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曹操     
曹操作为一个地主阶级政治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曾经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应该给以适当的评价。但“四人帮”出于篡党夺权的反动政治目的,却对曹操极力加以吹捧美化。今天,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将“四人帮”及其御用文人在曹操评价问题上所散布的种种谬论加以批驳。  相似文献   

2.
3.
也论曹操     
曹操是中国史上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五十年代,郭沫若曾为其翻案,在学术界引起一番争鸣。近年来,又有学者旧话重提,发表不少卓见。对此,笔者也不揣浅陋,谨呈拙见以求就教于方雅。 曹操(155——220年),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祖曹腾为汉宫中常寺,历顺、桓、灵三朝,封费亭侯,迁大长秋,是东汉末年权势显赫的大宦官。父曹嵩为腾养子,曾任司隶校尉、大司农、大鸿胪和太尉,是桓灵两代权倾朝野的大官。出身在这样家庭的曹操,二十岁即举孝廉为郎,历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骑都尉、济南相、典军校尉等职。  相似文献   

4.
论黄脸曹操     
卢英宏 《云梦学刊》2000,21(2):73-75
通过对文学戏剧中白脸、黄脸曹操的比较,评析了《曹操与杨修》所塑造的曹操的本色形象。并在理性分析形象的基础上,挖掘了人物形象所蕴藏的思想观念、人文价值、艺术质量和审美思考。  相似文献   

5.
曹操是三国时代的政治家、军事家 ,同时也是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文以四言诗成就突出 ,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 ,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 ,具有苍劲雄浑、慷慨悲凉的风格。诗歌反映了汉末的战乱和人民的苦难 ,高歌开明政治和统一的理想 ,充满了昂扬进取的豪迈精神 ,有力地表现了建安时代的特色 ,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曹操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战乱频仍、生灵涂炭的时代,是一个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时代,还是一个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时代。曹操对当时的社会状况十分不满,他在《度关山》与《对酒》两首诗中描绘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其基本模式和特征是:君贤臣良的分封制政治格局;和谐有序的官民关系;轻徭薄赋的经济政策;公平允当的刑罚措施;谦和礼让的社会风气;等等。曹操的理想国模式与"礼运大同"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相似之处,但它并不是对儒家大同社会的简单复制,其中也有对道家、墨家和法家学派思想观点的取法和吸收。曹操的理想国模式是以儒家思想为基调,同时吸收道家、墨家和法家的思想观点,最后熔铸形成的一种综合体。  相似文献   

7.
历史不止一次地证明,诸雄争立,最后的胜利者,往往就是善致人才、善用人才者。曹操是一位富有远见的政治家,对于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认识更为深刻。重视人才的罗致和使用,是曹操获得重大成功的条件之一,也是他思想中的光辉点之一。 一、“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 靠什么得天下?曹操与袁绍起兵讨董卓时,有过一次对话,袁绍问:“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曹操反问道:“足下意以为何如?”绍说:“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操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寥寥数语,反映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观和战争观。袁绍如愿以偿,占有冀州,为冀州牧,兼有冀、青、幽、并之地,地不可谓不广,亦不可谓不固,但刚愎自用,不善网罗人  相似文献   

8.
《琼州学院学报》2015,(3):12-16
宦官家庭背景的影响与终其一生所具有的士人情结,构成了曹操其人的两大属性。其中,前者对于后者构成逆向推动力。认清这两种属性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研究曹操及其文学创作意义非凡,曹操诗歌写作、通脱思想以及建安时代对曹操其人的接受无不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9.
牛润珍 《晋阳学刊》2011,(6):111-115
自齐桓公筑邺,邺址未变,其地即今古邺三台遗址。秦汉时期,邺在地理上对于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影响。秦军据此攻赵,汉高于此置魏郡,东汉灵帝时为冀州治,曹操于此建魏都,邺成为北方中心城市。袁绍初治州城,讲究规整,奠定了邺内城外郭的基本格局。曹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形成了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左右对称、街区呈棋盘状的邺城城制。  相似文献   

10.
古都邺城略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邺城在军事、地理上的重要地位 古都邺城在河北省临漳县西南35里的三台村,西距京广铁路讲武城车站8里。这座历史名城现在虽然是孤台荒冷、断垣裸露,在绿沙黄浪之中经受风雨剥蚀,但它却持有特殊的辉煌历史。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阳后,因邺城为王业本基,谯县为先人本国,许昌为汉之所居,长安为西京遗迹,所以与洛阳共列为五都。以后邺城又相继成为后赵、冉魏、前燕、北齐等王朝的都城,于是邺城成了与邯郸的战国时期赵王城、易县的战国时期燕国下都在河北境内的三大古都。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东汉末世的奢侈颓风,曹操励行改革,倡导“雅性节俭”,并身体励行,其生活 俭朴之状在古代统治者中非常突出、不仅如此.他对后廷嫔妃及子女也有严格的制度规定和制约, 惩处十分严厉。更重要的是,曹操在官吏选拔和考核中。严格贯彻“选用以节俭为先.“务以俭率人” 的政策,直接造成了吏治的清廉和世风的简约.这是曹操不断发展壮大.终于战胜群雄的重要因 素。曹操之倡俭,究其原因,不仅与时代环境有关,与其特殊的家世背景和文化修养也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2.
对曹操诗歌的评价,也和对其人的详价相似,毁誊纷纭,贬之者列为下品(钟嵘《诗品》),誉之者认为“上继变雅,无篇不奇”(陈源《诗比兴笺》)。本文试图以发展的观点,对其现存的全部诗作进行具体分析,力求勾勒出诗人创作道路的轮廓,对其不同阶段的诗歌创作做出比较切实的评价。对曹诗是否有人道主义精神、曹操是不  相似文献   

