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文军 《学术界》2005,1(6):125-131
学术产业化就是把学术当作商品经营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卖书号”、“卖版面”、“跑项目”等行为。它极大地败坏了学术环境,给学术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在外部环境上,要用行政手段加以惩治;在内部环境治理上,要树立既承认学术成果的价值又不惟学术成果论的理念,学习借鉴国外的、我国近代的学术评价制度特别是职称评定制度,以及政府公务员晋升制度和期刊的匿名审稿制度,改革现行的学术评价机制特别是职称评定机制,消除学术产业化形成的体制性根源。  相似文献   

2.
评比是学术的鸦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东田 《云梦学刊》2004,25(4):22-23
评比是学术的鸦片!这决不是什么危言耸听,而是我们学界的真实写照。当前,制约中国学术发展的最大瓶颈,是学术评价的不公。而评价不公就在于我们搞的不是学术评价,而是学术评比;不是真正的学术,而是“评比学术”;不是评比为学术服务,而是学术为评比服务。毫无节制而又不断加码的学术评比,已将我们学界一歩一歩推向万劫不复的无底深渊。一所谓“评比学术”,就是所有的学术活动都围绕着“评比”的指挥棒转。批评是学术的生命,尤其人文社会科学,只有在充分的批评中才能体现其价值,才有可能得到较为公正的评价。但是,名曰“评价”实为“评比”的…  相似文献   

3.
学术编辑的角色是在编辑活动过程中形成和确立的,学术编辑的工作是学术创新的一个中间环节,科研成果只有通过编辑的加工才能公之于众,因此,其在学术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术编辑必须是学术“审查员”,必须从整体上把握稿件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学术编辑应是某一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员”,只有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才能对所在学科的研究状况有一定的敏感度,从而能够抓住热点问题和发现创新性成果;学术编辑还须是学术“育才员”,努力培养创新型作者队伍,以保证刊物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学术与学术标准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当前,我国学术成果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一直未能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和建立起真正的学术标准,其原因就在于对“什么是学术”这样一个根本问题未有明确的认识。没有明确认识,又有学术外部与内部的原因。因此,只有对“什么是学术”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对此取得共识,才能摆脱现在的困境,使我国的学术有真正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学术边缘人是什么学术边缘人,特指居住在非学术中心城市,或虽在学术中心城市却不热衷“先锋”话题,不热衷名利,不被政治导向、学术“泡沫”“热点”所支配,而被内在需要所激发,全身心浸淫于所挚爱或关乎宇宙、人生、社会的重大问题,冷静思考、研究的人。学术边缘人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地理和心理上都拒绝中心,把自我放逐于二者边缘的学术人;另一类是从心理上逃避中心、安于边缘的学术人。前者或毕业于名校(也许自学成才),受业于著名的或较著名的先生,为人耿直、为学略有所成,但忍受不了大城市生存、学术环境的喧嚣(或由于其…  相似文献   

6.
彭泽润 《湖南社会科学》2006,(4):I0001-I0001
人们常说“团结就是力量”,没错,但我要说“学术就是力量”,学术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术的魅力是无限的。学术使我变“小”。2001年12月在北京召开“语文现代化与汉语拼音方案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会议的小组讨论中,浙江师范大学张先亮教授说,曾经有一个小朋友写信给李鹏总理建议写规范汉字,得到重视,希望更多的国家领导人重视语言规范问题。我说:“那个‘小朋友’当时有26岁,在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所读硕士研究生!就是我。有《人民日报》1990年8月18日第1版我的文章《有感于总理写规范字》证明。”26岁的我变成了“小朋友”,也许是学术带给我的另…  相似文献   

