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文解字》中的声训是以声训作手段,以文化阐释为内容,以探求得名之由的特殊训释方法。  相似文献   

2.
《说文解字》作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词典,在释义上除了采用形训和义训的训诂方法外,也用了大量的声训。从行文的形式和被释字与用来声训的字的形体联系对《说文》声训进行分类考察,进而探讨《说文解字》声训产生的思想基础和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3.
《说文解字注》中的声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文解字注》是清代《说文解字》研究中影响最大的著作 ,段玉裁在研究《说文》上之所以能超越前人和同时代的人 ,这与他在古音学研究上的杰出成就是分不开的 ,而《说文解字注》之所以能独树一帜 ,正是因为段玉裁将其古音学研究成果运用于注释《说文》 ,采用声训的方法 ,着眼于形音义三者互求 ,从而有了突破。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所运用的声训方法值得后人借鉴  相似文献   

4.
《广雅》的释义方法主要有声训和义训.其声训是对汉代声训的继承和延续;其义训对后世辞书编撰和注释家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是清代学者研究《说文解字》的名著之一。和以研究《说文》本身为目的的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义证》、王筠的《说文句读》、《说文  相似文献   

6.
本文全面考察了《说文解字注》“叙”的词语训释方法,对其体例术语归纳出了十七种类型,具体有形训、义训、声训等。  相似文献   

7.
声训在《说文解字》中(以下简称《说文》)所占的比例很大。黄侃先生说,《说文》列字九千,以声训者十居七八而义训不过二三。他着重指明了声训的重要性:“文字之训诂,必以声音为之纲领”;“完全之训诂,必义与声皆相应”;“凡‘也’字上说解字与声音有关者,皆不可忽略。”因此,本文拟结合习见的古文句例和熟语,谈谈声训,特别是《说文》声训的体例问题。  相似文献   

8.
文章论证《说文解字》有三种主要的声训方式,即所释之字与被释之字实际上是异体字,不是同源词;第二类是同源词为训,采取“A,B也”这种方式;第三种方式是在释义里饱含着语源性义素。文章举《说文解字》言部字为例来说明这三种方式。  相似文献   

9.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不仅是我国第一部运用六书分析字形的专书,并且是汉语语言学史上一部训诂名著,正如许冲《上<说文解字>表》所说:“六艺群书之诂皆训其意。”至于释义方式,汉代训诂学初建规模,而许慎则  相似文献   

10.
在《说文解字》的训释语中存有一批数量可观的复音词,其中一些是当时新近产生的新词新义。现代大型辞书——《辞源》以古代词语为收录对象,释义和书证重在溯源及流,但个别词语存在"无源"缺憾。据《说文解字》释语中的复音词可对此进行补正。  相似文献   

11.
《说文解字》马部字的文化蕴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书于汉代的《说文解字》,就记录古代社会文化历史而言,足可称之为百科全书。本文探讨了《说文》马部字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通假探微     
有本字的假借一般统称为通假,但是若深入到通假字的内部研究,所谓的借字与被借字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本文试图探讨这个问题。 先秦经典通假很多,本文一般以汉代毛亨所传之《诗》中的通假字为例来说明问题。由于汉代以前人们习惯于通假字的使用,所以毛亨传诗还无破字之例,其训释条例一般是“某,某也”,其中被训字与训字的关系比较复杂,有一部分是以本字(或通行字)为训,但汉代以后,特别是许慎《说文解字》问世以后,人们逐渐有了正字的观念,使用通假字的现象逐  相似文献   

13.
《说文解字》是一本字书,但是我们可以从许慎所作的释义中了解到当时若干的文化信息。通过对《说文解字》"疒"部的分析,我们能够了解到许慎时代医学的发展水平,并进一步窥测到当时的一些比较特殊的医学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4.
声训历来被认为是训诂学上最重要的训诂方法。但汉代刘熙《释名》中的声训,经很多专家考证,绝大多数是错误的。声训作为一种释词的方法并不科学,它对后世的词义研究来说,影响是消极的,必须“批判”。但是作为一种训诂的方法,声训的具体内容,特别是先秦文献的某些声训,对汉语词源的探讨,对汉语同源词的研究及对古籍中文字通假现象的认识,还是具有重要价值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刘熙《释名》中带有联想比附特征的308条声训作了具体分析,认为这些训释几近于索绪尔所定义的流俗词源。其中有本于前人之说的;有据俚俗,方言作解的。不可尽归咎于他个人的凿空之见。就这部分声训看也有阐释上的合理因素──揭示了符号传递系统中诗学意义的层面,为我们研究汉代以前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可资参证的资料。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肯定其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形声字有八千五十七字(据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六书爻列》),约占《说文》总字数的百分之八十六。说明许慎时代,形声字已成为汉字的主流。东汉至今一千八百多年以来,据说汉字有六万个左右,形声字约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因此历代学者很重视研究形声字,包括它的一个部分——亦声字。  相似文献   

17.
汉字,今天我们也叫它“文字”。但是,在汉代人们却认为“文”与“字”是有区别的。当时著名的文字学家许慎将其致力于四十余年的文字学专著,名之为《说文解字》,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这不仅说明在许慎看来,“文”与“字”是不同的,而且也反映了当时汉代人的文字观点。许慎在其《说文解字·叙》中说道: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也;字者,言孳乳而寖(jin)多也。  相似文献   

18.
理论研究的突破,常常造成一代学术风气的转移。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说文之学一反宋、元以来六书学的传统,异军突起,开创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局面。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筠《说文解字句读》、桂馥《说文解字义证》、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等为代表的四大家,在汉字研究中各具特色,成绩卓著,形成了著名的乾嘉学派。这一学派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理论上得力于戴震的“四体二用”说,则是共同的,不可否认的事实。学习前贤的著作,  相似文献   

19.
所谓声训,即以音求义,就是通过词的声音,来探索词的意义 这种声训或叫音训的训诂方式,远在先秦时代就萌芽了。如: 乾,健也。 坤,顺也。 震,动也。…… 坎,陷也。 离,丽也。…… 兑,说也。 (《周易·说卦》) 庠者,养也。 校者,教也。 序者,射也。 (《孟子·滕文公上》) 到汉代《尔雅》、《说文》、《方言》、《释名》等训诂专著以及群书的注释,这种声训方式,便被大量运用。如: 《尔雅·释言》:樊,藩也。 《说文,一部》:天,颠也。 《释名·释山》:山顶曰冢;冢,肿也,言肿起也。 那么,到了魏晋南北朝;这种声训方式发展又如何了呢? 有人认为,经过魏晋南北朝以至唐五代,这种声训“逐渐衰微”,直到宋代王圣美等提出“右文说”,才为声训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这种说法,把魏晋南北朝也列为声训逐渐衰微的时代范畴内,似乎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0.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小学史上一部颇为独特的著作,它既是字书、字典,又是训诂专著,并且是独一无二的以训释本义为主旨的专书。《说文》以540部统率9353字,始于“一”而终于“亥”,列篆文,合以古、籀,即形求义,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的开山之作。其篆文,是连接契文和隶书的桥梁,是研究契、铭文的参照体。《说文》的部首分类一直被沿用到明代(梅膺祚《字汇》始分214部),依据文字形体系联汉字并训其义,也以《说文》为首创。《说文》也是训诂之书。我国的训诂学,萌芽于先秦,到汉代正式形成,并迅速走向鼎盛,《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