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高效农业是指在同样土地上获得较高效益的作物种植,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寻求新的增长点的途径和实现农民富裕的出路。为了进一步了解高效农业的现状,探求高效农业的发展规律,笔者到安丘市管公镇进行了实地调查,在以下两个方面得出了有价值的结果。 一、发展高效农业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高效农业,既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又能实现农民富裕,这是发展高效农业的意义所在。 首先,发展高效农业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增长,使它成为农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管公镇发展高效农业的具体做法是:在鼓励农民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精耕细作,用良种、施好肥料、加强田间管理、努力提高粮棉等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保证粮食产量稳步增长的前提下,加快从小农经济向商品  相似文献   

2.
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滞后对洛阳市农民人均收入水平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 :产业结构、品种结构、组织结构和区域结构的不合理 ;调整现有农业经济结构的对策是 :优化产业结构、综合发展农林牧渔、调整品种结构大力发展精品农业、完善组织结构推进产业化进程、依靠加工增值和发挥区域优势创造特色农业。  相似文献   

3.
最终的出路在于非农产品的发展和大量农民的产业转移 农业长期发展缺乏动力的核心问题是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不是“农村”的人均收入)。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基本上有两个途径,一是提高农业总收入,二是减少分享农业收入的人数。 显然,减少农业劳动力,不能由农业自身加以解决。根本的出路在于经济“非农产业化”程序的提高,非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使得农业人口得以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就业。大量农业人口转移出来后,一定的农业收入由剩下来的少数农民所分享,农业人均收入也就得以大大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29)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我国农村十多年来的改革,使农村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也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农村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主要是农业特别是粮棉生产的比较效益下降,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扩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必须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证到本世纪末农业再上一个新台阶,广大农民的生活由温饱达到小康水平。(30)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开始进入以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要适应市场对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变化,优化品种结构,使农业朝着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在保持粮棉等基本农产品稳定增  相似文献   

5.
鉴于目前学术界对城镇化水平、农业现代化与农民人均收入之间的交互响应情况及其响应路径还没定论,以广东省为例,选取该省1982-2012年的年度时间序列,在构建VAR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等方法,对三者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三者之间存在交互响应作用,其中农业现代化是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对提高农民人均收入作用非常明显,由此得到的政策启示是:必须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从而实现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  相似文献   

6.
通过大量调查,分析了万州区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发展不协调的表现.具体表现在: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工业化发展不协调,工业化程度偏低,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和产业链;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发展不协调,影响市场容量的扩大,制约农业自身的发展,制约第三产业发展和农民进入城镇就业步伐,城镇化辐射带动能力弱;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发展不协调,城镇对生产要素的集聚功能差,农村工业布局较分散且技术落后,"空城现象"明显;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区域经济结构运行质量不高,区域经济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区域经济的发展环境不优.  相似文献   

7.
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经营方式。它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具体思路 :农业市场环境和条件的确立 ;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 ;农业资金的投入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 ;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1978年开始试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推动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复苏和增长,但其在全国普及后,中国农业却陷入增长滞缓泥沼. 基于对河南省商城县一位老农民的采访,通过个案分析发现当时乡、村两级地方组织以提留统筹费名义向农民收取的不合理税款削弱了农民的劳作积极性,使得大量农村人口外流,从而导致1984—1988年间中国农业增长陷入滞缓境地. 此外,分析发现1987年农业增长的正向波动缘于科学技术运用的滞后效应. 1978—1988年间全国农业,特别是河南省农业的宏观数据又再次验证了提留统筹费对农业增长的消极影响和科学技术在运用过程中存在的滞后效应,由此建议将农业赋税制度作为农村经济改革的重要抓手,同时着力完善科学技术在农村的引入推广方式.  相似文献   

