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哈贝马斯与许茨生活世界理论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尔弗雷德·许茨是现象学社会学创始人,也是著名的现象学哲学家.他通过对生活世界的结构和各个层次的考察和研究,开创了生活世界的现象学理论.哈贝马斯是对生活世界问题作出过系统研究的著名哲学家,他通过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生活世界内涵的分析以及对"系统--生活世界"双层架构的理解,探讨了现代社会的结构和社会的合理化进程.在生活世界理论方面,哈贝马斯受到许茨理论的一定的影响,同时又体现出自己理论的特色.本文通过对这两者生活世界理论的比较研究,阐明他们各自理论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2.
公共哲学的空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公共哲学论编者按现代哲学家们不管在理论立场和方法上存在多少歧见,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承认当代文化多元化的基本事实。文化的多元化与世界化,构造了一个全球文明的公共空间,形成了公共的生活世界,这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标志。公共哲学就是人类对公共...  相似文献   

3.
生活世界:从科学批判走向社会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塞尔晚期现象学将生活世界理解为一种普全的视域,并以此作为科学批判的基础。自此以后,生活世界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哈贝马斯在批判吸收现代语言哲学的成就基础上,实现了生活世界理论的语言学转向,并使它成为解释和批判现代社会的视域。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发展,享受作为一个人的本体论的问题,具有了愈来愈重要的地位,不容我们再忽视它,同样,也不能再象过去那样简单地把享受直接等同于享乐,或把享乐混同于享受。应当看到,享受是一个本体论的范畴,是与现代人的创造活动直接联系在一起的人的本体活动或本体存在的一个重要方面,中西古典哲学家们正是在人的本体论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的。 一般来说,享乐概念是古典道德哲学家们所关心的基本问题,而道德哲学又不过是思想家们对人的伦理生活的一种价值判断,也即是说,是一种通过观念来对人的实存施加作用与影响的意识机制。在古典享乐论的道德哲学家和以享乐为自己之生活立场的人那里,享乐意识正是这样一种观念力量。道德上的享乐论者把享乐作为唯一的生活理论和生活目标,看作是生存的基本态度,是人的感受性的原则。他们强调在人的感受性活动中由感受而获得的快意  相似文献   

5.
哲学作为对人和世界一般关系的总体把握,为人正确处理人和世界的关系获取自由提供理论的指导。因此,自由历来是哲学家们十分关注的理论课题,是贯注于全部哲学中的一个基本精神。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尽管哲学家们提出了各种自由观,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实践观点,他们的自由观从总体上讲都是非科学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创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自由观。  相似文献   

6.
在认识论的理论视域中,基于认识与实践的直观性差异,是无法合理解释马克思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重要论断的。在这样的解释中,似乎马克思之前的整个旧哲学都不诉诸于对世界的改变,都只是为了解释世界,只有马克思的哲学才是改变世界的哲学。但是,实际上,任何一种哲学,包括马克思的哲学,都既是一种解释世界的哲学,也都是改变世界或者旨在改变世界的哲学。因此,对这一论断的合理诠释必须抛弃认识论的视角,摆脱认识与实践的直观性差异;只有立足于本体论的视角,立足于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本质性规定,在整个旧哲学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本质性差异中,才能真正领悟马克思这一著名论断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语境中的"意识形态",代表了哲学家们关于理论和实践、哲学和现实,哲学家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关系的见解,这种见解的基本特征就是"认为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统治着现存世界",并且"把某种经验的存在非批判地当作观念的现实真理性"."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概念,进行意识形态批判实际地构成马克思所说的解答"历史之谜"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形武加以批判性分析,贯穿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活动,他的意识形态概念并非"含混不清"的,他对意识形态的评论也不只是"顺便提到"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生活世界观的精神实质及价值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归生活世界是马克思解决传统哲学存在的问题,走向新唯物主义的开始。然而,仅仅把研究视域从理论转向生活,这样的生活只不过是一种实存,它与人的生活并不是等同的。马克思是从现实性的意义上来谈论人的生活的。这样,马克思所说的生活世界即是现实的生活世界。马克思从人的感性实践活动出发,揭示了现实生活世界的基本特性,并通过对异化劳动这一现实存在的批判,致力于超越现实不合理生活的应然的、理想的、具有现实合理性的公共生活世界的意义建构。  相似文献   

