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父亲与子女间的关系是张爱玲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视角,她用锐利的笔锋道出了一类类丑恶的父子关系。文章从父爱谈起,就张爱玲小说中父亲与子女间扭曲的亲情关系进行一次整体的概括和分析,并探讨其在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红林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4):57-60
日据时期台湾作家吕赫若的家庭背景与卡夫卡有某些相似之处,但他小说中强烈的审父意识,与巴金们更为接近,都是用小说在历史性的"文化法庭"中,无情地审判自己的父辈文化,以期拯救自己的民族和自己的国家.他笔下的"被吃者"多表现为处于社会最弱势群体的妇女,被"吃"的不只是她们的肉体,还有她们的灵魂.这既是中国特色,也是吕赫若的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3.
柳应明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52-55
鲁敏有多篇小说涉及父女关系,这既与作者难忘的切肤之痛相关,也是对个体经验的普泛化书写。这些小说中的父亲形象多不称职,女儿对父亲的感情也不同于常人,这种情感态度可归纳为怨父、恋父、审父。鲁敏小说的父女关系书写,凸显了现代社会的人际隔膜与个体孤独,蕴含着个体现代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彭娟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3):129-132
明清家族小说的审父母题一方面基于父辈的忧思,肯定传统父性文明的正面价值,呈现颂父倾向;另一方面,以子辈的叛逆视角将父亲隐退或是正面作用弱化,甚至审丑化处理,在父子冲突中呈现渎父倾向。这种颂父与渎父并非二元对立的形态,而是父与子的对视、他审和自审的互审式结构形态,在否定中的肯定和肯定中的否定的过程中重构理想和希望。 相似文献
5.
陈坤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4):93-96
母亲与子女的关系是张爱玲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视角。张爱玲受不幸的自身经历、社会环境、战争因素、西方文化的影响,塑造了残忍、自私、冷酷、虚伪、变态的母亲群像,无情地解构了“母爱”的神话,展示了“没有一种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让人们感受到生存的艰难、困惑和无奈!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作为一个成名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旧上海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创作,既有超脱现实的苍凉笔调又有古典的美感,其中环境描写、语言风格和形象塑造等文本构成因素,在现代的心灵智慧与表现方式下,不经意间均流露出浓厚的古典情结,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7.
任雅玲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99,(5)
张爱玲小说以悲剧为多,其中许多描写人物哭的场面相当传神,值得品味。本文从反常表现法、烘云托月法、对比表现法、心理展示法四个方面分析了张爱玲写“哭”的技巧。 相似文献
8.
张征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87-89
张爱玲及其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交际花类型的女性形象、心理变态的女性形象和男性知识份子形象构成张爱玲小说的三类典型形象。在对这三类人物形象的描绘中,张爱玲对人性作了非常"现代"的感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与西方文化的涌入给中国的人性世界带来的巨大冲击。 相似文献
9.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婚恋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宋红芳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25(1):68-71
张爱玲的大部分小说都以婚恋生活为题材,婚恋视角是其创作的基本视角。借助这一视角张爱玲表达了她对婚恋、亲情、人性等诸多问题极具个性的思考,其小说的主要思想价值也正体现在这种思考之中。基于对张爱玲小说思想价值的关注,本文从经济对婚恋的制约,心理因素与婚恋的关系,以及偶然事件亦即未可知的命运对婚恋的影响三个方面对张爱玲小说中体现出的婚恋观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贺国光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27-29
张爱玲的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寡居者现象"及其变体.张氏小说中描写的"寡居"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寡妇概念,它所包含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形式上婚姻的丧失,还直指人物内心爱情的缺失和人物心理上的病态以及人的自然欲求得不到实现的现实.这一独特的文学现象透漏出张爱玲对人生无爱、人性自私孤独的独到见解,也是其人生经历和心灵创伤在作品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12.
杨欣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4(11):171-173
张爱玲小说中对压制人性的封建伦理规范 ,与对它产生巨大冲击的资产阶级伦理道德都展开了批判与嘲讽 ,生动地展现了这两种伦理是如何纠结在一起共同压抑摧残人性的。同时又形象地提出了自己的更富于人性美的伦理构想 :赋予“死”的伦理更多一些人性的东西 ,让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对伦理由被动地服从变为主动地接受。 相似文献
13.
吕伟璇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7):27-30
张爱玲对女性世界的体认 ,对乱世人生的感悟 ,都极富别具一格的女性色彩 ,她的小说中也相应凝聚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本文主要从月亮的意象及家庭婚姻两方面 ,对张爱玲小说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心理意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曾说她不大喜欢音乐,但她的小说却频频跳跃着不同乐器的音符。张爱玲把音乐融入小说,增强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本文将简要分析张爱玲小说中的音乐描写,窥见其深厚的音乐艺术修养,探索音乐在张爱玲小说中的艺术生命力,发掘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陈坚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儒家所说的"父父子子"的父子关系不是指父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社会关系,而仅仅是指父子之间的家庭关系.家庭语境中的父子关系是一种纯粹父子关系,它体现的是人类本有的一种"家庭良心".儒家以孔子所说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为代表的"父子互隐"思想,其合理性就是在这种纯粹父子关系中得以体现的. 相似文献
16.
李盛龙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6)
张爱玲是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一个奇特的存在.她小说中的"月亮"意象丰富、新颖、别致,可分为不带杀机与带有或充满杀机的"月亮".这意象的创造是张爱玲对传统文化及西方现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崔颖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7(3):70-75
日本近代作家志贺直哉的文学创作中涉及父子关系题材的作品众多.有着强烈自我意识的志贺用文本中的“渎父”、“弑父”情节表达了对专制父权的不满,同时又怀着对家族亲情的眷恋和对新型父亲形象的向往进行了“寻父”的探索.其“审父”意识的表露同时兼具东西方文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余逊涛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5):123-127
张爱玲小说深受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响,并因此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样因此也显示出了难以克服的缺陷。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塑造了一批身份特殊的"留洋者",他们代表了西方现代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决裂,以拯救者的姿态给女性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希望,但由于多种合力因素的影响,他们同样成为特定时代的牺牲品。张爱玲塑造这批"留洋者"的原因是动荡的社会现实和畸形的家庭环境,她企盼以西方现代文明来批判僵化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人类寻求解放的新途径。从这点而言,张爱玲无疑继承了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五四"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小说的人性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文学史上 ,致力于人性探索的作家中 ,张爱玲是其中一个。在四十年代的“孤岛”上海 ,张爱玲的小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她的笔触 ,直抵人性深处 ,对人性的假、丑、恶 ,做了酣畅淋漓的挖掘和表现。本文即从这个角度 ,剖析了张爱玲的小说内涵及她对现代文学作文题材的开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