9.
通过大量调查,分析了万州区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发展不协调的表现。具体表现在: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工业化发展不协调,工业化程度偏低,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和产业链;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发展不协调,影响市场容量的扩大,制约农业自身的发展,制约第三产业发展和农民进入城镇就业步伐,城镇化辐射带动能力弱;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发展不协调,城镇对生产要素的集聚功能差,农村工业布局较分散且技术落后,“空城现象”明显;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区域经济结构运行质量不高,区域经济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区域经济的发展环境不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我国2003-2019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单要素生产率指标分析方法测度了农业技术进步路径的偏向指数,并通过构建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实证分析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对农业技术进步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农业技术进步路径总体上偏向节约劳动力的机械型技术进步模式,且农业技术变迁在区域间呈现出较大异质性,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引致的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对这一路径偏向产生了显著影响。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就业结构和高等教育层次人口比重对农业技术进步路径偏向指数存在正向冲击,促进了农业技术创新路径偏向机械型技术进步模式,劳动力女性化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偏向机械型技术进步的进程。为适应农村劳动力的结构性变化,需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因地制宜推进农业机械化,做好针对大龄劳动力和女性劳动力的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工作,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大力提高乡村人力资本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应用先进农业技术的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使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过去20年江苏省东海县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对农民人均收入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在农民纯收入的构成中,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体的家庭经营所获得的收入占了主要部分.农业多种经营以及非农产业在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份额偏低.从而提出今后该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思路是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利用资源优势,挖掘农业生产潜力,同时,加快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扩大农民收入来源的渠道.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可持续农业技术对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农业是人类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 ,是世界各国普遍认同并正在实践的农业发展战略。但由于不同国家 (或地区 )的自然资源、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不同和其工业化发展程度、农业生产水平以及文化传统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差异 ,在实施可持续农业的实践中往往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 ,并相应的采取不同的技术路线。本文从对国际可持续农业实施对策的比较研究中 ,研究分析了我国实施可持续农业技术对策所面对的自然资源、经济、社会、文化、农业等等环境条件 ,综合地、整体性地通观现实处境 ,分析了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提出了我国实施可持续农业技术对策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原则的建议。主要包括 :寻求农业和农村高质量发展加快农村现代化的技术、实施因地因时制宜的持续农业技术、重视开展农村技术创新、建立农民科技文化培训体系、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等。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业技术扩散的障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技术的有效扩散是农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而我国农业技术扩散存在严重障碍。结合技术扩散理论,以农业技术市场为扩散平台,分析了影响我国农业技术有效扩散的宏观与微观层面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相关对策:农业科研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必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必须规范农村技术市场秩序等。  相似文献   

14.
以1989年和1990年连续两年丰收为标志,我国农业已开始扭转前几年粮、棉徘徊不前的局面。丰收之后,如何正确判断我国农业形势,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是保持农业生产和整个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首要问题。一、正确认识农业形势我国粮食棉花总产量从1984年登上新台阶以后,一直处于徘徊状态。近两年,从中央到地方都采取措施加强了农业,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加上自然条件好,风调雨顺,使1989年产量有所  相似文献   

15.
农业科技进步事关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事关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对作为发展中农业大国的中国来说意义尤为重大。文章在设定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基础上,以中国13个省级行政单位2000-2012年数据为例,实证农业FDI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控制其他变量的前提下,农业FDI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影响是显著的;除农村金融规模指标外,前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科研人员的投入量、农村金融结构和效率、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和农村人力资本指标均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新疆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是新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关键,是新疆农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也是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该文从历史和空间地域的角度,以种植面积的数据为基础,采用结构相似系数动态地分析出新疆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棉花产业已成为新疆的支柱产业;林果业发展前景广阔,正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蔬菜产业的发展还不清晰,实力还很弱;其他作物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随着农村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的农业经济组织结构的局 限性日益显现。培育和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和优化农业经济组织结构,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 合理选择,也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一种有效的组织载体。文章以宁波市为例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8.
发展变化中的中国农业、农村与农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在传统上是一个农业大国。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农民在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然而,在向工业化国家迈进的过程中,“三农”问题在体制上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因此可以说,农业问题基本解决了,农民问题、农村问题还很严重,还远未解决好;农民太多、太穷,农民分化不尽如人意;农村与城市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继续深化改革,切实改变“二元”社会结构,从根本上解决束缚“三农”发展的体制性问题。  相似文献   

19.
提高经济效率是提高增长质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比较不同地区经济效率的差异可有效发现效率的制约因素和政策含义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测量了1984年至2002年中国29个省的农业技术效率,发现中国农业技术效率不断下降;地区之间的农业技术效率差异日益加大要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就必须加大科技推广力度,积极建设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村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创造有利于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的宏观社会经济和制度环境,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扶植力度  相似文献   

20.
由于日本政府采取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近代日本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内部的分工、专业化的发展,以及农村工商业的蓬勃发展;农村工商业的发展带来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劳动力,同时也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农业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日本工业化提供了所需的资金.农业在日本早期现代化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