9.
生活世界本身是先于一切理论研究之世界.但是,对生活世界的研究则是自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概念后才正式出现的.当然,这里所指的"研究"是专指以"生活世界"概念的名义而把"生活世界"作为"课题"来研究之理论研究.其实,就生活世界的实质内容而言,胡塞尔并非是最早对生活世界进行关注的哲学家.应当说,马克思才是真正将人们的关注焦点聚焦到生活世界的最早的哲学家.中国学术界对生活世界进行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距今也有二十余年,期间所取得的理论成果是不可低估的.遗憾的只是,"返回生活世界"、"回归生活世界"到目前为止似乎已成了一句空喊的口号,犹如一个游子有了"回归故里"的念头却在归途中迷误了目标与方向.  相似文献   

10.
檀传杰 《学术界》2008,(2):145-150
社会道德担当问题研究的是社会结构中各要素如何通过担当社会道德的供给、论证、推行、养护等工作,而使社会道德呈现为如此的状貌.以往的道德研究忽视了这一问题.社会道德担当问题的凸现,首先是道德研究的思想道路转换--即从注重"形上路向"、"理想类型方法"、"观念视域"到注重"生活路向"、"历史方法"、"结构视域"的转换--之必然结果.同时,社会道德担当在道德生活和社会结构中的事实性存在,为其在道德研究中的理论存在提供了现实根基.这一问题的提出,或可使道德研究获得一种新的立场和理解框架.  相似文献   

11.
阿尔都塞的科学认识论:从"绵延"到"断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成岗 《河北学刊》2003,23(2):67-71
20世纪60年代,在科学哲学的发展中,一个标志性文本即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的出版,消解了科学哲学家们静态的绵延的科学发展观,从而开创了历史主义学派之先河.与此基本相同的时代里,法国著名哲学家阿尔都塞借用雅克@马丁的"问题式",使用巴什拉的"断裂",倡导"征候阅读法",通过"场景变换",描绘了一幅科学认识发展的动态图景.阿尔都塞的思想有其局限性,然而,他所引起的认识图景的变幻,并将其应用到对马克思文本的研究中去,由此呈现给我们一个崭新的理论视域.  相似文献   

12.
自然的生活世界与能动的生活过程:一种历史性的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正东 《河北学刊》2004,24(2):41-46
"生活世界"作为哲学问题,在西方学术界是在20世纪初叶凸显出来的,而在中国学术界的凸显则是当下正在进行的事情.按照胡塞尔关于任何一种反思都是再造性反思的观点,生活世界在哲学视域中显现出来之后,其本身就已经不再是一种自然态度中的生活世界,而成为一种哲学态度中的生活世界问题了.  相似文献   

13.
《文史哲》2016,(4)
"同意理论"是启蒙思想家们关于我们如何共同行动的经典解释。一方面,同意理论让自主的个人之间得以形成一种共同的秩序,当他们彼此同意建立或接受这种秩序时,就共同进入了一个拥有权威的共同体,并得以在这一共同体的框架之内开展有序的共同行动。另一方面,同意理论又造成了自主与自由、民主与正义的矛盾,因而受到了当代政治哲学家们的集体拒绝。对同意理论的拒绝在实践中意味着某些行动者可以无须其他行动者的同意而开展共同行动,其结果是让社会的边缘群体与世界的边缘社会承受了共同行动的代价,进而造成了今天人类的共同行动困境。在日益多元的社会中,对"我们如何共同行动"的回答需要重新思考同意与拒绝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古希腊时期,哲学以考察世界、为人类生活提供更好的实践指导为己任,但近代以来哲学的形而上学化却让它脱离了真实的生活世界而沉浸于对本质实在问题的追问当中。进入20世纪,哲学家们开始放弃过去的讨论方式,其中尤以后期维特根斯坦、胡塞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人的态度最为鲜明,他们努力把哲学的反思对象拉回到未被做出形而上解读的生活世界,实现从"解释"世界到"理解"世界的哲学问题转向,体现了一种现象高于本质的反本质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5.
李杰 《兰州学刊》2006,1(6):15-17
本文根据近年来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研究,主要概括了关于该问题的实践本体论维度、人的存在和发展维度、思维方式维度和范式维度。虽然学者们的研究维度不同,但也基本达到了一些共识,比如:马克思的实践观是哲学观的一次根本性变革;马克思的实践观视域是现实人的生活世界;人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得以发展;要真正发展马克思的实践观,还要回到当代现实生活世界中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6.
江静  黄敏 《学术探索》2010,(2):25-30
马克思首创了世界历史理论,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从单线逻辑向双线逻辑的发展却是由列宁完成的。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视域中,世界历史的根本矛盾是物的依赖性与人的独立性的矛盾,这一矛盾和资本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的特殊矛盾存在着互相制约的关系,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矛盾特殊性中获得了不同的发展形态。  相似文献   