7.
《大庆社会科学》2009,(1):159-160
上海社科院党委副书记童世骏认为:学术创新是学术研究的根本目标,而一项成果是否真正属于创新,只有通过一个学术评价过程才能得到确认。但“创新”意味着与众不同,而“评价”要追求得到公认;公认的东西往往是常识,而创新的东西往往会被看成怪论,所以,学术创新与学术评价之间存在着矛盾。两者的矛盾如何解决?我的回答是:“好的”学术评价才能确认“真的”学术创新。真正的学术创新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研究者甲对研究对象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国学术的特征及发展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学术”与“道术”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学术”是“道术”的发展与运用 ,同时又是实现“道术”的途径与方法。“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是中国学术发展的基本模式 ,经验综合性方法是中国学术发展的主要方法。中国学术以生命为中心 ,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 ,并出现了两种发展走向。就整体特征而言 ,中国学术是一种深层生态学 ,对当代学术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9.
孙美堂 《学术界》2006,1(4):69-81
中国学术以达道载道、造境传神为旨趣,它的话语体系、思维方式、叙事方式和问题意识,都不同于以求知为目的的西方理性主义学术传统。“道”是中国学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华民族思想和智慧的集中体现。这种思想和智慧的“流”构成所谓“道统”。晚清以来,前辈学者试图融通中西,重建中国学术传统,但由于诸多原因,这个使命并未完成。今天,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并没有成熟的学术规范,学术传统成了制约中国学术繁荣的一个“瓶颈”问题。如何在回应时代问题过程中,整合中西学术的不同范式,重建中国学术传统,是当代学人不可逃避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马克斯·韦伯在认同大学官僚化趋势的同时,凭着“以学术为志业”的热血捍卫学术自由,在尖锐地批评思想的“官僚化”的同时,赋予了“学术自由”激进的内涵.他还围绕着“价值中立”的思想脉络,对大学教师与学术自由、大学学术自由的实现等问题表示了忧虑并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1.
薄洁萍 《云梦学刊》2009,30(4):21-21
讨论中国传统学术与当代学术的关系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可以大体梳理一下中国传统学术的发展脉络。据相关学者考证,先秦时期除了作为最早学术分类的“六艺”外,还存在着“孔门四科”这样的分科性学术门类。即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是孔子教授门徒的四种学术科目。钱穆说:“言语如今言外交,外交政事属政治科,文学则如今人在书本上传授知识。但孔门所授,乃有最高的人生大道德行一科。”到明清时代,开始由考试科目或书院讲授科目.逐渐向近代意义上的学科演化,形成了所谓“儒学四门”——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词章之学与经世之学。曾国藩明确将“孔门四科”与“儒学四门”联系起来,他说:“为学之术有四:日义理,日考据,日辞章,日经济。义理者,在孔门为德行之科,今世目为宋学者也。考据者,在孔门为文学之科,今世目为汉学者也。辞章者,在孔门为言语之科,从古艺文及今世制义诗赋皆是也。经济者,在孔门为政事之科,前代典礼、政书,及当世掌故皆是也。”(以上考证参见左玉河《从“孔门四科”到“儒学四门”——对中国传统学术分类的一种简略考察》)  相似文献   

12.
杨曾宪 《学术界》2002,(5):141-151
1990年代以来 ,面对文科学术腐败、学术失范和泡沫学术〔1〕泛滥局面 ,有关学术打假、学术规范重建等问题的讨论一直是学界热点。到王铭铭抄袭案被揭露 ,这一热点更变成新闻焦点 ,各界有识之士痛心疾首之余 ,纷纷发表高见 ,寻求对策。笔者虽身处学界边缘 ,多年来孤自从事美学哲学研究同时 ,也在观察思考这些问题 ,现将有关文科危机与困境的一己之见坦陈于此。旁观者清 ,这或许有助于中国文科学术走向真正的繁荣。文中涉及的三个概念 ,“泡沫学术”是对文科危机的描述性概念 ,“人海学术”、“混沌学术”则是我对文科危机与困境的分析性概念 …  相似文献   

13.
学术管理的机制缺陷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学术访谈中,张国功先生认为学术管理机制的弊端,主要在于其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化管理体制,所奉行的是以权力为资源、以利益为目的的“准官场”权力游戏规则,学术管理机制缺陷背后所潜藏的是学者独立精神与学术自由地位的缺乏。关于学术评价标准,张国功先生认为,学术评价的本质精神,应在于帮助学者从数字化、量化指标为特征的“现代性”中突围出来,能更加宽容地使学者有从容优游、沉潜反复的问学空间,使学术更多地遵循“价值理性”而不是“工具理性”。关于学术权力,张国功先生认为,学术权力不像政治权力,它是在专业领域的发言权,表现为不以形式上的行政职权命令人,而以学术水平、学术人格、学术贡献所构成的学术地位来影响人。学术权力应该掌握在学术权威而不是行政官员手中。关于学术管理机制的重建,张国功先生认为,学术管理尤其是人文社科的管理,没有统一的模式,目前应创造性地推行市场机制和督导机制,最大限度地取消行政介入,以社会公议化的形式启动“学术市场”,将学术评估的权力更多地交给社会及学界本身而不是集权在行政管理部门。  相似文献   

