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谦之(1899—1970)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较为独特的人物。他一生著作等身,凡哲学、历史、文学、宗教、音乐、戏剧等,均有涉猎,且造诣不凡。本文拟对朱谦之的本体论略加述评,并分析他的仁论与儒学的承续之间的内在联系,冀此有启于今。一朱谦之早期是一个狂热的无政府主义者,他的思想基础是虚无主义。所谓的虚无主义,就是要毁灭这个世界,乃至整个的宇宙。他宣称:“虚无主义是反对一切,否定一切的学说。”①人类乃至整个宇宙的归宿是“无”,“‘无’是宇宙间一切现象的本源,而且是宇宙一切现象的究竟”②但是,朱谦之…  相似文献   

2.
顾炯 《船山学刊》2011,(2):98-101
荀子的气论思想在逻辑上可分为两个序列:“自然界之气-万物-人身”与“血气-情(欲)-人性恶”。在这两个序列中潜隐着重要蕴义:自然界之气与生机(神、神明)之间的关系;血气与情欲(心理与形躯相结合的欲望状态)之闻的关系。“心”是这两个序列的交汇处,心与前一个序列的沟通,展开为“化性起伪”、修身成圣的工夫进路。心向后一个序列的倾斜,展开为心为情欲所染、心为形躯所缚。人性恶的常态体现。  相似文献   

3.
在"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中作了科学派的押阵大将的吴稚晖,曾说过:"(我)意中有四位先生,认他们是最近时代中国思潮的代表者.一是胡适之先生,我批评他是一个中国学者而有西洋思想,……二是朱谦之先生,我批评他是一个印度学者而有西洋思想.他论调叫人完全可以否认,也叫人完全可以承认.三是梁漱溟先生,我批评他是一个印度学者而有三分西洋思想,七分中国思想.四是那位老将梁卓如先生,我批评他是一个西洋学者而有中国思想."四位先生"中,朱谦之大约是人们最感陌生的人物了,但他究竟是一位学贯中西、于文化研究别有心得的学者.到三十年代,艾思奇对朱谦之脱胎于虚无哲学的"唯情哲学"多所批评,却也称他是一个"不向政客堆里钻,能保持在文化中心地当穷教授的  相似文献   

4.
宫体赋初探     
宫体赋初探张丽“宫体”之谓,始自萧梁,虽是指萧纲、萧绎、徐扌离父子、庾肩吾父子等人创作的“辞藻艳发”、“伤于轻靡”(《南史·简文纪》)的淫艳侧丽之诗,然而“宫体所传,且变朝野”(《南史·帝纪论》),“哀思之音,遂移风俗”(魏征《梁论》),时人蜂拥相从...  相似文献   

5.
“我”之追问及审美体验中“我”之存在董志强(一)人之为人在于其具有反思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使生命主体把自己领悟为一种“此一”的存在物,也就是说,把自己领悟为一个不同于和独立于任何他者的独特的、完整的、不可替代的存在物。生命活动的这种此一性,在死亡的境...  相似文献   

6.
憧憬与信仰对一个真正的人是不可或缺的东西。正因如此,我们要说,人不能没有“梦”,不能没有对“梦”的追求。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日本当代进步剧作家宫本研有关寻“梦”者的话剧《桃中轩牛右卫门之梦》(下称“桃”剧),才显示其独有的艺术魅力与深刻的思想内涵。宫本研在“桃”剧中描述道:主人公宫崎滔天(艺名为桃中轩牛右卫门)是位“时常沉缅于梦境”“自不量力地去追求奇异东西,而一旦‘梦幻成真’,就又转而追求其它新东西”的寻“梦”者。他宁肯生活在梦中,也不愿醒来的原因有三个。其一,滔天作为一个具有良知和同情心的人,…  相似文献   

7.
日本的“氢”字不仅仅是对中国之“氨”的简化,它也包含着对中国之“气”在演变过程中出现的→系列混乱现象的整理与超越意识。日本之“气”有“け(ke)”和“き(ki)”两种发音,代表了对中国之“气”理解与接受的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け(ke)”表现的是古代日本人对中国之气的抽象性内涵的接受惶惑;“き(ki)”则将中国之“气”这→宇宙天地人生的本体概念,具象化为人生化、情绪化的具有描述与形容功能的词,并衍生出数量上远远超过汉语的“气”字词组。从语义的角度看,中国之“气”经历了四个发展演进的阶段:有形的云气之气(天气)→抽象的元气(宇宙本原之气)→人之气→文之气;日本之“气”则有“云气之气→可感知的神灵之气→人之气”三个阶段,它解构了中国之“气”的抽象化、本体论的性质,但未能实现从“天气”、“人气”向“文气”的延伸与转换。因而,与中国古典文论“以气论文”的“文气”论的深厚传统有所不同,“气”在日本文论中使用较少,且概念化程度不高。  相似文献   