13.
曹操血脉中流淌着代表汉人理想风貌的热血,他性格积极乐观、豪迈纵横;但另一方面,他的内心悲凉孤独、感情复杂。因此体现于诗歌多有悲凉之句。其悲凉感表现在他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对戎旅生涯艰苦生活的抒发,以及对岁月易逝、人才不得、功业难成的忧虑和尊崇汉室却被疑心的孤独。"烈士多悲心",曹操诗歌的悲凉特点使他的诗歌风格更为阔大悲壮,显示了他独特的个性和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4.
邺城出土的瓦当,从春秋战国至南北朝各时期都有发现。瓦当是建筑遗址中最具标志性的遗物,瓦当图案和文字的变化,往往跟这些城邑的兴衰同时发展演进,也跟同时期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和文学美术的发展相适应,作为都城文化更具有时代特色。邺城瓦当对研究邺城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5.
北魏的烈帝翳槐和昭成帝什翼犍均曾“客居”于后起的邺城。邺城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和大都会。中原地区先进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对二人都有重要影响,这可能是烈帝和昭成帝执政时颇有建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一、凤诏风筝 《邺中记》载:“石季龙与皇后在观上为诏书,五色纸,著凤口中。凤既衔诏,侍人放百丈绯绳,辘轳回转,凤凰飞下,谓之‘凤诏’。凤以木作之,五色漆画,咮脚皆用金”。它反映了当时风筝制作技术的较高水平。 二、席翅风筝 公元559年,北齐的君主高洋是个残暴的统治者,因与一元姓大家族有矛盾,先后将元姓家族的成员721人杀死,只有一个名叫元黄头逃生。为杀害元黄头,高洋命令将元黄头和许多囚犯集中在高37丈的铜雀台上,让他们乘着席做的风筝从台顶上往下“飞”。唯独元黄头未被摔死却随风“飞”到城外,后来元黄头还是被高洋杀害。这是我国风筝载人的一次成功的飞行。(张鸿:《中国古代经济专题史话·古代飞行的故事》)《河朔访古  相似文献   

17.
历史的曹操和文艺的曹操吴代芳在中国的文化长廊中,有两个曹操形象。就主要倾向而言。一是历史上的正面形象,主要反映在《三国志·武帝记》上;一是文艺上的反面形象,主要反映在《三国演义》和三国戏所刻划的人物上。二者之间,有相互对立的一面:即忠与奸、真与假的对...  相似文献   

18.
关于曹操"唯才是举"用人策略的的积极效果,学者有较多的研究;而对曹操赤壁之败的探讨,所论亦多。然曹操的用人策略及赤壁战败之间的内在逻辑,学者似少关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2次印刷)在评述曹丕“邺城时期”中说,建安20年,曹军西征张鲁,曹丕在邺城留守。此说实误,请看下面的材料: 《文选·魏文帝<与钟大理书>李善注引《魏略》云。“太祖征汉中,太子在孟津……。”又《文选·魏文帝<与朝歌令吴质书>》李善注引《典略》云:“(吴)质为朝歌长,大军西征,太子南在孟津小城,与质书。”书中有云:“五月十八日,丕白。”又《文选·陈孔璋<为曹洪与魏文帝书>》李善注引《文帝集序》曰:“上平定汉中,族父都护还书与余,盛称彼方土地形势……。”书中有云:“十一月五日,洪白。前初破贼,情侈意奢,说事颇过其实,得九月二十日书……。”考曹操生平,西征之事只有三次:一是建安16年7月西征马超,一是建安28年7月至建安24年西征刘备,一是建安20年西征张鲁。建安18年西征马超时,曹丕留守邺城。其《感离赋序》:“建安十六年,上西征,余居守,老母诸弟皆从。”又《魏志·甄后传》裴注引《魏书》:“十六年七月太祖征关中,武宣皇  相似文献   

20.
建安九年,曹操控制河北之后,发出抑兼并令,着力抑制豪强廉并土地,减轻农民赋役负担,改革推广新的税制,以租调制代替两汉时期的租赋制,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