14.
程嫩生 《学术界》2023,(2):174-186
桐城派是文派,也是学派,桐城派的发展与汉宋学术之争有着密切联系。清代朝廷重视程朱理学,而桐城一些世家的祖籍又源于徽州——徽州婺源是朱熹祖籍所在地,于是桐城之地逐渐形成了推崇“宋学”这一牢固的学术传统。桐城派文人进行的汉宋学术之争在方苞那里就已出现,后来姚鼐、方东树等人又将争辩愈演愈烈,其内容主要涉及儒家道统的承接、“汉学”与清代“汉学”的区分、为学动机的选择等方面。总体来看,桐城派文人在汉宋学术之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但其争辩还是有着积极意义:他们矫正清代“汉学”学者反对“宋学”之枉,有利于促进学术的正常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学术在正反力量的猛烈拉拽中所形成的相互之间的张力作用;他们推崇非功利性的“宋学”,有利于维护“宋学”的本真,为后来的“宋学”复兴奠定了基础。由于在女子守贞节的问题上深受程颐“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影响,桐城派文人推崇“宋学”也给自身思想打上了鲜明而又不良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15.
《文史哲》作为“学术名刊” ,已经走过五十年的风雨历程。孔子说 :“五十而知天命”。在“天命”之年的学术讨论会上 ,对《文史哲》办刊的经验和成绩 ,人们说了许多评价中肯的话。诸如 ,以学术为中心 ,坚持学者办刊 ;注意发表名家成果 ,也不忘记培养新人 ,发表“小人物”的优秀成果 ;对时代重要学术理论问题发起讨论、争鸣等等。所有这些 ,似乎都是述说《文史哲》所知“天命”的一些方面。那么 ,如果问 ,对于一份“学术名刊” ,其知“天命” ,到底应知什么呢 ?或者说 ,“学术名刊”的“天职”当何为 ?记得梁启超在上个世纪初曾说过 ,中国当…  相似文献   

16.
学术自由及其敌人:审批学术、等级学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郑永流 《学术界》2004,(1):178-186
学术自由何为  作为一项学术活动的伦理原则 ,学术自由的形成历经数百年 ,中世纪中后期学术逐步走出宗教的阴影 ,1 670年斯宾洛莎提出“探讨的自由”(libertasphiloso phandi) ,认为人“根据最高的自然法则为其思想的主人”。他的这一主张在启蒙运动中被广泛接受 ,经洪堡、施莱尔马赫、费希特等人的宣扬和诠释 ,日渐成为十九世纪初以后德国大学的核心大学观之一 ,其他的三个为“修养、科学、寂寞”。由于德国在当时引领着大学的潮流 ,美国有大批学生赴德国求学 ,并按德国模式建立和改造大学 ,学术自由随之输入。在中国 ,传播学术自由思想…  相似文献   

17.
“遗民学术”之为名目似乎就是可议的:“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时代性”之外的其他属性,通常像是对其的贬低。然而学术毕竟为人所从事。“学术”固不必属“遗民”,却不可能避免遗民性的介入。遗民处特殊时世,系特殊族类,其加之于学术的印记,本来不难辨识。可以认为,明清之际“遗民文化”的价值,首先是由遗民学术体现的。  相似文献   

18.
为学术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要使21世纪的中国学术繁荣兴旺,发扬光大,并跻身于世界学术前列,就必须为其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也许以下几条进路不失为保障中国学术“通幽”之“曲径”。(一)维护学术自由  斯宾诺莎把自由定义为:“凡是仅仅由自身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其行为仅仅由它自身决定的东西叫自由。”尼采则称自由是“人所具有的自我负责的意志”。照此看来,学术自由就是学术本性的必然性和学术的自我决定,是学人的自我负责的意志。按照爱因斯坦的具体理解,学术自由是“一个人有探求真理以及发展和讲授他认为正确的东西的权利”。学术自由是学术繁荣的根本保…  相似文献   

19.
任何学术流派都有其相当影响,且独树一帜的学术内容和被同行学友、门人等拥戴的标志性人物。扬州学派的代表人物“高邮二王”(即王念孙、王引之)于音韵、训诂、校勘的成就,足掩前哲,竦桀时代,成为一座学术高峰。其学术渊源来源于乾嘉汉学,特别是直接衍承其师戴震;其治学宗旨为“实事求是,研经求道”;其学术风格为“求真务实、勇于创新、耻于蹈袭”;主要的学术表征是“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广博精深,综贯会通”、“好学深思,创新兼容”。“二王”的学术思想、学术渊源、学术风格、学术表征引领时代,成为时代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20.
黄安年 《学术界》2002,(1):286-287
《学术界》改版两年来 ,学术质量和编辑质量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之一是坚持学术为公 ,强化学术批评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无庸讳言 ,学术批评的健康开展 ,关系到新世纪我国学术事业的发展和创新。学术批评是贯彻和体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需要 ,也是学术自由、学术民主的重要体现 ,又是集中解决学风问题的有效途径。中共中央十五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再次强调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思想作风”。号召“按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