填补了白语文书写的空白.那些直面人生的作品赢得了读者的喜欢,一些智者的随笔也在冲击着八股写作的旧垒,显示了思想的锋芒.年轻一代的散文越来越有活力,不再匍匐在前人脚下,个性鲜明耀眼,把不羁的热情留在文坛之中.多样性与丰富性预示着未来文学的另一种格局.当代散文在现代散文传统的暗示下,有着不可限量的未来.  相似文献   

5.
台湾散文家大多有十分鲜明的创作个性 ,其散文作品皆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本文以余光中、林清玄、简贞三位作家为代表 ,以比较文学的视角去解读其作品 ,从诗性散文看余光中对中西文化的穿越与守望 ;从佛理散文看林清玄宗教情怀的文学表达 ;从女性散文看简贞当代女性意识的书写  相似文献   

6.
西部散文精神内核的审美传达主要通过“异域想象”的文学途径来实现,而甘建华新近出版的西部散文集《冷湖那个地方》摒弃了这种异域想象,善于从西部自然、社会、人生的原生态中表现西部实有的地理景观,并提取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真人真事,对西部进行还原式的原貌书写.新闻记者与作家的双重身份使他把新闻散文化的叙述拓展转换为散文新闻化的叙述,并把西部之西的地理辞典和柴达木的文苑逸事融汇在模块式的散文结构中,书写着柴达木独有的石油文化和崇高的石油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7.
通过介绍台湾报导文学代表性作品,对照社会运动史进行考察,标示出作品与时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学环境等特质,展示作为一种进步性的文类,报导文学如何展现出文学的社会动员力。同時循着台湾报导文学的发展轨迹,针对目前多数作品的弊端,大胆提出"松绑论",希望藉由解除绝对客观书写、学术式书写以及体式偏向散文等迷思,扩大书写者的空间,让报导文学能回归文学创作的场域,累积与民间社会的紧密脐带关系。  相似文献   

8.
黎庶昌是晚清桐城派的代表作家,也是晚清最早常驻欧洲的外交官之一。黎庶昌以东西方异质文化为主要文学书写对象的“使外文学”作品,为中国近代散文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内容、新的思想和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其散文鲜明的学者化写作风格,成为20世纪“文化散文”的近代滥觞。因此,黎庶昌的“使外文学”对于中国近代散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陪都小说通过对抗战时期中国生活的全面书写,以战争史诗与生活史诗的双重小说建构达到了现代史诗的中国高度,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战时发展。  相似文献   

10.
帝王形象在20世纪90年代的历史散文中得到了别样的书写,散文文体的碎片化与抒情性决定了其对帝王书写选择的是与自我感受最为对接的性格侧面,最大限度地张扬自我情感及价值判断,因而帝王形象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单向度的情感抒发、善恶观的重新思考和对其权力异化的反思,这构成了当时历史文学书写的新维度。  相似文献   

11.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自建党以来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性质观念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和阶级斗争工具。第二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阶级斗争工具、社会舆论工具。第三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无产阶级专政工具。第四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社会舆论工具、大众传播工具  相似文献   

13.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4.
黄帝陵祭祀是近现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晚清以来,革命党人对传统黄帝陵祭祀加以改造利用,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初步形成作出贡献。民国时期,借由对黄帝陵祭祀的制度化,黄帝为整个中华民族始祖的身份逐渐广为人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祭黄帝陵的仪式进行了借用与创造,赋予了"黄帝符号"以"劳动人民性"等新内涵。改革开放后,黄帝陵祭祀越来越得到重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面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还要找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总结黄帝陵祭祀的有关历史经验,以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5.
散曲的套数成熟在前 ,对元杂剧的形式有重要作用。后为元杂剧的唱曲起了定型作用 ,并为之提供了基本的乐调和曲牌 ,奠定了本色美的艺术特征。元杂剧的形成 ,从体式到风格 ,皆与散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新制度经济学对国家作用分析的理论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制度经济学对国家作用的分析是逐渐纳入其框架的 ,总体上通过组织的演进来说明。其代表人物经历了科斯、张五常、威廉姆斯、巴泽尔和诺斯等 ;其逻辑经由交易费用演进为契约合同 ,再由交易维度转向产权的“公共领域” ,最后扩展到国家的作用 ;其中心思想是 :在不同的领域和层面 ,存在着利用“公共领域”财产的各种各样的组织 ,而国家也是一大组织 ,它的存在和作用是为了利用整个社会层面的公共财产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当今我国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已成为构建现代宪政法治秩序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政治运行法治化将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苏共亡党的原因很多 ,但最重要的是没有按照党的先进性来建设党 ,从而失去了它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作用 ,削弱乃至丧失了执政的能力 ,最终葬送了社会主义事业 ,也葬送了党的自身。从党的先进性视角 ,解析苏共亡党的深刻教训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论译者的风格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翻译的过程中,作家的风格是可译的, 为了得到最佳的译文效果,译者必须具有强烈的风格意识.文章分析了在翻译实践中,特别是在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中,译者的翻译观点、目的以及采用的翻译手段对其译文效果所产生的影响,并且指出虽然受到原文的限制,译者也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符合自己口味的文本,并以原文风格为基础,追求与之相适应的译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