17.
可能世界语义学的建立和发展,受到了哲学家、逻辑学家以及语言学家们的极大关注,并不仅仅因为可能世界在形而上学上是一个很振奋人心的观念,更因为可以精确地表述它,并且,它是一种全新的分析工具和方法——无论对哲学,还是对逻辑学,甚至对语言学来讲——这一点都是无可争议的。此外,可能世界语义学对我们的思维方式也产生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物质世界经过漫长的进化,孕育和分娩了人这一万物的灵长,从而产生了“自我意识”,从此世界分化出自为的世界,并开始了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轴心的定向进化。 作为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哲学,是人类最高层次的自我意识,它所面对的世界,不是与人无关的物质世界,而是人生存、发展于其中的世界。正如世界哲学学会联合会主席加拿大哲学家科希所说:“不论各种哲学如何不同和对立,它们基本上关心的是同样类型的问题,因为哲学家都是在试图从根本上理解这个世界,理解他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和他们自己。”  相似文献   

19.
西方传统哲学家大都把世界看成是现象和本质(本体)两重世界,其实,他们(尤其是在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家那里)对于两重世界的区分既包含了在事实意义上的(第一种含义的)区分,又包含了在事实与价值双重意义上的(第二种含义的)区分。柏拉图首先系统地提出了两重世界的理论,他不仅在事实的意义上把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看成是真实程度不同的两重世界,而且还在事实和价值的双重意义上把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看成是在"太阳"照耀下的事实世界和在"善的理念"照耀下的价值世界。他关于两重世界的第二种含义的区分其实也被绝大多数西方传统哲学家所继承,并在近代康德哲学中得到了强有力的呼应和发挥。康德直接消除了柏拉图以及其他传统哲学家关于两重世界在事实意义上的区分,而仅仅保留了它们之间的第二种含义的区分。在通常的哲学教科书中,人们总喜欢基于第一种含义去看待西方传统哲学的两重世界理论,并为此简单地批评唯心主义的两重世界理论,但是,我们若是换一种视野在第二种含义上去看待西方传统哲学的两重世界理论,就会更为深入地理解我们所生活的事实世界的价值底蕴,这既有助于我们发现事实世界在功利的意义上向人类发生的原始根源,又有助于我们发现事实世界在道义的意义上向前发展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20.
我国学者韦森指出,自马歇尔、凯恩斯、罗宾斯以降,当代经济学家们逐渐失去了对经济理论中的伦理之维的兴趣,一味地执迷于数学建模而忘却了真实的社会生活或人类生活世界的真实情形.即便是科斯以来的新制度学派,在理论分析中引入了交易成本变量,进而探究了市场运行的制度安排,但由于他们只考察制度的效率维度,而从未考虑制度的伦理之维,导致"科斯世界"所显露出来的理论图景与人类生活的真实情形仍然还有一段距离.韦森的结论是,科斯世界和新古典经济学的一般均衡模型一样,仍然是一种抽象的理论建模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