8.
“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沦陷,长期潜存于人们心头的“南新北旧”意识又重新出现。国人心头传统的“南北之分”,在新的历史背景之下,被重新诠释和建构。南北观念在这一时期具有了不同之前的新内容。以陈序经、朱谦之等为代表的南方知识分子,对于南方的历史形象进行了重构,并发起“南方文化运动”,以期取得话语权,成为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9.
《五人墓碑记》(高中语文第二册)中有“独五人之,何也?”一句,课文注释为“用反问的语气表示赞美”。笔者未敢苟同,认为应是设问。“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从反面提出问题,它的答案隐含在法问之中,有间无答。如《促织》中有“死何种益?”一句即是。“设问”则是先提出问题,然后紧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即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前者如“作亭者谁?山之增智俗也。”(《醉翁事记》)。后者即“独五人之椰城,何也?”它没有答案却可联系上下文,把“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这个名词,有多种含义,其中一个含义是指宇宙的道德法则即称之为“义理之天”或“道德之天”。由于中国传统哲学具有强烈的治世感,济世感,同时又深深陷入伦理道德之中,故“道德之天”在中国哲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中国哲人往往认为外在的天和人的内在道德有一种本质上的连接,人可以通过存理复性的方法达到“浑然与物同体”(程领)的最高境界,从而实现“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既是一种宇宙观,也是一种道德观,且是很有现代价值的道德观。一“天人合一”的历史发展“天人”范畴,是中国哲学中较早出现的…  相似文献   

11.
从“宁国现象”看中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姜长云位于皖东南的宁国县,是一个只有38万人口的山区小县。但在短短的几年内,就由一个“吃粮靠调进,财政靠补贴”的经济穷县,迅速跃升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成为整个中西部地区能够进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的3个县(市)之...  相似文献   

12.
简论个体道德的行为模式唐凯麟,龙兴海(湖南师范大学政治系)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价值准则)体系,它实际上就是对人的行为目标和行为方式的一种价值规定,是人们的“行为之道”和“行为之方”。因此,一种道德伦理文化,就是一种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普遍通行的,...  相似文献   

13.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内容丰富,思想精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明天人之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人对天的态度三个方面阐述古代“天人关系”问题的内容,然后说明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一、“明天人之分”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最早论及“天人相分”的是春秋时代郑国的子产。他在驳斥神灶通过对星辰出设的观察而断定郑国将发生大火灾的占星术迷信思想时说:“天道远,人道还.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岂不或信?”(《左传·昭公十八年》)。子产把天道和人道区别开…  相似文献   

14.
在先秦时代,“文”作为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至少包含了三种义项,其中每一种义项对后世的文学观念都发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一)“文者质之饰”。这种将“文”、“质”并举的观念在现象层面上导致了重内容、轻形式的美学倾向。(二)“文者道之显”。这种将“文”、“道”并举的观念在本体层面上导致了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的美学倾向。(三)“文者礼之盛”。这种将“文”、“礼”并举的观念在功用层面上导致了重政治教化、重社会效果的美学倾向。  相似文献   

15.
从“人文”两字说起肖云儒陕西省文联副主席、研究员我五十年代末在京求学时,就读《人文杂志》,这一读就读了大半辈子,由英气勃发读到乐天知命。我是“人文”的老学生,“人文”是我的老老师。老师逢大寿之喜(复刊百期),我应执弟子之仪。现代信息社会使时空浓缩、心...  相似文献   

16.
明代历朝广东都有海盗,但以嘉靖年间最多最盛。所谓“考海息见之载籍者莫剧于嘉靖之世”,决非偶然。这是明朝政府厉行海禁造成的,构成连续几十年的禁海与反禁海的斗争。早在明初,朱元漳就实行海禁政策,严禁浙江、福建、广东各省沿海之人出海“通番”,但是,“国初,两广·漳州等郡不逞之徒,逃海为生者万计”(张宜《西园闻见录})卷五十六),其中广东违禁下海到国外做生意的人远到东西二洋,一些人还侨居国外,成为华侨。如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新村的村主就是广东人(《明史·外国五》)。侨居在旧港(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  相似文献   

17.
诗话一则:说“青溪”马斗全古人诗中每见“青溪”一词,多属用典,有二义。一用《南史·刘激传》“人呼脉为青溪”之典,以之指退隐之处。如王绩“青溪归路直,乘月夜歌还”(《夜还本溪。号》),“别有青溪道,斜亘碧岩限”(《题黄颊山壁》),王勃“青溪数曲,幽人长...  相似文献   

18.
或许我提了一个怪问题:杜诗中的幽默。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名炳千古的诗圣,诗歌星河中灿烂的北斗星,杜甫的作品博大精深,字字珠现,句句血泪。“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雅,下该沈天言夺苏李人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庆之流丽……嘴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杜工部墓志铭》,元模)“由社子美以来,四百余年,斯文委地,文章之士,随世所能,杰出时辈,未有升子美之堂者,况舍家之好耶?”(黄庭坚,转自傅庚生《杜甫诗论》)历代对他的评论连篇累续,赞不绝口。可我却只拈出“幽默”一义,该不是有点煞风景吗?象杜甫这样以“诗圣”…  相似文献   

19.
永嘉四灵及其创作心态夏汉宁一“永嘉四灵”是个令人注目而又让人说三道四的诗歌流派。它出现在我国十二至十三世纪之间,因其四位诗人徐照(灵晖)、徐玑(灵渊)、翁卷(灵舒)、赵师秀(灵秀)均系南宋温州人,且字号中都有一个“灵”字,他们在诗歌创作上旨趣相投,风...  相似文献   

20.
王恩来 《理论界》2008,(11):132-133
孔子对音乐情有独钟。据他的学生记载:“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然后和之。”(《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同上)这两则记录,充分展现了孔子对音乐的喜爱和痴迷程度。“三月不知肉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