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是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特设机构,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政治中枢,是国民党权力运行的核心,在国民党组织机构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从组织形态变化的角度入手,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与思考,以期对中政会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是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特设机构,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政治中枢.是国民党权力运行的核心,在国民党组织机构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从组织形态变化的角度入手,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与思考,以期对中政会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一九二四年,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改组了国民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这是孙中山也是国民党的历史的一大进步。改组后的国民党,在中国革命高潮的第一时期曾经起了很好的作用。研究中国现代革命史,不能不研究国民党,尤其要研究改组后的国民党的性质及其作用。 改组后的国民党究竟是什么性质?传统  相似文献   

4.
季路 《百姓生活》2010,(1):56-57
美国学者易劳逸(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对国民党统治中国的历史有独到研究),中国学者戴晨京等,通过国民党提供的各种史料,引用蒋介石的许多“内部讲话”,精辟分析了国民党大溃败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国民党人对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并不重视。之所以愿意和中共合作,与其对社会主义理论、苏俄的认识密切相关。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思潮传入中国并受到普遍重视,许多国民党人也积极进行了研究和宣传。虽然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认同各异、对联俄容共的政策有怀疑、对中共也有疑惧,但苏俄革命的成功与对华宣言的发表使国民党人普遍对苏俄抱有好感;希望以俄为师及苏俄对国民党的巨大援助坚定了孙中山与苏俄结盟的决心;而与苏俄结盟的意愿及对具有革命积极性的中共党员的欣赏更促进了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后长达30年间,在中共党史与中国革命史的叙事框架中,抗战时期的国民党政权一直是大陆学界批判和揭露的对象。1980年代以来,由于学术研究逐渐步入正轨,尤其是海内外原始档案资料的开放,学者们进一步摆脱传统党史研究框架的束缚,转向客观研究国民党政权在抗战时期的调适与演变。60余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学界关于抗战时期国民党政权的研究出现了值得注意的趋势:其一,学界关于战时体制的评价,从全盘否定转向局部肯定,既注意到战时国民党政权专制、反动的一面,又注意到其抗日、进步的另一面;其二,受社会史眼光向下研究视野的影响,大陆学界对战时国民党的研究从关注高层派系斗争,转向研究基层组织和政权;其三,随着国、共双方档案资料的公布,学界对战时国共关系的研究,从以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策略的变化为基本线索,转向关注国民党对中共态度的演变;其四,1990年代前后,伴随着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崛起的现实需要,大陆学界开始以抗战时期中国大国地位的确立为视角,来观察和思考中国在抗战时期国际角色与地位的变化;其五,对抗战时期民主政治运动的研究,从传统强调中共的领导作用,转向以第三种势力的出现为视角,同时关注国民党内部的各种力量对战时民主运动的影响与推动。  相似文献   

7.
1938年底至1941年初,甘肃省所属海原与固原地区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回民起义。国民党地方官员面对不同的言说对象,对回民起义发生的原因和性质说法不一,闪烁其辞。通过对档案史料记载研究分析发现,海固回民起义不是因民族或宗教问题而起,完全是为了反抗国民党暴政。当然国民党民族宗教政策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本文籍对《蒋介石与国民党腐败》的评介,透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覆亡的历史根源之一的腐败问题。认为腐败是导致国民党在大陆统治覆亡的内在根源,专制体制是国民党腐败的渊薮,蒋介石是国民党中最大的腐败者。尽管国民党一再侈言革新,但国民党的组织成分及其性质,决定了腐败者防治不了腐败。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亡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9.
绿茶书情     
正《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金以林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7月金以林是蒋介石和国民党研究专家,本书研究国民党派系政治,勾勒出蒋介石如何一步步取得国民党的最高统治地位。虽然有很强的学术性,但其故事性更有看点,毕竟我们还是喜欢读这些政治斗争带来的快意恩仇。  相似文献   

