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魏文彪 《社区》2014,(25):4-4
7月26日,十余名妈妈带着二十名娃娃在贵阳街头卖报纸。不想,却因与城管队员发生冲突,双方闹进了派出所。(《贵阳晚报》7月27日)  相似文献   

2.
“人性化”与城管执法的相融合是近年来城市管理执法机关工作的重点,人性化和城管执法的融合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执法人员的重视,人性化执法是城管执法的发展和深入,是城管执法方式的转变和提高,是执法态度和服务意识的变化,全面贯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法为民要求,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城市健康和谐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下面我们具体进行分析“人性化”与城管执法的融合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城市管理和谐执法的预期在于使"城管执法"这一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的产物成为一种更容易被接受的行政服务产品,而城管队员的效用函数通过制约城管队员的行为选择间接影响城管执法的制度功效。文章运用法经济学效用函数模型,对比城管队员与警察的效用函数,分析金钱收入、休闲、众望、威望、声誉、当事人提起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的概率等变量对二者行为模式的影响,找出制约城管队员效用函数的制度困境,希望能从一个新视角探讨城管和谐执法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4.
汉代社会的"小儿"称谓,原本指未成年儿童,亦有社会称谓取其转义,即以"小儿"称成年人者,语义复杂。其中有取亲昵义者,有取轻蔑义者。关注以"小儿"指称成年人所暗含贬损之义,有益于认识在当时通常社会意识中未成年人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调查数据表明“小姐”称谓由于地区、行业、社会地位和交际场合的不同形成了认知和使用的差异。在女性地位越高的地区,“小姐”称谓的泛尊称认同度就越高。娱乐场合是“小姐”称谓接受率最高的场合。“小姐”称谓在大多数省会城市具有正面意义。“小姐”作为“从事色情行业的女子”通常只用背称。而当面打招呼时,“小姐”也还属于泛尊称。一些地方的女性不太习惯称呼或被称为“小姐”的主要原因是害怕别人误会或者当地有自己独特的称呼年轻女性的方式。然而,语言的发展具有政治、经济强势的地域或城市的主导作用。“小姐”称谓的认可和使用还在不断发展申。  相似文献   

6.
"通俗"二字最初的应用和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联系在一起,最先把"通俗"和小说联系起来,提出"通俗小说"一词的是明末的冯梦龙,最先运用"通俗小说"这一名称作为书名的著作是<京本通俗小说>.中国传统文学中确有"通俗小说"的名称,主要指其形式的通俗.中国现代文学中"通俗小说"一词直接应用的较少并且所指不尽相同,新文学家所指的"通俗文学"即新文学的大众化.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范伯群等人大量使用"中国现代通俗小说"这一名称,但是从界定到作品的归类都有诸多欠规范、欠科学的方面.  相似文献   

7.
说秦汉“婴儿”称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秦汉时期文献所见"婴儿"称谓,涵义有所不同。或指"初生"儿,与今义接近。或指幼儿,与"大人"对应,义近今人所谓少年儿童。或说"女曰婴,男曰儿",自有性别区分。当时"婴儿"称谓指代对象的复杂,体现秦汉时期是汉语社会称谓形成和使用逐步确定化的历史阶段。其情形,或亦与"由上古汉语向中古汉语的过渡"有关。而未成年人的生活情境与社会地位,也可以通过相关现象得以反映。  相似文献   

8.
菠萝,又被称作凤梨.一种作物、一种水果(树)最好只有一个正式的通用的名称(不排斥它有别称俗称等).菠萝一名的形成虽晚于凤梨,但它的历史渊源更深远,蕴涵的文化因子更丰富,具有的生活积淀更厚重.菠萝称谓更被广大消费者喜欢和接受.今天由于交通运输发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菠萝的消费已普及于全国南北各地.为该水果统一规范名称正其时也.  相似文献   

