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试论两晋时期的国家出版机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为国家编撰出版机构,秘书监、著作郎等到两晋时期有了进一步发展,这个发展可概括为几个方面:首先,二者职掌更加明确,朝着专职图书编撰机构的方向靠近,主要职掌图书典籍的编撰、收集、整理,而与现实政治之间愈加疏远;其次,二者的组成人员、办事机构都已经基本固定,都有固定朝服,其人选在多数情况下,由本省长官独立选取;再次,已从著作官员发展成为著作局,隶属于秘书监,并从此摆脱隶属中书省的地位而独立成府。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秘书职能的性质和特点,分析了三国时期沿汉制而成但又受门阀操纵、异常混乱的"秘书"或"秘书性"官职的职能作用,指出中国传统帝制的"秘书"官职在封建朝政的管理体制中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角色.三国时期著名的秘书人才以及秘书出身或作过秘书的不仅有刘放与孙资、王粲与陈琳、弥衡与杨修,还有曹操、司马懿、诸葛亮和陆逊,足见三国时期秘书官制在辅佐朝政、影响历史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论述了太平天国政权在图书出版领域的重大贡献及其主要成就。首先,简述了太平天国图书出版的机构及官职,其次,列举了太平天国印书的特征与种类,同时评价了太平天国印书的版本。  相似文献   

4.
试论图书出版选题策划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探讨了创新在图书出版选题策划中的意义 ,并强调指出图书出版选题策划只有创新求变才能生存 ,必须树立全新的出版理念 ,更新编辑手段 ,加大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 ,培养作者的创新意识 ,采用先进的理论和手段未进行选题策划。  相似文献   

5.
试论三国时期的邸阁与关邸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国时期,由于政权鼎立、战乱频仍,魏、蜀、吴多在其关隘、要邑、边县、屯营之地设置规模不一的邸阁作为军储之所以备军事之需,这种性质特殊的军需仓库的设置迅速传播到当时与中国有文化交往的日本.对于走马楼吴简所见的"关邸阁"的性质,一般认为它是与仓、库功能类似的机构.笔者认为,"关邸阁"即"管邸阁",意即仓中之"管邸阁者",故当为职衔之谓.  相似文献   

6.
分析和探讨了新形势下图书出版管理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只有以正确的思想为指导,深化改革,转变职能,理顺管理体制,加强监管,提高人员素质,才能适应新形势所提出的要求,促进图书出版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7.
原创图书包括首创性的原创作品,拓展性的原创作品,阐释性的原创作品三个层次;原创图书的价值诉求表现为版权贸易活跃,品牌效益显著,附加值高,引导全民阅读四个方面;只有加大政府倡导原创的力度,加速原创作品转化的机制创新,加强文化多样性观念,才能促进出版繁荣。  相似文献   

8.
论图书出版的市场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图书出版中的市场定位问题,包括以下几个层面:一、两个不同层面出书的市场定位问题;二、市场调研及其对市场定位的作用问题;三、图书选题与出书结构的市场定位问题;四、市场定位上的动态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9.
从实行“三审制”的方法入手,论述了“三审制”对提高图书质量的保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实行"三审制"的方法入手,论述了"三审制"对提高图书质量的保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三国时期的法治主义思想,是在礼法结合基础上吸收战国至秦时法家思想中的积极成分、以厉行法治为主要内容的法治主义思想,而非后者的简单翻版.相应地,其思想不是对以德主刑辅为核心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削弱,而是符合时代特征的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东汉末年的战争动乱,如果从光和七年(184年)黄巾之乱爆发算起,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三国鼎立形成为止,长达35年.在此期间,波及中原大部分地区的大规模战争持续了多年,局部的战争也年年都有.东汉末年的战乱,加上三国时期,魏蜀吴之间不断发生内战,使得战乱地区人民生活不安宁,于是向外地奔逃,去寻找安逸的乐土,因而形成了人口迁徙.  相似文献   

13.
儒学产生于中国,在国内得到发展繁荣,并传入朝鲜,在朝鲜思想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朝鲜的三国时代,儒学主要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制度的思想根底和精神的主要支柱进行了初步的嬗变。研究三国时代儒学的传播和发展,不仅可以揭示儒学在朝鲜发展的特色,还可以进一步阐明儒学在朝鲜半岛的发展历程及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三国时期 ,曹魏控制西北 ,蜀汉占据西南 ,两国主要在西部地区争战 ,粮草供给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为此双方都采取了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的措施。曹魏在西部一些适宜农业的战略要地大兴屯田 ,开发关陇、稳定河西 ,每年收获大量谷物供给军粮 ,以守为攻 ,迎战蜀军 ;蜀汉占据西南之后 ,诸葛亮注意处理好民族关系 ,发挥当地的农业资源优势 ,劝农积谷。为了解决北伐运粮的困难 ,还在汉中及渭水南岸一些地区设置少量屯田。不同的农业开发措施与双方的治乱胜败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5.
论《三国演义》与《三国志》裴注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裴注之间有较密切的联系,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对《三国志》裴注的资料进行了全面而认真的梳理和考辩,并在服从于《三国演义》整体创作要求的基础上,对裴注的资料加以引用,裴注为《三国演义》提供了丰富的史料甚至细节。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秦汉三国时期,成都商业大都会的建成历程:从李冰时期将成都"市"迁至成都城外"二江"间,形成"两江珥市"的格局,从此开始了成都作为商业大都会的提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宜昌,古称"夷陵",乃"楚之西塞"。在汉末三国时期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价值,是名副其实的"争地",乃三国兵家们拼死争夺的焦点:三国之争,争在荆州,荆州之争,争在夷陵。蜀汉集团的悲剧始于夷陵之失,夷陵成为蜀汉英雄们永远的伤痛。  相似文献   

18.
《三国志演义》版本的演变经过了六个阶段 ,现存于世的有两个嘉靖刊本 ,它们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歧异 ,但是基本骨架却是大致相同的。  相似文献   

19.
三国故事的长期流传,是各类传播方式共同参与的结果,经历代文人撰述与长期的民间记忆,相关故事呈现出多样的姿彩和状貌,也因此出现差异和演化。此多元并存的特征,也影响到《三国演义》的成书。《三国演义》的完成是三国故事漫长流播史的一个环节和支脉,它并不是三国故事传播的最后定本。  相似文献   

20.
三国时期,魏、蜀、吴都有水军建置,水战在三国之间时有发生。曹魏虽为统一南方而始终致力于水军发展,但限于地域、造船技术等原因,水军发展缓慢,水军作战能力不强。蜀汉曾在荆州建置有一定力量的水军,但在荆州失守之后,水军数量锐减,水军作战能力严重削弱。孙吴以水军立国,水军力量在三国中最为强大,其水军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崛起、鼎盛、衰落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