10.
祝天智 《东方论坛》2006,5(1):84-88,104
学界对孙中山宪政理论的内涵及其国民党对它的背离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研究,但对于孙中山的宪政理论对国民党的影响却缺少深入的探讨.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孙中山的宪政理论是国民党统治的最重要的合法性来源;另一方面,孙中山的宪政理论又是对国民党的有效制约,其中的民主成分为民主力量争取宪政民主提供了武器.对于孙中山的宪政理论,国民党既不肯也不敢抛弃,但也不愿实行,而是采取武力压制、不断开宪政支票和不断拖延相结合的办法,这使其陷入了越来越严重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国民党在大陆失败原因的分析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而蒋介石本人的观点是研究此问题的重要依据和内容。蒋介石对国民党在大陆失败原因的分析应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究,寻找相对客观、公允的结论,以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一九二七年三月,国民党在汉口召开的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下简称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是大革命(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反对蒋介石军事独裁的一次重要会议。它电是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进行合作的典范。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有一定地位。对此,进行认真的研究并总结其经验教训,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国民党的党员监察网是国民党监察组织的辅助机构,通过党员监察员的调查、规劝和检举等工作,加强对国民党党员的监督,以保证国民党党员能够执行国民党的各项政策,巩固国民党的统治地位。但实际上,由于国民党当时已失去其革命性,这种做法不仅在外部没有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就是在内部,也由于其将监察网变成特务网而引起内部互相猜忌,使国民党党员人人自危,有良知的国民党党员也不顾一切“叛党”。党员监察网没有起到它应该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国民党的大陆政策是指退居台湾后的国民党对中国大陆的政策。国民党的大陆政策是退据台湾后的国民党厘定两岸关系,处理国家统一的基本国策,也是国民党攫取合法政治资源的一种策略性政策工具。国民党统治台湾50年来,为了维护在台湾的统治和利益,其大陆政策也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为如实地研究和评价国民党的抗战态度和作用,除了对国民党在抗战时期制定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方针及正而战场的情况等方面考察外,还可以对抗日时期国统区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状况加以研究。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是基础,经济决定政治。然而,政治又强有力地反作用于经济。正如列宁指出的,“一个阶级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处理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因而也就不能解决它的经济任务”。①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经济有一个兴衰的过程。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同国民党抗战的态度由比较积极向越来越消极的过程转变是密切相联的。因而从国统区经济的兴衰过程及其原因中可以更客观地评价国民党的抗战态变。  相似文献   

16.
大革命时期中共对国民党性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十分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这一认识过程基本上循着两条线索发展:既存在着一个联合战线形式的国民党,又存在着一个联合战线之外的纯粹的国民党。联合战线形式的国民党是“各阶级合作的党”,属于阶级联盟,并且随着国民党右派的分裂逐步由四个阶级转化为三个阶级;而纯碎的国民党则是“资产阶级民主政党”,在资产阶级叛变革命后又成为“小资产阶级政党”。党力图将两种不同性质的国民党加以区别,看不到联合战线与国民党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的亲美附美政策,是抗战后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内外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国民党对外政策的核心。在美国对华政策变化、国共矛盾发展和国民党统治机能强弱诸因素交互作用下,出于国民党统治和反革命内战的需要,国民党的对美政策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坚持独裁、内战、卖国三位一体,不惜出卖国家主权,甘当美国附庸,获取美国全面援助,通过反革命内战消灭中共为代表的人民革命力量,以建立全国性独裁专制制度,是国民党对美国政策的基点。国民党对美国政策的演变过程,既是美国由积极援蒋到消极援蒋直至弃蒋过程,又是国民党由统治优势至统治崩溃的过程,带有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性。  相似文献   

18.
国民党出于民族革命的政治需要,自成立起对太平天国一直采取隐恶扬善、完全肯定的态度。随着中共领导的武装斗争兴起和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国民党又从保卫孔孟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否定太平天国,以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对太平天国评价的学术之争转变为国共两党的政治争论。通过研究国民党对太平天国评价转变原因及其过程,重新正确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把真实历史内容还给历史,是探讨这一问题给予我们最重要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中国国民党作为中国近代建立最早的政党、民国时期的执政党,对中国近代曾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和积极作用。因此在新编方志中,中国国民党无疑是政党志记述的重点之一。但是,迄今为止,全国各省出版的政党志中都没有单独为国民党立志的,或者与民主党派、工商联等合为一卷,内容简单,或者根本就不写。这与国民党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符的。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孙继民研究员主编、中华书局2005年12月出版的《河北省志·国民党志》(以下简称《国民党志》),是全国第一部为国民党单独列卷的省志,它的出版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为河北省近代政治史研究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史料依据,对深化中国国民党史研究及河北省近代史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是全国新编方志工作的又一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20.
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问题是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中外关系史等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但这一领域的研究较少以国民党与共产国际的关系为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就国民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国际对国民党的态度和认识做一比较研究,从中分析这种认识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及对中国革命发展轨迹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