9.
"孺子"称谓的早期使用见于先秦典籍。钱大昕以为"孺子"为"贵者之称","天子以下,嫡长为后者,乃得称‘孺子’"。然而实际情形是比较复杂的。考察汉代社会称谓使用的具体实例,可以看到"孺子"多用以指代一般未成年幼童。在有的情况下,"孺子"指称成年人,则有鄙视之义。由此理解汉代社会未成年人的地位,也是有益的。后来民众对官员的崇敬爱戴被称作"孺慕",则是下层社会以"贱子"自卑的奴性心理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北宋古文走向复兴的过程能否称之为"古文运动",这个问题一直悬而未决。事实上,古文复兴的倡导者不仅有明确的目标,而且形成了组织,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因而是可以称之为"古文运动"的。学界之所以对此提出疑问,不外乎对"运动"一词的理解存在着先验性错误。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本文从史实出发,论述了“毛泽东思想”称谓的演变过程。笔者认为:“毛泽东思想”这一称谓与其内容一样不仅是科学的,而且也是历史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客家”称谓年代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罗香林先生到近年的客家学研究者 ,对“客家”称谓出现的由来与年代不断有所讨论 ,然而一些讨论或因文献资料不足 ,或因对文献的理解有偏差 ,更在于未能寻得更多具体史料的支持 ,故而不是语焉不详 ,就是过于主观武断。“客家”称谓出现的年代问题 ,是客家学理论架构上的一个重要关节点。这个问题不解决好 ,“客家史”也难于动笔。笔者近年侧重研究清初“湖广填四川”和“迁海复界”所引发的客家移民运动。这一考察经常涉及“客家”称谓问题。本文即在对四川、广东、福建、台湾、南洋移民考察的基础上 ,提出“客家”称谓的出现应在“客民第四次大迁徙”的康熙至乾隆年间 ,而且是以“他称”率先出现在广州府、肇庆府的粤语区域内。“他称”转为“自称” ,作为客家民系整体说来 ,则应是咸、同年间“土客大械斗”之后。  相似文献   

13.
僮(今作壮)到底什么时候成为民族称谓,学界争论颇多。一般认为,南宋时作为族称的僮已经出现。其实,根据文献记载,僮族之称谓,在北宋已屡屡出现,更早可追溯到唐朝。  相似文献   

14.
穆子 《中华魂》2013,(23):40-41
近段时间广州城管新装备的防刺衣、防护盾牌、防护头盔、防护手套、加密对讲机、全新摄像头等“六件套”的消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舆论的压力下,广州市副市长谢晓丹近日公开回应说:“不是主动进攻武器,而是防备。”(9月2日新华网)  相似文献   

15.
16.
“炎黄子孙”是国内外华人引以为荣的自我称谓。这个词的真正出现与广泛使用是在清朝末年,但其雏形“黄炎之后”、“黄帝子孙”等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就有了,这些都是“炎黄子孙”称谓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的不同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7.
"足下"是奏汉时期人际交往中普遍使用的尊称称谓,它最早产生于战国时期,主要用于时各国君主的尊称.秦汉时期,"足下"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不再是少数尊贵独享的尊称,而是成为社会大众都可广泛使用的尊称称谓."足下"称谓内涵的嬗变反映了统治者称谓政策的改变,对称谓的形成、转变与演化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而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恰是促成统治者称谓政策改变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8.
《称谓录》是清梁章鉅所撰的一部纂集古人称谓的极有参考价值的书。笔者从对本文献的分析为入手点,通过对记载“祭酒”及其相关材料的比较,在梳理“祭酒”称谓来源的历史过程的基础上,认为祭酒作为一种称谓,其出现的时间当不会早于汉代。  相似文献   

19.
3月18日晚接近8点的时候,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烟草专卖局城区中队6名执法人员对胜利镇喜庆烟酒自选店进行查收假烟执法活动。但在执法过程中,该自选店一名80岁老人突然晕倒,后经抢救无效,当场死亡。对此,东兴区烟草专卖局表示,晚上外出执法,是去年上半年开始的错时执法,旨在避免不法分子钻空子。(《华西都市报》  相似文献   

20.
西周时期,秦人称谓与认同是隐而不显的。春秋时期,秦人称谓与认同逐步得到凸显,但仍被笼罩在以姬周华夏为核心展开的夷夏之辨的族群认同格局中。自战国至秦代,秦人和非秦人的族群区分得到凸显,原来以姬周华夏为核心展开的夷夏之辨的多层次族群认同格局,被以秦人为核心展开的秦人非秦人之辨的多层次族群认同格局取代,且形成了狭隘的秦(夏)认同。楚汉相争以后,秦人与非秦人的现实族群区分由于帝国上层精英的重组及帝国政治名号的改变而退出历史舞台,但秦人称谓本身仍在汉代的现实族群称谓表达中留下了印记。秦时入居秦境外的秦人后裔在汉代被称为秦人秦虏或秦胡,而匈奴人在某些场景仍称西汉人为秦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